摘 要 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暴力的事件在當前頻出不窮,加強對網絡暴力的法律控制就顯得比較關鍵。在法制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下,充分重視網絡暴力的立法研究,有效遏制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是營造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網絡暴力的法理辨析及特征體現加以闡述,然后對網絡暴力出現的原因以及法理角度的檢視詳細分析,最后對網絡暴力的法律應對措施詳細探究,希望能通過此次的理論研究,對網絡暴力的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 網絡暴力 法理學 原因
作者簡介:齊爽,海南師范大學涉外金融專業本科。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28
從近些年的網絡暴力事件發生的數量來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網絡暴力事件的出現對現實生活社會的安全穩定也帶來了深遠影響。在面對新的發展環境下,就要充分重視對網絡暴力現象的關注和加強法律的體系完善化,進一步加強網絡暴力問題的解決。通過從理論上對網絡暴力的法理學的研究分析,就能從理論上進行深化,從而對網絡暴力的法理有更深的認識。
一、網絡暴力的法理辨析及特征體現
(一)網絡暴力的法理辨析
網絡暴力在輿論平臺當中是新聞評論的一個重要詞匯,網絡主要是發揮修飾的作用,而在暴力方面是通過比喻的方式進行說明的。結合刑法學的理論得知,暴力主要是體現在幾個重要內容上,也就是目標,力度,性質,程度,內容。所以從刑法學理論顯示的內容來看,暴力有著非法屬性以及強制的屬性,而暴力的作用目標可是人,也可是其他。網絡暴力的行為主體主要就是公民。多數網絡用戶在特定以及多互聯網平臺進行開展的暴力活動,在群體性質方面是比較明顯的,而作用對象是受害人的姓名權以及名譽權等,比較突出的網絡暴力的形式中,人肉搜索就是典型的例子。網絡暴力不是單純的概念,其中也包含著諸多的法律問題。
(二)網絡暴力的特征體現
第一,隱匿性特征體現。網絡暴力有著鮮明的特征,對這些特征得到了充分認識,就能采取法律的手段進行針對性的治理。特征中的復合性以及隱匿性比較突出。在巨大的群體以謾罵侮辱的暴力言論在針對個體的時候,這對個人以及社會的危害也是比較嚴重的,由于主體的匿名,行為人就會在采取謾罵的言論形式中表現的肆無忌憚、無所畏懼。有網絡管理人說,網絡暴力主體沒有責任感,在做事后也不會考慮后果,憑借著自身的臆斷來發泄情感。由于網絡自身有著虛擬性的特性,這就給匿名的主體提供了方便,這也是網絡暴力發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持續性特征的體現。網絡暴力的特征當中,持續性特征表現的也比較突出,網絡暴力在對當事人的攻擊過程中,主要是對當事人的名譽權以及隱私權等進行的精神攻擊,這一攻擊所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如在人肉搜索的網絡暴力事件就是比較典型的,從而在網絡暴力主體的操作下,在網絡上進行大肆的謾罵侮辱等,對當事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傷害比較嚴重,甚至會導致當事人的精神崩潰。
第三,從眾性特征體現。在網絡環境當中,網絡暴力的出現往往是從眾行為所致,在以網站某一事件作為披露的導火索,加上網絡信息發布的自由度比較大,所以在信息的真偽方面很難進行辨別。網絡暴力事件多是在貼吧以及論壇和微博等領域發生,在網絡的個體融入到群體當中的時候,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就會顯現,從而引發了網絡暴力事件。一些網絡暴力主體沒有認清事實真相,僅僅是聽從旁人的言談,沒有注重對事情的理性看法,從而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就帶來了網絡暴力事件。
二、網絡暴力出現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網絡暴力的出現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對網絡暴力出現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有助于完善網絡暴力的法律。從外在的網絡暴力問題的原因來看,主要就是互聯網的匿名為公民表達自由提供了廣闊空間。表達自由是公民的權利,在我國的憲法當中對此并沒有規定,只是規定公民有言論以及出版等自由。而在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人們的表達自由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網絡日志以及微博、論壇等平臺的支持下,為公民的表達自由創造了環境。由于網絡的匿名特征,使得人們在承擔道德以及法律的責任上降低了責任感,在言論表達方面就更為暢通。網絡的匿名特征也能夠使得大眾的言論處在零風險的空間中,而網絡也愈來愈成為大眾群體言論表達的唯一出口,其都紛紛發表自己對社會事件的看法,從而為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埋下了種子。
網絡暴力的產生會受到網絡用戶結構因素的影響,這對網絡暴力的發展態勢嚴重化有著加劇。在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下,網民的年齡也在逐漸的降低,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少年在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還沒有固定,比較容易受到網絡當中的不良信息引導,由于自身的辨別能力比較差,所以這就會加重網絡暴力事件的嚴重性。網民的年輕化為互聯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在網絡暴力事件頻發的時代中,也是主要的參與群體,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網絡暴力問題進行解決,就必然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
