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城市建設的每個角落、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農民工群體。然而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也呈現出城鄉非一體的二元分割的情況。生活在這其中的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權益狀況令人擔憂,完善農民工看病就醫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迫在眉睫。本文分為三個部分對我國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問題進行分析,第一部分,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概述;第二部分,我國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現狀及問題;第三部分,我國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完善。通過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對農民工群體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進行相對完善,更加強有力保護其權益。
關鍵詞: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272-01
作者簡介:毋濟民(1991-),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法學學士,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2015級經濟法學專業碩士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一、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概述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我國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農民工群體。為了取得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農村居民從他們世代生活的土地上脫離出來,在城市建設與農村務農中間不斷地流動,具有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城鄉兩棲特征。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也呈現出城鄉非一體的二元分割的情況,導致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權益缺乏保護。社會保險制度對農民工群體保障的缺少,一方面侵害到了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權益,打擊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影響我國的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完善農民工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十分關鍵。
二、我國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現狀及問題
居民基本醫保包括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兩種制度規定。針對農村地區的以新農合制度為主。2009年,中央啟動新一輪醫改,各地在落實中央要求和國務院醫改部署中,進行探索,城鄉統籌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雖然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由于多種原因,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出現的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農民工參保率低,根據人社部的調查,由于經濟困難、農民工流動性強等問題,農民工的實際總參保率僅在10%左右。第二,農民工就醫難、就醫條件差。當前我國社會的醫療普遍問題就是“看病難、看病貴”,對于經濟條件差、人脈短缺等問題,導致農民工群體就醫問題突出。我國先進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發達地區,因此對于醫院服務的利用率農民工遠低于當地的居民。因此,在當前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體系下,農民工醫療保險問題依然嚴峻。
三、我國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適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
農民工群體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不應當再依照慣性思維依據戶籍進行規定,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長期就業群體除了沒有城市戶籍外,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比較接近,應當給予他們同城市居民相當的社會醫療保險待遇。對于短期就業群體,可以建立大病醫療保險,制定最低繳費額度,提供農民工突發疾病保障。
農民工通常所處的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工作時間長,其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比較高,用工單位一般不會出錢為農民工參保,因此建立農民工重大疾病保險制度十分急迫。對于農民工重大疾病保險制度的建立,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擴大參保人群的范圍,加大資金投入,增加定點醫院的數量,減少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自費項目,減輕患病農民工的生理和心理壓力。
(二)加快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城鄉統籌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開始推行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統籌的工作,從統籌內容看,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整合基本制度,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二是基本公共服務,開展一體化管理和服務。由于統籌工作是各個部門分別開展的,因此出現重復參保的問題。上級管理部門分割也導致城鄉統籌地區行政管理上下不一致,存在多方管理、考核內容相互沖突等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有計劃、有步驟進行解決。首先,應當統一制度安排,整合城鎮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和新農合。在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待遇不降低這一基本原則,整體規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設。將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進行合并,依據不同的經濟發展情況,設置不同的繳費標準,城鄉居民可選擇不同的繳費標準進行繳納,同時也享受不同的報銷待遇。其次,統一管理體制,健全和創新公共服務,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城鄉居民醫保公共管理服務體系。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應當重視對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險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切實保障每一個人的利益,實現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 參 考 文 獻 ]
[1]翟曉冉.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的探析[D].煙臺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張姝.農民工社會保險問題的解決思路[J].法學,2012(11).
[3]張秀娟.如何推進農民工醫療保險?[J].中國經濟周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