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民事侵權案件中,侵權責任的分配是《侵權責任法》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使被侵權人能夠及時得到賠償,應運而生的便是連帶責任原則。但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卻也存在分配責任不公的情況。
關鍵詞 責任分配 侵權行為 連帶責任
作者簡介:代欽夫,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79
一、導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品流通變快,社會逐步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人民權利意識的覺醒,社會活動區域也逐漸變大,隨之而來的法律現象便是權利與權利之間開始發生沖突,侵權現象也隨之出現。近年來,由于實體法律與社會發展的脫節,我國司法部門也隨之確定了以《民法通則》為基礎的一系列司法解釋,立法部門也與2009年發布了《侵權責任法》,可以說我國就侵權責任與侵權行為的社會規范已經初步確立。
但《侵權責任》的頒布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在專家學者和司法部門在法律規范還存在一定爭議時,便提前將法律頒布;另一方面,本應于2010年3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于2009年便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究其原因,主要是為了形式上滿足中央十五大報告上提到的2010年前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在于粗糙的法律未必能夠在全國人大中通過。可以發現,在法案頒布的幾年內,相應的司法解釋層出不窮,甚至出現新司法解釋與實體法律相沖突的情形。這樣一來又會出現一個老生常談,又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法理問題:隨著司法解釋的增多與高適用性,實體法律必將處于一種架空休眠的狀態——從之前頒布的《反壟斷法》或者《物權法》都可以看出這種特性,那么我國實際使用的法律是司法解釋還是實體法律呢?法律制定部門究竟是司法部門還是立法部門呢?
這并不是一個部門法所能解釋的問題,甚至說不是一個法律能解釋的問題,有待于法理學家們的討論與司法制度的改革。正是由于法律制定的粗糙性和實際平等正義的不相符,必然會出現很多值得討論的問題。連帶責任可以就發生原因分為多種廣義上的侵權責任與狹義上的侵權責任,本文狹義侵權行為——違反法定義務的侵權行為問題展開討論。
二、連帶責任的概念與范圍
首先,做一個形而上學的分析,就《侵權責任法》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法律問題就在于歸責原則的確定——即責任的確定,法律規范叫做“責任”法,而沒有叫做“行為”法,或者侵權法,可以看出,侵權法最想要解決的問題就在于填平損害——誰應該為發生的損害結果負責。
我國的歸責原則主要有過錯責任(包含過錯推定),無過錯責任和值得爭議的公平責任原則。其中多元的歸責原則,主要目的使被侵權人的損失得以補平。但實際司法實踐中,經常會發生損害人無能力承擔責任,或單個被告進行訴訟的拖沓。從訴訟法而言,主要的措施在于共同被告與追加第三人制度,而訴訟法的實體理論依據就在于連帶責任人制度,即將實體法認為可能承擔義務的人加入訴訟。
《侵權責任法》第十三條: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法律并沒有直接規定連帶責任的定義,而是用總則性的規定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行為——共同侵權行為。我國理論界對此也有一定的抽象規定:“對同一損害由數個責任人共同承擔民事財產責任時,每個人都須對損害的全部承擔責任的形式。” 或:“受害人有權向共同侵權人或共同危險行為人中任何一個人或者數個人請求賠償責任,而任何共同侵權人都有義務向受害人承擔去拿不賠償責任。” 諸如此類的大部分定義都是從共同侵權的角度敘述。而對于共同侵權行為的定義,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而理論界對共同侵權行為定義大都為:共同侵權行為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于共同的過失或故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應當承擔連帶的侵權行為。” 或:“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加害人為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加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而這些定義而言,很容易使人誤以為承擔連帶責任的是共同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承擔連帶責任的概念循環問題。因此應當考慮共同侵權行為后,重新界定連帶責任的范圍。
根據法條,共同侵權行為會導致連帶責任,但連帶責任并不一定是因為共同侵權而導致的。連帶責任的承擔原因還有共同危險行為、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行為與特殊情況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行為。法律之所以會規定連帶責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對侵權人的非難可能性,即侵權人應當為他個人的侵權行受到社會第三人的譴責,而這種譴責會因為被侵權人損失的彌補而消失。而對于部分特殊情況,可能責任主體并沒有非難可能性,但依舊要承擔連帶責任。如一般情況下,雇主對雇員的雇傭活動致人損傷承擔替代責任,而雇員故意或重大過失時,也應承擔連帶責任。應當認為,由于雇員的主觀非難性,雇主與侵權損害結果應當是割裂開的,但法律依舊要求其承擔連帶責任。