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國外音樂節同樣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與中國相比,國外的音樂節歷史要久得多。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搖滾和爵士音樂節就已經開始出現,音樂節的形式也逐漸從室內走向室外,歐美各地掀起了舉辦戶外音樂節的潮流。國外音樂節同樣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并且,一辦就是幾十年的音樂節并不在少數。
城市街道變身音樂廳
每年夏季,加拿大蒙特利爾都會迎來一年一度的蒙特利爾國際爵士音樂節。“把全美洲最好的爵士音樂家齊聚蒙特利爾”,這個音樂節一開始是源于一名狂熱音樂愛好者的夢想。
1980年,第一屆蒙特利爾爵士音樂節在各方的資助下正式開幕,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2001年,蒙特利爾爵士音樂節被評為加拿大魁北克最重要的15件大事之一,更被《Jazztime Magazine》的讀者評選為“最好的爵士音樂節”。
每年,在音樂節舉辦的11天時間里,蒙特利爾變身為“愛樂之城”。
來自約30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爵士樂藝術家,帶來千余場的音樂會,其中三分之二為免費露天演出,散布在城市中心各處。可以說,不用刻意尋找,就可以與音樂親密接觸。沉浸在音樂世界里,合著節拍唱歌跳舞,品嘗著熏肉奶酪薯條,音樂節每年都吸引了超過200萬名慕名而來的游客。
音樂節上的音樂會主要分為兩種形式:露天音樂會和室內音樂會。免費的露天音樂會是藝術家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平臺,憑票入場的室內音樂會則是知名或是有潛力的藝術家的舞臺。除了音樂,蒙特利爾爵士音樂節還會每年增加新的活動來吸引觀眾,比如爵士藝術展、爵士樂學堂、爵士電臺等。
音樂節通常在10個露天免費舞臺和10個室內音樂廳進行。室內演出場地大小不一,或是小型的爵士酒吧,或是音樂廳,而室外演出則在街道或廣場舉行。在這11天里,蒙特利爾市中心藝術廣場的幾個露天舞臺上,從下午開始每兩個小時上演一場演出,一直持續到晚上,最后一場甚至是從凌晨開場。
在音樂節期間,蒙特利爾市中心的部分街道甚至會封路,車流穿行的道路變身步行街,為露天表演提供場地支持。世界各地樂迷的涌入也讓蒙特利爾市中心的酒店一房難求。此外,在音樂節期間政府還會對爵士酒吧、餐飲等商家進行加稅。
如今的蒙特利爾被認為是一座為音樂而生的城市,眾多世界知名音樂人都來自蒙特利爾,比如席琳迪翁等。除爵士音樂節外,蒙特利爾還有電子音樂節、蒙特利爾燈光節、冰屋音樂節,每個節日都似一場音樂狂歡派對。
在英國南部薩默賽特,樂迷托格拉斯頓伯里普樂節上彈奏
郊外農場上的狂歡
與蒙特利爾在城市中心舉辦露天音樂節不同,格拉斯頓伯音樂節的舉辦地遠離市區,選擇了郊外的農場。
格拉斯頓伯,英國西南方的小鎮。雖然自古被各種神秘傳說所圍繞,但小鎮真正開始揚名世界,是因為一群意外之客的到來。1970年,出于對音樂和社會理念的熱情,當地一位農民發起了音樂會。當年就有1500名派對者聚集在格拉斯頓伯里附近的農場,喝著免費提供的牛奶,在一個臨時搭建的舞臺上演出。第二年,人數就擴張到了12000人。
如今,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戶外草地音樂節,每年有十幾萬人前來狂歡。一到音樂節時間,通往農場的長達數公里的羊腸小道被各式旅行車擠滿。
參加這個音樂節,最重要的裝備之一是帳篷。人們在草地上搭起樣式不一的帳篷,作為未來四五天的住所。音樂節期間,農場成了帳篷的海洋,每英畝地,帳篷數量達到430個。
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全稱為格拉斯頓伯里當代表演藝術節,除了音樂,這里更是舞蹈、戲劇、馬戲等藝術的表演舞臺。形式豐富的音樂和表演藝術,正是格拉斯頓伯里的最大特色。
平時安靜的小鎮瞬間涌入成千上萬的人流,也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為了讓遭受踩踏的農田得以恢復,音樂節每5年停辦一次,進行休整。主辦方要求商販們所販售的食物和飲料必須使用可降解的餐具。每年,商販之間還會舉行一場特殊的比賽,服務高于環保標準的商家可獲得下一年音樂節免費入場的資格。
