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印發了《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總體建設方案》,明確提出了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的建設思路,形成對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性技術文件。
2016年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印發了《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總體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提出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的建設思路,形成未來一段時間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性技術文件。
《方案》的實施,對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和《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有關要求,推進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加快構建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一張網”,強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運用,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業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貫徹落實好《方案》,建議重點把握以下要點。
明確“四個一”總體目標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黨組書記、局長楊煥寧在局長辦公會議上強調,要進一步統一對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把提升安全生產信息化水平作為預防治本的重要舉措。
《方案》提出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總體建設目標: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黨組關于信息化工作的要求部署,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籌中央、地方和企業協調推進。到2020年,建成安全生產信息網絡、基礎環境、大數據、應用服務、安全與運維、標準規范等六大支撐保障和應用服務體系(簡稱“六大體系”),實現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一張網、一張圖、一張表、一盤棋”(簡稱“四個一”)的基本格局,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
《方案》提出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總體技術架構:其中,“五層”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應用服務層和綜合展現層;“兩體系”為標準規范體系、安全與運維保障體系。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部署架構分為國家安監云平臺部署和地方政務云平臺部署兩種方式。
建設完善六大體系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涉及基礎網絡、軟硬件與制度標準保障。《方案》提出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的六項主要任務:完善全國信息網絡支撐體系、健全信息基礎環境保障體系、建立安全生產大數據支撐體系、建設安全生產應用服務體系、構建信息安全與系統運維保障體系、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
建設完善“六大體系”構成了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濃縮于“四個一”基本格局之中,表現在:
統籌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一張網”。基礎網絡覆蓋全面,實現縱向由國家到省、市、縣(區)四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橫向到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前端到重點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和事故現場的網絡聯通。建成云平臺,解決海量數據存儲能力、數據運算能力、數據備份能力,為全國業務系統部署和大數據分析、事故預測預警奠定基礎條件。
實現全國安全生產“一張圖”。實現安全生產業務應用系統界面直觀、操作簡單、好用、管用,安全監管監察主要業務全覆蓋。全國安全監管部門所有執法人員配備便攜式移動執法終端,實現信息化執法,滿足現場檢查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閉環管理的需要。建成全國統一的安全生產綜合信息平臺。推動企業提高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構建與企業聯網的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實現企業自查自報自改與政府監督檢查并網銜接。
建成全國安全生產“一張表”。以企業安全生產全生命周期數據為基礎,建成全國安全生產信息資源體系。實現安全生產數據動態更新,支持聯網查詢和實時統計分析。以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為重點,深化大數據分析應用,建成集風險管控、預測預警于一體的安全生產大數據平臺,做到數據檢索查詢即時便捷、信息歸納分析系統科學,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規律可循。
統籌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一盤棋”。實現安全生產基礎數據的規范化采集和跨部門交換共享,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交換共享,與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安委會成員單位之間交換共享。多功能視頻會商系統實現高清信號全覆蓋,直達事故現場和重點企業。建立較為完善的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
推進七項重點工程
以《方案》為指導,“十三五”時期,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重點開展安全生產綜合信息平臺、全國安全生產“一張網”(安監云)、全國安全生產視頻系統、安全監管移動執法系統與終端配備、高危企業風險預警與防控系統、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和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一期)等七項工程建設。
其中,安全生產綜合信息平臺等前六項工程,財政資金來源于財政部安全生產預防及應急專項資金,預計中央財政補助地方與地方配套總投資約25億元,大部分用于支持地方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計劃分3年時間實施。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一期)財政資金,來源于國家發展改革委“十二五”國家重大電子政務工程專項資金,總投資2.02億元,與交通運輸等八部委共建,主要用于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和各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信息化建設,計劃分2年時間實施。
此外,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還將根據各級政府要求,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內網、安全生產誠信系統等內容建設。
完善四項保障措施
目前,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工作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建設缺乏統籌,工作管理機制仍不健全;應用推進緩慢,業務痛點挖掘分析不深;標準規范滯后,信息資源難以共享利用;資金投入不足,保障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為此,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將加強對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統籌指導、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協調推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研究建立國家、省級和市級三級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工作協調機構,形成全國“一盤棋”協調機制。厘清各項目建設內容,確保合理布局、相互銜接,避免重復建設,進一步明確事權職責劃分。
二是細化建設目標,落實信息化有關工程任務。借鑒公安、海關等部門成熟建設經驗,“十三五”期間,重點提升安全生產行政許可服務能力、基層安全監管監察執法能力、企業在線遠程監測巡查服務能力、宣傳培訓和警示教育能力、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能力、安全生產標準化監管水平、應急處置水平、領導決策水平等八方面效能。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將推進《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和基礎數據類標準規范的編制,推動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運維資金列入各級財政年度預算或安全生產專項資金,研究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考核評估體系。
三是創新發展模式,構建信息化長效工作機制。轉變單一建設思路,爭取政策自建一部分,利用社會資源補充一部分,強化市場機制推動一部分,發揮第三方優勢增強一部分,群策群力、共建共用,拓寬投資渠道和途徑。進一步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安全生產規律性、關聯性特征理論研究與工程化研發,推進“循數管理”,力爭在遏制重特大事故和防治職業病危害的技術應用取得若干重要突破。
四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信息化運維保障水平。培養一批既懂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夯實現有運維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和帶動多元力量參與建設、運維和運營服務,釋放安全生產信息化的數字紅利。
其他配套文件
為進一步提升《方案》的針對性,并對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信息化建設能夠提供更有價值的技術指導,以下技術文件作為《方案》的配套同時印發:
——《國家安全生產信息化通用基礎設施專項設計》。提出面向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服務的“安監云平臺”的建設目標、總體架構、云業務應用、安全保障和運維服務。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數據共享交換專項設計》。描述各級監管監察機構數據共享交換的現狀、問題,提出設計目標、設計思路與實現路徑。
——《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描述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的組成類別,提出標準目錄和實現路徑。
——《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技術指導書》,分省、市、縣三冊。對地方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分總體、應用系統、數據資源、應用支撐、網絡、基礎環境和運行維護等方面提出總體要求。
編輯 趙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