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王馥芳
[摘要]認知隱喻理論認為隱喻具有普遍體驗性的基礎,然而大量變異隱喻的出現,該理論無法解釋隱喻為何發生變異。本文作者圍繞隱喻從哪里來的問題,從隱喻變異的現象出發,探尋到隱喻變異的源頭是語境,從而提出了語境誘導下的隱喻創新理論,很好地解決了隱喻的普遍性和變異性共存的問題。
[關鍵詞]語境因素;語境誘導下的隱喻創新;概念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5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4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2000多年前,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方式為世人所知。近30年來,認知語言學將之拓展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匈牙利語言學家Zoltan Kovecses在質疑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完善了認知隱喻理論。他認為傳統隱喻研究的關注點集中在體驗認知和認知操作的本質上,但忽視了語境問題和概念體系是如何變化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視角集中在隱喻的普遍性,而作者反其道而行,研究的是隱喻的變異性。
一、內容簡介
(一)隱喻變異及其機制
第一章隱喻、體驗性和語境。作者闡述了隱喻的兩個重要的特性:普遍性和變異性,并指出體驗是普遍性的基礎,而變異的主要驅動力就是語境,充分說明了語境在隱喻的使用、理解和創造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意義的產生。本章的重點是探討隱喻機制。隱喻的變異是指在即時話語交流時,即使有體驗性的普遍基礎上,仍然有語境因素限制了規約性隱喻的出現,使它發生變異。對識解操作的不同的使用構成了言者獨特的認知風格,變異部分來自這種不同的認知風格。
第三章概念體系。作者主要關注概念化的結果,也即建立一個以感知為基礎的、模態的或體驗性的概念體系是可能的。在Barsalou對人類概念體系本質的研究基礎上,作者試圖創造一個可能的概念體系。關于這個體系的本質特征,除了應包含Barsalou認為的:體驗性、圖式化、想象性和部分任意性,還應該加上一點即層級性。
(二)隱喻的產生和語境因素密切相關
第四章語境因素。作者論述的是在形成概念體系的過程中,變化的語境因素對隱喻的促發或限制作用。他區分了兩種因素,一種是不同的經驗,另一種是不同的認知風格。通過大量的例子發現,前者可以促發(prime)特定概念隱喻的使用,而后者主要是起限制作用。也就是說隱喻的變異來自不同的經驗,這就回答了作者在書中最重要的問題,隱喻從哪里來的?
第五章隱喻和文化。作者主要討論與語境相關的文化和隱喻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文化就是一個同文化成員共享的、意義產生的系統,同時也是意義產生的一部分,也可視為語境,它可以幫助主體在當地即時語境中選擇一個固化隱喻或者創造一個新穎隱喻,其中新穎隱喻就是“語境誘導下的隱喻”。
第六章語境和隱喻的創新。本章是全書的創新點,標準隱喻理論忽視了語境中隱喻的研究,而作者試圖創建一個語境誘導下的隱喻理論,即可以解釋隱喻的普遍性,又能解釋隱喻的變異性。隱喻創新的源頭,除了普遍體驗,還應加上動態變化的語境因素。很多語境誘導下的隱喻之所以新穎是因為話語的實時語境不斷發生變化,那么以語境為基礎的隱喻表達式也要隨之發生變化。
第七章語境和詩學隱喻。詩歌中大量的隱喻創新,除了普遍體驗的基礎之外,同樣受到語境因素的影響。詩歌中的隱喻是四種常見概念策略的結果:細化、延伸、提問和結合,但并不都是這些認知策略的結果,在很多情況下還使用了融合“blend”這一認知策略。詩人創造詩歌時也受到兩個壓力的影響,一個是身體,另一個是語境。
(三)個案分析揭示語境復雜性對隱喻的影響
第八章語言幽默的概念化語境。幽默的認知過程涉及三種識解操作:隱喻、轉喻和融合。幽默的本質是不協調(incongruity)。用識解操作創造不協調的過程也叫概念化路徑,包括隱喻、轉喻、融合以及其他規約性知識,它可以創造或幫助創造隱喻,因此也可視為語境,即概念認知語境。
第九章語境中的快樂概念。作者以“happiness”為例,從三個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①當代日常英語,②《獨立宣言》,③《新約》看不同的語境是怎樣形成我們對“happiness”的概念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偏好不同的概念化手段從而導致對“happiness”不同的認知模型。
(四)結論:隱喻的產生受身體、語境、概念認知和情境等因素綜合影響
第四主題單元為第10章。作者在考察概念隱喻理論和語境中的隱喻觀之間的關系后,得出的結論是隱喻性思維的產生不僅受到身體(也作為語境)的影響,還受到語言的、概念認知的和情境的因素影響。
二、簡評
Zoltan Kovecses長期研究隱喻,他在該書旨在探尋隱喻產生的根本性問題,從而引發人們對隱喻中語境的影響進行再思考。本人認為,該書研究視角新穎,脈絡清晰,闡述充分,有理有據,呈現三大亮點。
(一)解決了隱喻變異的理據性問題
隱喻到底從哪來?在即時交際環境中,大量隱喻的變異表明概念隱喻理論所強調的普遍體驗基礎已無法解釋這種語言現象。為此,他將研究視角放在隱喻的變異上,進而認為語境因素促發了隱喻變異的產生,同時不同的經驗和不同的認知風格也會影響隱喻的變異,這就解決隱喻變異的理據性問題。
1.隱喻變異的源頭是語境
作者將語境因素分為四大類:(1)情景語境,指隱喻概念化發生的物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情景;(2)話語語境,指先于某一特定隱喻使用的話語,也即是上下文,還包括先于當前話語的話語和與當前話語主題相關的話語;(3)概念認知語境;(4)身體語境。他認為,這四大語境因素是動態和變化的,且促發了隱喻變異的產生。
