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摘要]隨著法律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地方性法規翻譯成為法律翻譯的熱點。本文擬從從生態翻譯學角度出發,研究地方性法規翻譯的特點,探索生態翻譯理論的“三維轉換”原則在法律文體翻譯中的可應用性,從而建立法律文本與生態翻譯學之間的聯系,期待對法律翻譯實踐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地方性法規翻譯;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61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地方性法規翻譯涉及到兩種語言、兩種法律體系、多種文化、不同的法律觀念的跨文化交際。江蘇省地方性法規規章翻譯工作于2005年啟動,隨后“譯審人員共完成一百多部地方性法規規章的翻譯工作”。筆者通過研究發現目前的法律翻譯研究,主要從法律英語的文體特以及法律翻譯的基本原則入手,分析詞匯、句法上的特點并探討翻譯問題,但是對法律語言、文化及翻譯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卻涉及的不多。法律文本翻譯需要符合法律翻譯環境,從而進行適應和選擇的翻譯。為此,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探索“三維轉換”原則在地方性法規翻譯中的適用性,為法律文本翻譯提供一個新思路。
二、生態翻譯學
胡庚申首先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引入翻譯研究,并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胡認為生態翻譯學“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抑或生態視角的翻譯研究”。根據他提出的“多維整合”原則,譯者需要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等方面進行適應選擇。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考慮語言、文化、交際多方面因素,通過“三維轉換”的方法進行翻譯,從而達到“整合適應選擇程度”最高的“最佳翻譯”。
三、地方性法規翻譯的生態環境
翻譯生態環境是一個聯動的整體概念,譯者需要以此為依據進行多維度適應與選擇。具體來講,它是指在聯結源語、譯語及原文的基礎上,作者、譯者和讀者進行圍繞語言、文化等進行交流互動形成的環境。因此,翻譯生態環境一方面是譯者多維度適應與選擇的依據,另一反面也會限制譯者翻譯的結果。胡庚申指出,翻譯生態環境是影響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作為江蘇省地方性法規的負責機構,江蘇省法制辦多次組織召開全省法規規章譯審座談會,并邀請國務院法律翻譯專家提供專業指導。在江蘇省地方性法規規章翻譯的實踐過程中,翻譯規范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人員及法律翻譯工作者們的努力與實踐成果也為地方性法規的翻譯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及典型的翻譯案例。
四、地方性法規翻譯的“三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三維轉換”是發生在翻譯操作層面的,具體指導譯者應如何進行翻譯。
(一)語言維
由于英語和漢語分別隸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兩種語言之間從語音、語法到詞法、句法等這個語言研究層次之間都存在不同的地方。在實際的語言交流和溝通實踐中,這是這些方面的不同導致了交流障礙的產生。對于語言維的轉換,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進行合理處理。進一步來講,就是譯者需要根據翻譯所進行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層次對兩種語言進行適應性的選擇轉換。語言表達方式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漢語重意合,句子結構常常比較松散,邏輯順序往往蘊藏在句子之間。英語重形合,需要完整的句子結構來體現整個譯文的準確性。在地方性法規中,譯者在翻譯高度意合的源語時,必須突破中文的行文結構,進行語言形式上的轉換,從而達到最佳適應效果。
例1:仲裁場所應當相對獨立、設施功能齊全、標志顯著、庭貌莊嚴。
Arbitral places shall b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well-equipped with facilities and functions, with noticeable signs and a look of dignity.
這句原文是中文典型的四六句結構,邏輯關系蘊含在字里行間,但是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根據英文的習慣,作出語言形式上的轉換。為此,譯者在翻譯時,采用with引導伴隨結構,將原本看似并列的中文翻譯成長短錯落一致的英文,邏輯結構也一目了然。
(二)文化維
胡庚申認為,“文化維轉換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也就是說翻譯工作者必須關注源語言所在的整個文化系統,從文化背景出發。法律翻譯文本的準確性和專業性要求法律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一絲不茍,不可隨意對譯文進行解讀翻譯,不過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內容都必須進行生硬的機械翻譯。在地方性法規文本中,有不少中國特色的用語習慣和專業詞匯,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只看到詞語表面的對應關系,還應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根據中文的文化背景合理翻譯。
例2:水土流失調查公告的內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面積、侵蝕類型、分布狀況和流失程度,以及水土流失成因、危害、發展趨勢、防治情況及其效益等。
The contents o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water and soil loss shall mainly include areas of water and soil loss, erosion types,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the extent of loss, the causes for water and soil loss, the harm, development, control and effect of water and soil loss.
這句話是典型的中文“等”字句。由于直接并列的名詞較多,根據源語文化,中文往往習慣性地在句子末尾添加“等”字。事實上,這里用的是窮盡式的列舉,“等”字并沒有省略任何有意義的信息。因此,在英譯中,英文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一背景,果斷在列舉詳盡后結束。再如,“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此句中的“通信秘密”并非英文中直接對應的“correspondence secret”,根據此處文化背景可看出,這里強調的是公民通信的隱私權,故此處翻譯為“privacy of correspondence”更為合適。
(三)交際維
交際維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譯語讀者的期待,提高譯文的預期功能。在地方性法規文本中,中文往往需要做到高度專業性及完整性,有時甚至不得不重復一些內容,但是在譯出語中,譯者則可以結合交際原則,優化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因此,交際維在地方性法規翻譯中也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例3:新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收費標準應當規定試行期限,試行期限不超過2年。
A trial term of not more than 2 years shall be set for the standard of newly-determined administrative and institutional charges.
這句話中原文出現了兩次“試行期限”及“收費”,如果只是圍繞中文結構進行亦步亦趨地翻譯時難免會造成英語行文的冗雜。相反,譯文采用了簡潔的結構,將重復的內容在不違背原文思想的基礎上,做了很好的處理,起到了更好的交際作用。
五、結語
生態翻譯學開創性地將“三維轉換”理論運用到翻譯過程中來。通過分析,結合地方性法規翻譯實例可以看出,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地方性法規翻譯,在結合了生態翻譯環境,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的基礎上,對于源語進行了語言維、文化維以及交際維三方面的選擇性適應及適應性選擇,從而使譯出語更加地道清晰。因此,在今后的地方性法規翻譯實踐中,譯者需要結合法律文本源語的語言、文化等特點進行法律翻譯,爭取在地方性法規翻譯方面取得更多進展和突破。
參考文獻:
[1]李晉,董曉波.地方性法規規章翻譯規范化和應對措施——基于江蘇省法規規章翻譯實踐的研究[J].東南學術,2015(5):225-233.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產生的背景與發展的基礎[J].中國翻譯,2010(4):62-67.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Study o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GAO Lu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
Abstract: As law globalization gains momentum,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legal translation. This project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ri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regulations and law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legal translation, thus 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legal texts and eco-translatology and looking forward to shed light on the practice of legal translation.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