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與外貿企業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結合工作實踐和總結歸納法,就目前我國高校在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析。然后提出,針對目前新形勢下的人才需求指向,提出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國際化視野培養等策略,從而助推我國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轉型,提升國貿教學質量。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加深,高等院校如何培養國際貿易專業化人才成為目前思考的重點。特別是在2001年加入世貿以后,部分地區對外貿人才的需求更多大增。然而,在市場需求大增的同時,卻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那就是市場人才需求大增和高校國貿專業就業難之間的矛盾。而分析原因,蒙英華則認為是由于我國現行的高校人才培養沒能滿足外貿企業的實際需求。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就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進行探析。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市場對國貿專業人才的需求指向
1.人才需求量較大
改革開放進行了好幾十年,對外開放的水平也在提升。因此拉動了國內對外貿易和外資利用水平的提升,我國不斷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同時自從2010年以來,我國的對外投資(OFDI)增長速度增快,標志著我國開始變身為對外貿易強國,從而,大批的跨國公司在國內注冊并且發展,更需要更多具有專業性的高質量的國際貿易人才。
2.綜合素質要求全面提升
我國現在已經逐漸轉變為對外經貿強國,國內企業開始加入國外競爭同時積極擴大了海外市場份額,這要求國內的國際貿易人才具有更出色能力,除了具有緊跟時代的知識水平之外,還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實務操作,最好持有國家給予的相關的資格證書(王淑云、劉學文,2011),單員、外銷員、單證員等前三位崗位都應該有國家規定的資格證書。
3.維護市場、業務開發和拓展能力日益受到重視
就當前情況而言,大部分國貿專業都接受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國際貿易與實務以及WTO規則的培訓,大部分人才都了解國內外形勢,明晰國際慣了,知道各國產業的發展情況,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能力。各大公司如果是想保證國貿專業人才擁有更加雄厚的對外合作還有拓展能力,必須要經過多年的實踐和訓練。據已有的研究顯示,無論是任何的公司和部門,相應的國際貿易人才應該具有市場分析和談判,并且相互協調的能力。
二、當前國貿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對于國貿專業而言,我國高校一般都有兩種培養模式,通用外貿和英語外貿。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對大學教育提出了相應要求,然而當前兩種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都存在一定問題,這阻礙了我國無法培養更優質的國貿專業人才。
1.人才培養過于重復
在最近幾年來,我國已經有700多個本科院校設立了國貿專業,在財經和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中,進行招生的學生和人數最多的專業。但是這各個高校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目標都缺乏各自的特色,更缺乏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對于當前主流用人單位和相應進口產品特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缺乏清晰的規劃,只有個別高校能夠做到有針對性的培養。比如東華大學就開設了紡織商品的國貿專業課,設立了紡織商品學課程,會培養出圍繞著紡織出口行業的國貿人才。
2.實踐教學效果差
實踐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我國的大學在國貿專業培養中并不缺少實踐,但是和西方大國的大學畢業生比較,我國學生并不能良好地解決實踐問題,自身創新能力仍然較弱。我國的大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實踐,這是差距產生的主要原因。
3.評價體系不科學
高等教育和評價體系兩者不能相互脫離。然而我國大學當前的評價體系卻存在一些弊端,學生無法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只依據高考分數來錄取學生。考試分數對于學生的評價是片面的,只能體現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專業知識,并不能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盡管如此,在大學時,分數仍然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發達國家,學生的課程作業還是決定最終考核成績的依據。對于國外大學生而言,想要完成課堂作業,學生應該具有想象力和牢固的專業知識,在這樣的帶動下,學生的創新能力會得到明顯提高。
4.不重視跨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
要想對外發展,外語是一個重要媒介。但是現在很多高校的國貿專業不重視相關國家國情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學生對于別國的文化能力幾乎不了解,更是難以在國際外貿環境中獲得自身的優勢。僅有少數重點高校的國貿專業重視外語交流能力的建設,大部分大學國貿專業的畢業生的整體外語交流能力還只能進行簡單閱讀,但是在聽說方面的能力卻較弱。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國貿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速度較快,我國目前積極利用外來投資,同時也積極進行對外投資,在“一帶一路”和雙創戰略背景實施下,就目前已經有的研究的實踐經驗而言,為了培養更出色的國貿專業國際化人才,應該做出以下方面:
1.設置特色和針對性的教學理念、目標和課程設置
國際化人才是指知識掌握牢固,并且具有國際性思維和意識和能力。國際化人才在全球化競爭中能夠及時抓住機會和爭取主動的人才。首先,加強外語和國情的教育,除開已有英法日三國語言教學,在“一帶一路”沿線所涉及的語言種類多樣,并且文化也是豐富多彩,各國都有它的風土人情和國情。因此應該多開設沿線國家小語種課程和相關國情文化教育的建設,學生的溝通能力能夠得到極大提升。第二,在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下,應該增設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能力的課程,對于“一帶一路”沿路各國經濟的歷史、現狀和趨勢以及商業貿易規則和國際貿易相關課程的教學,對應著每一項外貿工作,都應該增設能夠強化外貿工作能力的課程。第三,改善課程設置,王淑云、劉學文(2011)認為,在大學專業教育中應該加入和國貿職業證書相關的考試內容,本身課程教學和證書的考試內容都與國貿專業的未來人才培養相符合,更能夠以行業和公司的需求為依據,培養合適的人才。最后,加強國貿專業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多進行國際化講座活動。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的成績和能力優秀,畢業之后常常選擇出國和到公司就職,國際化講座更符合他們的需求。
2.在實踐環節加入更多的國際化思維
若想培養國貿復合型人才,應該要求學生能具有堅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親手解決實際問題。蒙英華(2013)發現,上海一些著名985高校中,學生實習占學分比例主要在7%左右,每年可以出國進行交流的人數占總數比多為6%。因此可以看出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院校和企業進行合作交流,給予學生更多的實習渠道是當前人才培養的重點。一方面,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內外資源,開展校企合作和實踐基地;另外,讓更多有企業工作經驗的人員到校實際授課,增強與企業的聯系和互動,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最后,可以開展創業導師制,讓業界有名人士來進行培訓和講座。
3.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人才培養的全程離不開一個科學的評價手段,設立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在縱向上,引進國內外有關高校的做法,制定評價標準體系,并且進行培養方案修訂。另外,院校應該與相關外貿企業進行聯系,了解其對于應屆畢業生的滿意程度,隨著跟進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標準以及行業進行趨勢,配合自身培養狀況,不斷發現問題和調整培養方式,最終達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的。在當前國際化背景下,應該注重國貿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對于國貿專業人才的培養來講,一方面要以市場作為準繩,結合市場的需求,對人才的能力進行培養;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不斷改變教學方式,通過強實踐操作和科學評價的方式,從而提升高校國貿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薛鵬,武戈,邵雅寧.“一帶一路”背景下國貿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對外經貿,2015,12:143-145.
[2]龍曉輝.“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6:110-111.
[3]董巖輝.“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國貿專業人才需求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10:160-161.
作者簡介:沈學恩(1970.01- ),男,重慶理工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