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當中,媒體追求利潤機制也是重要的因素,在網絡上有點擊率就有利益,媒體會爭先搶奪一些奇異以及駭人聽聞的新聞來博取眼球,從而賺取點擊率,在點擊率和收視率成為網絡媒體經濟命脈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媒體關注非正常的現象。在眾多挖苦、嘲諷的汪洋里,黃藝博所在的湖北省水果湖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水高”)師生們,只能在網上撐起一葉孤舟。“低調”、“勤奮”、“能干”、“和善”等等褒獎反擊,都淹沒水底,未能激起多少漣漪。與之相對的,是黃藝博家人面對數十家媒體“電話轟炸”苦心維系的沉默。一位接近黃藝博家的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于所有流傳網絡的“五道杠”照片,黃藝博父母一直有口難言。比如,大部分曾經貼在個人博客上的藝術照,其實是黃藝博12歲時父母帶他去照相館照的,有館內照的也有外景,之所以都戴著“五道杠”,純粹是出于小學畢業時對所獲成績的一種家庭紀念。但是網友的盲目從眾心理,對負面新聞的報道,使得網友對小小年紀官僚氣息濃厚,并對父母的急功近利等進行譴責,甚至是在網上有的網民對此進行非理性的暴力言論,從而引發了網絡暴力事件的出現。正是由于媒體的利潤機制的不完善,促使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
(二)內部因素
網絡暴力的產生還受到內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體現在網民的情感激化層面。在網絡當中,網民會由于某人實施了和他們道德標準不同的行為,在表達的觀念上沒有和大眾的趣味相投,就會容易被激怒。網民的情緒高漲之后往往很難進行理智的分析問題,并會在從眾心理的牽引下,進一步加強網絡暴力的力度。網絡暴力的發生還受到網民道德感以及正義感因素的影響,在網絡暴力當中也會存在著一些理智的網民。雖然如此,在受到一些情節的帶動下,也會出現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即便是為了維護道德正義。除此之外,網絡暴力的發生還會受到網民自身的極化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對這些因素有了充分的了解下,對解決網絡暴力的問題就提供了良好基礎。
三、網絡暴力的法理角度的檢視及法律應對措施
(一)網絡暴力法理角度的檢視分析
網絡暴力從法理學的角度進行檢視,對解決實際問題就有著積極作用。所有的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都是對法律原則的違背,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體現在違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層面,無論是暴力言論還是失范的人肉搜索,這些都是對權利的濫用所致,對這一權利濫用通過法理學角度進行界定也存在著諸多說法。有的相關法理學的學者認為,權利的濫用主要是為達到損害人目的,背離了這一權利存在的目的,這是非法之所許。再有就是網絡暴力違背了公序良俗的原則,在實際的網絡暴力當中,通過言論來攻擊當事人是和公共秩序相抵觸的,這也是違背社會道德的表現。在網絡暴力事件發生的時候,從價值沖突的角度來說,主要就是個人的權利和他人的法益沖突,也是自由價值和秩序價值進行的一次沖突。
(二)網絡暴力的法律應對措施
第一,加強法律理念對網絡暴力的有效規制。在法治社會環境下,互聯網的網絡暴力也要通過法律進行規制,網絡的多元化價值以及信息的公開化等特征是其自身的性質所決定,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對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在通過法律進行規制網絡的無序化的基礎上,還要對網絡的自由進行保護。對待互聯網的規制就要充分重視互聯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對具體的問題要采取具體分析的方法。充分保障個人的權利以及自由秩序價值理念,對虛擬和現實的沖突問題也要充分考慮,還要注重堅持平等保護的理念應用。
第二,從立法上進行完善,有效控制網絡暴力。法治國家就要充分注重完善的立法,加強網絡隱私權的立法保護,不僅要對個人隱私進行保護,還要充分重視網絡的自由開放。要結合網絡暴力的實際情況,制定專門的隱私權法,對網絡隱私的保護要進一步加強。同時要重視規制實施網絡的實名制,大量的網絡暴力現象的發生,主要就是因為網絡的虛擬化,使得網絡暴力主體在匿名的情況下才敢肆無忌憚的攻擊當事人。通過后臺實名制的實施,對保護網民的隱私權目標能實現,為其提供自由空間,同時也能有效控制網絡暴力的事件發生,對網絡用戶的失范行為進行追查,能有效提高網民的責任感。與此同時,也要充分重視對電子證據制度的完善化,以及配備專門電子數據鑒定系統,對網絡侵權精神損害的賠償標準進行細化。
第三,加強司法作用發揮,有效控制網絡暴力。對網絡暴力行為的規制,要從司法層面著手實施,對網絡的管轄權能進一步的完善化,堅持司法主權管轄以及最密切聯系的原則結合,可通過對新科學技術的應用來認定管轄權,特別是對待網絡暴力的這一問題上,就要加快司法體制的改革,要和時代發展的要求相契合。同時,要對司法機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斷提升,以及提高公民司法參與的程度,充分保障公民參權的基礎上,同時對公民司法參與活動的正確引導工作要加強實施。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的網絡暴力的問題比較突出,而解決這一社會現象就要從立法層面上加強,不斷完善網絡暴力的法制建設,以法律為準繩,針對性的應對網絡暴力的現象。通過從理論層面對網絡暴力的法理學角度的分析研究,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張健苗、曾志棱.沉溺網絡暴力殺人現場分析.法制博覽.2016(26).
[2]陽光.科學之爭到網絡暴力.光彩. 2015(7).
[3]王杰.周克華案需警惕網絡暴力.中國信息安全.2015(9).
[4]劉怡春.網絡暴力與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博覽.2016(9).
[5]張楠.網絡暴力現象解讀.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4).
[6]周利群.淺析“網絡暴力”.法制與社會. 2015(30).
[7]張瑞孺.“網絡暴力”行為主體特質的法理分析.求索.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