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君華
文章編號:2095-6835(2017)10-0064-01
摘 要:循環經濟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生態文化現象。通過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可以讓人與自然更好地和諧相處,可以讓我國經濟發展處于良性的循環之中。基于此,就循環經濟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循環經濟;自然科學;生態經濟;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BJ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64
循環經濟被認定為是一種能夠與地球和諧相處的重要經濟發展模式,其所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被稱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態文化現象。循環經濟其本質上被認定為一種生態經濟,是工業文明的象征,也是國家經濟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人類要想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想與地球共生共存,必須對循環經濟進行深入研究,尤其對循環經濟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進行深入分析。
1 循環經濟學的內涵
經濟學將生態經濟定義為循環經濟本質,關于循環經濟學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循環經濟既要保證經濟系統順暢,也要注重生態環境系統的維系,通過對資源與能量的有效、合理分配減少污染,并獲得更多的有價值產品,是在有限的資源、確保環境潔凈的前提下,解決生態問題,形成以經濟學方法為研究資源、以環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應用經濟學科。
2 循環經濟的自然科學基礎
2.1 循環經濟的哲學基礎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就是哲學上關于循環經濟的詮釋,即事物與事物存在的聯系、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歸宿,事物應遵循一定的自然定律。把資源變成垃圾的運動、單向流動線性經濟是傳統工業經濟的主要模式;循環經濟與此不同,其最大特點是物質閉環流動,在不斷的經濟循環體中,物質和能源都被合理分配和合理利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都有附屬產品和代謝產物,傳統工業經濟一般較少考慮附屬產品和代謝產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循環經濟則合理利用附屬產品和代謝產物,將之轉化為新的存在形式,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被自然環境接納和再利用,從而保護環境,抑制環境惡化。循環經濟將破壞環境的代價最小化,保持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2 循環經濟的生態學基礎
循環再生原理和可持續發展是循環經濟學基本原理,本質是生態經濟。由于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代謝產物和廢棄物破壞了生態,而城市化的進程導致排放污染源的持續增多,使原本穩定的全球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環境的自我凈化功能也逐漸衰退。循環再生原理和可持續發展可將生物之間的活動聯系起來,充分利用資源和整合資源,建立良好的社會與自然之間復合生態系統。同時,可保障工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條”健康化發展,開辟系統內部物質的循環渠道,形成企業與系統內部物質閉環循環,進而完成節約資源、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系統的維護等共贏的局面。比如,在企業層面上,政府給予資金幫助,助推其建立小的循環模式,采用清潔能源和清潔的先進生產技術,既在生產過程中提高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還減少了企業的污染排放。此外,循環經濟是社會共同的責任,所以,應該從政府層面上、扶持政策上給予資金和相關技術協助,引導企業完成相關循環經濟的轉型,進而實現全面循環經濟。
2.3 循環經濟的生態經濟學基礎
生態經濟學循環經濟屬于遵循生態規律的技術性營運模式,是技術集約化的成果轉化為生態科技,也是目前比較流行和先進的社會生產方式,生態技術側重于對排泄物的污染治理,對廢物再利用的重新資源整合使用,以及清潔型的先進生產技術的不斷應用。此外,生態計量經濟學也是生態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以研究生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準則,是生態計量經濟學的主要涵蓋,也能客觀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總量,是經濟指標的一個重要考核。
倫理學、經濟學與生態學的交叉共同組成了生態經濟倫理學學科。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經濟價值、倫理價值與生態價值之間,以及三者之間協調發展的屬性關系,從而保證社會福利不下滑以及生態價值不降低。其主要內容包涵經濟倫理規范的所賦予的規范的合理性原則,實現自由平等、等價交換的基礎,同時,保障生態倫理原則不被破壞。
2.4 循環經濟的制度基礎
循環經濟的健康化發展必然要有相應的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政治、法律制度來保障,從而約束公民的經濟行為,同時,文化道德建設對循環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軟環境協助。在國家政權的宏觀管理層面上,應給予政策性支持,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循環經濟發展主體進行引導和開發。同時,監控環境,確保循環經濟的發展符合環境的生態要求,對環境保護立法,進而實現行政管理制度與生態法律制度相結合。生態文化倫理建設也是循環經濟的“后勤保障”,規范的生態教育制度能改變人的生活方式,進而建設出符合生態倫理和文化觀念體系。
3 結束語
循環經濟理論的應用最大化促進了自然科學基礎的形成,有助于我國農業、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因此,相關人員需要做好相應的循環經濟研究,在生態價值基礎上,形成人的生態倫理,讓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發展,讓我國的各個行業在循環經濟理論的支持下獲得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玉升.大農業循環經濟的科學基礎與技術體系[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5(09).
[2]王紅,齊建國,劉建翠.循環經濟協同效應:背景、內涵及作用機理[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04).
[3]王如松.生態整合與文明發展[J].生態學報,2013(01).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