2.不同的經驗為隱喻變異提供豐富的內容信息
不同的經驗,包含了話語語境信息和情景語境信息。這些因素主要是反映了世界經驗的內容知識。這里的知識不是有意識的知識,而是反映了經驗的關于文化、社會、歷史甚至是身體的知識。概念主體雙方要產出和理解隱喻就要訴諸經驗。這些經驗就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信息,使他們能在話語中產出和理解一個語境誘導下的隱喻。
3.不同的認知風格為隱喻變異提供差異化的呈現方式
不同的認知風格,指的是在隱喻意義產生的過程中,呈現世界經驗所用到的某種特定方式。作者認為,一個隱喻概念呈現在圖式化的哪個層面,如何被框架的,應該涉及身體的哪個方面(經驗焦點)等等,這些問題的本質是表象的。但是它與不同的經驗有些許不同,就在于它只限制了概念主體的說話人一方。因為聽話人一方不會涉及到隱喻的呈現過程。
(二)提出了語境誘導下的隱喻創新理論
目前最有影響的概念隱喻理論強調,基本隱喻來源于身體經驗和主觀性經驗之間關系的完美促發。而作者提出了“語境誘導下的隱喻”,這個具有創新性的隱喻觀指出,隱喻不僅來源于經驗之間的這種關系,還來源于隱喻性概念化的語境中。換句話說,盡管實體之間潛在的相似大量存在,真正幫助或者說促發我們選擇一個源域的,仍然是某些語境因素。人類語言中即存在大量的規約性隱喻,同時在即時交際情景中又存在大量的隱喻變體。這種隱喻觀能很好地解釋隱喻的普遍性和變異性,由此也推動了認知隱喻理論的發展。
(三)豐富了語境的內涵
語境就是在一個給定的話語情景中,引導概念體系選擇某一特定隱喻表達式的因素。他把身體和概念體系列入語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豐富了語境的內涵。
身體的某些方面或者特征在變化的情景中,能影響隱喻的選擇。身體通過主觀性和感知動覺經驗的相互關系不僅能產出大量的概念隱喻,還能在即時當地語境中促發某一隱喻的使用。這就意味著要摒棄那種把身體和語境當做兩個完全相反的對照的觀點了,同時還應認識到身體創造隱喻既可以是全球的,當地的,也可以是普遍的。
三、理論局限性
首先,在語境誘導下隱喻創新中,作者對語境因素分析時,選取的例子并不像他自己宣稱的那樣,從日常語言中選取,而是全部來自報紙新聞。從選例來看,這種語境因素的分析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深思。其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語境誘導下的隱喻是否也這么富有創造力同樣值得思考。最后,本文提出的語境誘導下的隱喻觀主要是對英語的分析,那么該隱喻觀在其他語言中是否可行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Barsalou,Lawrence W.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J].Behaviori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 577-609.
[2]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a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A Useful Attempt to Metaphor Research: Context-induced Metaphor Creativity
——A Review of 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 Reconsidering Context in Metaphor
WANG Min1,WANG Fu-fa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Chengyi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2.Be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In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metaphors have an embodiment basis. However, a wide range of variant metaphors emerge so that the theory cannot account for why metaphors give rise to variation. The writer centered on the problem 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 took as his starting point the huge amount of variation, observed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behind variation is context, and proposed an enriched theory of context-induced metaphor creativity, which can best resolve the coexistence problem of metaphor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Key words: contextual factors; context-induced creativity; conceptual system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