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每年音樂節結束后總會產生成百上千噸垃圾。2015年6月28日,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落幕,據《每日郵報》報道,17.7萬人在這場持續4天的狂歡中留下了約1650噸垃圾,相當于每人產生了9.3公斤垃圾。約800名志愿者需要用6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將垃圾全部清理完畢。
除了垃圾成山,格拉斯頓伯里的郊外位置、不便捷的交通換乘也是音樂節每年的必吐槽點。有網友寫道:我凌晨4點離開音樂節,經歷了13個小時的“豪堵”后,不得不從車上下來,然后走了剩下的4公里,最后晚上8點到家。
即便如此,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從不缺“粉”。2016年,價值228英鎊的1.2萬張音樂節門票,在第二輪開售的30分鐘內就賣光了,2015年更甚,20分鐘內門票就售罄了。
2012年,英國各項音樂節和演出活動吸引了650萬名游客,創造了22億英鎊的經濟收入。相關負責人表示,在2012年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停辦和經濟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下,音樂旅游能夠創造新的紀錄,實屬不易,可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
音樂+科技+電影
有數據顯示,近10年來,美國音樂節行業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保持增長,全美約十分之一的人每年至少會參加一次音樂節。
其中,玩得最跨界、最具創意的恐怕要屬SXSW(以下簡稱“西南偏南”)音樂節。因為音樂節的舉辦地——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奧斯汀市位于美國的西南偏南處,又為了向希區柯克的經典懸疑作品《西北偏北》致敬,主辦方起了這個名字。這個音樂節創始于1987年,但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個集合了音樂、電影、科技的創新大會。
每年3月,來自全球各地的十幾萬觀眾涌入奧斯汀參加西南偏南。
1993 年,西南偏南第一次設立了電影論壇,隨后又設立了有關科技和互聯網的互動論壇。1995年,微軟剛推出桌面系統 Windows 95,英特爾公司也研發出速度能達到 200MHz 的奔騰處理器。同年,西南偏南主辦方特意開辟了一塊場地用來安置裝好了瀏覽器的電腦。那一年,幾乎每個進入了體驗館的游客都不想出去。
此后,科技就成為了西南偏南最大的亮點。2015年,可穿戴、無人駕駛、視頻直播等話題成為熱門,2016年西南偏南則展出了VR、全息等新科技。
在荷蘭比丁赫伊曾一個音樂節上俯拍的五顏六色的帳篷
西南偏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過一些創業公司的發展。2007年,Twitter還只是一家很小的科技公司,正是憑借著當年在西南偏南上的亮相,才被大眾所熟知并迅速爆紅。參會第二天其推文數突破6萬,到了2012年,參加者平均每分鐘發出4.7條推文。
Airbnb的走紅也是通過西南偏南音樂節。2010年后,隨著西南偏南的參加人數不斷增長,音樂節期間奧斯汀酒店一房難求,Airbnb號召當地人提供自家的房屋,從此之后,一直默默無聞的Airbnb才打開了局面。
2017年,西南偏南吸引了不少中國科技企業。摩拜單車和ofo也去參加了音樂節,“試圖利用這個機會打開自己在海外的知名度。”蔚來汽車、知乎、暴風、摩拜單車的創始人都在西南偏南上發表了演講。
在西南偏南音樂節持續的一周時間里,奧斯汀成了一座無所不包的混搭型城市,在街頭,你隨時可能碰到形形色色的科技創業達人、小眾藝術家和搞先鋒實驗的技術咖。城市被品牌宣傳活動、創意互動和音樂電影主題的設置所包圍,也給當地商販帶來了商機。
據西南偏南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音樂節期間,當地酒店訂房數量達14415, 音樂節給奧斯汀城直接帶來了3.25億美元的收入,而2011年,這個數字只有1.6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