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淋晴
蘇州市田家炳實驗高級中學
【摘要】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英語課堂引入英語時文閱讀,不僅能拓展課程資源,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增長詞匯量,促進學生自學能力,還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增進國際理解,最終達到提升思維品質和人文素養的目的。在評價閱讀效果時要允許個體差異,注重學習過程,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到快樂與成就感。
【關鍵詞】時文閱讀 選材原則 策略指導 評價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在英語教學一線有“得閱讀者,得天下”一說,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在高考中,語篇閱讀占了很大的比例,閱讀材料多源于英語國家報刊網站等的原始素材,選題新穎,內容豐富,緊扣時代脈搏,并常常引入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高中學生由于知識面狹窄和文化差異的原因,往往不易讀懂這些文章。
筆者在自己任教的高一年級兩個班引入時文閱讀,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就英語時文的選材、時文閱讀策略與評價方法談談筆者的做法。
二、英語時文的選材原則
時文閱讀素材不能盲目選擇,而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難易適當,純正地道的材料。《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材料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和語言水平;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挑戰性和時代性”。
1.趣味性。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行高中英語教材受到話題、詞匯、語法等教學要求的限制,所選素材的趣味性不夠強,欣賞程度不夠高,對于青少年吸引力不強,部分學生甚至產生反感,導致學習欲望低下。如果能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語言水平,將青少年感興趣的時事熱點、科技前沿、影視劇集、暢銷書報,時尚潮流等引入課堂,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愉悅感和滿足感,那么就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幫助學生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
2.時代性。現行教材一些課文篇目選材年代久遠,脫離學生的認知范圍和實際生活,不能使學生產生思想共鳴,也使學生失去閱讀興趣。本學期適逢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我讓學生欣賞了特朗普的勝選演講和希拉里的敗選演講視頻及相關閱讀材料,還補充了特朗普女兒伊萬卡的相關文章,學生對這些鮮活的文章表現出極大的閱讀興趣。雖然在這些時事報導中,有很多生詞,但由于對內容感興趣,學生通過猜詞,并根據圖片與新聞背景都能讀懂基本大意。可見,富有趣味性并緊扣時代脈搏的材料能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引發他們對社會事件的思考。
三、英語時文的閱讀策略
“閱讀過程是讀者與文本及其作者進行對話和溝通的過程。有效的閱讀體驗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升讀者的思維品質,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語言的魅力”。筆者在指導高一學生時文閱讀策略方面,遵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從read the lines到 read between the lines原則。幫助學生從激發閱讀興趣,感受文字之美,積累妙詞佳句開始,逐步發展為體會情感內涵,開拓國際視野,培養批判精神,提升思維品質,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將來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1.利用時文閱讀拓展課程資源,促進自學能力。《課標》指出,聽與讀是理解技能,說和寫是表達技能,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會促進聽說讀寫技能的全面發展。新課改要求我們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所以,筆者將時文閱讀與課程資源相結合,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使學生在閱讀中全面提升綜合語用能力。
筆者任教的高一上學期教材涉及校園生活(M1U1 School life)、社會生活(M1U2 Growing pains)、生活方式(M1U3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自然科學(M2U1 Things of the unexplained)、旅游地理(M2U2 Wish you were here)和人物傳記(M2U3 Amazing people)等。學生在學習完教材課文后,對話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限于課本篇幅所限,提供的內容往往只夠學生淺嘗輒止,教師可以選擇相關話題的時文閱讀材料,將話題向縱深拓展,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這個話題的相關內容或同類文章的語言特點與閱讀策略,這十分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整體提高。比如,筆者就校園生活話題補充了關于學生癡迷暴力游戲的文章Violent games:Fun or harmful?(暴力游戲:有趣還是有害?);在學習了 “成長的煩惱”話題后,補充了莎士比亞詩歌“All the worlds a stage”(世界是一個舞臺);關于旅游地理話題,補充了有關倫敦的介紹“One Square mile:The historic City of London”(倫敦城,一平方英里的歷史名城);就人物介紹的話題,筆者選擇了馬云與“雙十一”購物節的故事。
2.利用時文閱讀積累美詞佳句,在厚積中薄發。在英語教學,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卻也是讓師生最為頭疼的事。老師教的累,學生背的苦,前背后忘記,記了也不會用。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狀況使學習者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嚴重受挫,將英語學習視為畏途。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筆者一向不提倡死背詞匯表,硬啃詞典,而是將詞匯學習和英語時文閱讀相結合。時文閱讀不僅有效補充了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單詞的復現頻率,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積累詞匯,還有助于學生掌握一詞多義,掌握單詞在鮮活地道的語境中的運用。
3.利用時文閱讀明確文化差異,增進國際理解。《課標》指出,語言學習的過程要“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主動思維、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語言的學習絕不能脫離文化背景,教師通過時文閱讀,讓學生大量接觸反映語言文化背景的素材,不僅有利于語用學習,還可以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提升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國際理解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深層理解,從而客觀辯證的對待中外文化差異,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在學習了教材中關于culture difference的課文后,筆者曾讓學生補充閱讀了一篇描寫婚禮的材料,節選自熱門小說《暮光之城》,是班里一群學生推薦給筆者閱讀的。所以當筆者將其改編成閱讀材料下發時,學生非常興奮。通過問題引導、師生互動,學生到解了西方婚禮中有“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lue,something borrowed”的習俗。好多學生表示自己閱讀過小說很多遍,可是從來沒有注意過這些細節,通過這次閱讀,使他們對中西方婚禮的異同有了粗略的了解,也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究西方文化的愿望。
4.利用時文閱讀培養批判思維,提升人文情懷。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我們對閱讀的要求就不僅僅是decoding of words,而是read between the lines,去感受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刻的內涵。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語言能力外,還需具備較高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人文素養。許多教育教學研究者指出,批判性思維是構思教育改革和教育調整的核心。高中英語教閱讀中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重點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探究、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逐步培養他們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補充具有可讀性、欣賞性和思想性的時文,對于學生學習分析問題、評判對錯、思考哲理、領悟人生,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時文閱讀的評價方法與效果檢驗
筆者在檢驗時文閱讀效果時采取了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方式,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與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收獲。時文閱讀的過程性評價主要通過課堂活動來完成,比如筆者會對學生課堂限時閱讀訓練、美文摘抄、字詞積累、小組活動、讀后感、演講、表演等打分,當然檢查方式盡量輕松、愉快,讓學生積極展示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并體驗到閱讀的快樂與成就感。終結性評價則主要通過試卷進行詞匯測試與閱讀測試。
指導學生時文閱讀,教師應獨具慧眼,挑選具有趣味性、時代性、思想性的學生愛讀的英語時文;教師更要有一顆慧心,設計出能訓練思維、提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閱讀活動,讓學生體驗語言學習的樂趣,在閱讀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郝立英,張明芳.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J].考試周刊,2011(4):101-102.
[3]傅詠梅.例談文本解讀缺失與失當對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影響[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4(2):10-14.
[4]戴建敏.高中時文品讀選修課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5(9):20-25.
[5]王琳琳.開發和實施高中英語美文欣賞校本選修課程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5(2):42-47.
[6]黃曉明.英語時文閱讀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