再如《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個人在虛假宣傳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合法利益受損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對食品安全承擔連帶責任。其中個人主要指代言人。這從單純的共同侵權法理上是無法解釋的,代言人是否構成共同侵權是值得考慮的,因為責任并不具備非難可能性。代言無法預知食品的質量問題,也不當苛求代言人對代言食品有足夠的深入了解,只要滿足被代言人的經營許可要件,就應當不承擔法律責任。假如代言食品出現安全問題,責任主體應當是食品經營者,或者說廣告代言本身就是一項充滿風險的活動,代言人承擔的社會責任應當是個人形象的降低,而不是要求其承擔食品安全問題。或者說,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更多的問題應當在社會內部自行進行消化與道德上的譴責,這并不是法律的管轄范圍。但我國將其列為連帶責任的主要原因應該從法律政策解釋,即我國近年來出現大量食品安全問題,為了使市場中不合格的商品不具有那么高的影響力,從而加強了代言人的責任。
因此,我們可以將連帶責任劃分為兩種:想象連帶責任與法條連帶責任。劃分的原因在于一種是基于法理上的非難可能性而作出的需要責任人承擔責任,另外一種是基于法律政策上的需要,根據特殊的法條予以強加的連帶責任。兩種最大的區別在于前一種的社會認同度高,能被大部分的社會民眾所接受,且主要基于責任的非難可能性,而后一種基于的是最大程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方便當事人的權益補償,法條的社會認同度可能并不高,但在實際案件中,反而可能更被民眾所接受,也許是因為更符合民眾心中的實體正義。
三、理論強化核心: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
在大部分的學術論述中,都認為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是連帶責任的特殊情形。不真正連帶責任與連帶責任的區別在于并不是每個人都實際承擔的責任,有一個人會最終承擔所有的責任,而其他人只是為了方便被侵權人追責,是一種可替代的責任。最典型的為產品責任:受害人即可以向生產者追償,也可以向銷售者追償,而在對銷售者的侵權責任追償后,在判斷究竟是銷售者的責任還是生產者的責任。也就是說,生產者或銷售者可能就自身的法律行為并不存在任何過錯,但在消費者尋求侵權責任主體時,也要先給予賠償。這便與上文提到的法條連帶責任相同。連帶責任主體也許就侵權損害并沒有任何過錯,但也應該為侵權損害結果暫時負責。當然除了暫時負責外,還存在永久負責的情況,例如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可以說是連帶責任的另外一種特殊情況,在責任主體為多數的情況下,當事人不可根據自身意愿選擇責任主體,而是法律規定責任主體的賠償順序。補充責任主體承擔責任主要是因為責任主體對損害只有消極原因力,為損害的發生提供消極的條件——安全保障義務。通過第二侵權責任主體,使被害人的損失能夠得到補償,這么看來似乎是個善良的法律,但補充責任在司法實踐中,也可能存在一定問題。美國的兩個典型案例:陪審團在判斷案件時,將25%的責任分配給謀殺者,75%的責任給該縣的911電話:或者1%的責任分給殘忍虐待7歲小孩的祖母,而以未盡到保護義務的名義,將75%的責任分給洛杉磯縣(County of Los Angeles),24%的責任分給該縣的社會工作者。 這種責任分配的表面原因應該說是為了使被侵權人的利益能夠得到賠償,深層次原因可能是因為美國民眾對法律的信任。將同樣的案例放到中國,可能就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我國在不出現如此極端的補充責任的情況下,引入連帶責任是有必要的。
四:結語
根據筆者以上的結論,可以將連帶責任做一個框架圖:
從我國的立法條文來看,想象連帶責任法條已經通過抽象的原則方式得到了確定,《民法通則》也有原則性的規定。但對于法條連帶責任而言,散落于各個部門法與司法解釋中。從社會發展來看,侵權責任案件必定會增多,那么應不應該規定統一的法定連帶責任原則呢?英國侵權法理論界普遍認為:將具體的案件濃縮為一種原則是不切實際的,在司法過程中必然會拘泥于法條而陷入失誤的價值判斷。但就我國而言,我國法律職業人員的司法技能還不夠處理具體案件,因此于近年來頒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等,一方面是因為法律職業人人員司法技能的不夠,一方面是前文提到的實體法律過于粗糙,還有就是新型侵權案件的出現。
從司法解釋來看,我國的侵權案件除了一般的侵權案件之外,主要集中于知識產權侵權,環境污染的侵權和其中大部分案件都是集中于責任主體不確定或者責任主體眾多的侵權案件,應當認識到,連帶責任的目的主要由原來的非難可能性向社會恒平公共利益的方向轉變,適用法條連帶責任的案件必然會越來越多。法條連帶責任與想象連帶責任并無絕對分界線,隨著社會大眾認知的增加,大量的法條連帶責任都會轉化為想象連帶責任。而對于新型的連帶責任案件,理論主要考慮的便是,恒平公共利益的標準是如何,如何才能保證侵權人就自身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而不是承擔多余的責任,即如何使侵權人也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力量。
注釋:
彭俊良.侵權責任法論——制度詮釋與理論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0.
楊立新.侵權行為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8.
楊立新.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590.
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64.
32 Cal.Rptr.2d 136(Ct.App.1994).轉于王竹.侵權責任分擔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分擔的一般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