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如
[摘要]西晉時期傳統儒教精神弱化,文學的政教功能被拋棄,創作的技巧和形式問題得到了重視。陸機作為“太康之英”,是這一時期文壇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大量文學創作實踐,在詩歌創作技巧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對后世文學創作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陸機;詩歌創作;表現技巧
[中圖分類號] I20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7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82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建安時“三曹七子”的詩文寫作還是與“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緊密相連的。到正始時期,社會動蕩,個體的生存都難以保證,儒家思想已經不足以安撫人心,道家玄學和老莊思想開始占據文壇。而到了西晉,文人的政治道德觀念愈加淡薄,傳統的建功立業思想已經演變成單純的追名逐利。“金谷二十四友”,就是由當時士人攀附權貴的普遍行為產生的,正是政教精神弱化的重要體現。
西晉文士拋棄了政教精神中文學創作強調自我修養和社會責任的崇高一面,不再將“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作為創作的動力和目標,自然更加重視文學創作的技巧和形式問題,從而形成了總體文風的辭采清雅、色調輕綺、對仗工整、句式綿密等特點,而陸機的詩歌創作正是這種文風的代表。
陸機的文學成就在當時就影響頗遠,以“才多”著稱。葛洪《抱撲子》中認為其文猶“玄圃之積玉”、“五河之吐流”,乃一代之絕!鐘嶸《詩品》評價他“才高辭贍,舉體華美”、“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文章之淵泉也”。下文重在從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三方面,詳細分析其在詩歌創作上做出的貢獻。
一、思想內容
在思想內容方面是他對“詩緣情”觀點的實踐,雖然并沒有取得成功,但詩人也是有意識地朝“詩緣情”方向努力了。陸機詩歌創作中主要有四種主題:
(一)游子的憂愁
陸機本是江東士族,晉滅吳之后,應召入洛,辭別親人故土,游宦之中的孤獨自然流露于詩作之中。《赴洛道中作詩》、《贈從兄車騎詩》、《贈弟士龍詩》、《門有車馬客行》等等都是陸機抒發游宦悲情的佳作。
(二)建功立業的追求
多數表現為不得志的憂郁。作為“二十四友”之一,功名利祿也是陸機人生的最高追求,《東宮作詩》、《吳王郎中時從梁陳作詩》、《長歌行》等都表現出對仕進的執著。但他又是江東名將之后,《思親賦》、《述先賦》、《祖德賦》都表現出他對父祖輩的懷念與頌贊之情,這種父祖情結使他在這場追名逐利的洪流中保留了幾分自矜和傲骨,同時也使他在異鄉更加思念故土。但無論這種游子鄉愁有多濃厚,也不能使他放棄對功名仕途的追求,也更加反襯出他強烈的功名心。
(三)對生死的思考
魏晉時期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陸機的詩歌中也彌漫著沉重的生死悲情。其詩作中《擬挽歌詩三首》表現了詩人對死亡的體察與思考,其賦作中也有相關創作,《嘆逝賦》既表達了詩人對死亡的沉痛感受,又闡發了關于死亡問題的哲理思考。
(四)對貴族生活的反映
作為“二十四友”這個貴游團體的一員,陸機詩歌創作中的這一類主題主要集中在與“二十四友”其他成員的贈答詩中以及描述在洛宦游時期的一些見聞的作品,如《皇太子賜宴》、《長安有狹斜行》、《日出東南隅行》等。
在陸機大部分文學創作中,思想內容其實是服務于表現形式的,以他詩歌創作中最具特色的擬作來論,思想內容大都是因襲舊作,創作的目的就是在技巧上的突破。只有一些日常抒發性情的作品,包括一些述志詩和抒情小賦,倒是有些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其文學創作整體上思想性與現實性脫節,缺乏深度。
二、表現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他不僅使用了通感、頂真等藝術手法,而且將對偶、鋪陳排比的運用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上承建安陳思,下啟元嘉謝顏。
(一)通感
最先指出這點的是錢鐘書先生,他認為《擬西北有高樓》中“芳氣隨風結,哀響馥若蘭”,就是陸機詩中運用“通感”的典型例子,用嗅覺來表現聽覺。運用這種手法的還有《擬今日良宴會》中“高談一何綺,蔚若朝霞爛”,用視覺來表現聽覺;《日出東南隅行》中“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用味覺來表現視覺。雖然陸機當時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將人類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的表述是一種修辭,但他已經開始大量地使用這種藝術手段了。可以看出他對于“會意尚巧”的領悟以及實踐已經達到融會自然的境界。
(二)頂真
頂真,亦稱聯珠、蟬聯,是指上句結尾與下句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陸機詩作中對于頂真的運用,應該是從連珠體演變而來的。陸機所作《演連珠》五十首可以說是連珠體的代表作,《文選》中對西晉連珠體也只選了這五十首,可見對其地位的肯定。《演連珠》中是每段都以“臣聞”開頭,而陸詩中已經有句尾與第二句句首相同或隔句相同的頂真手法出現。《贈尚書郎顧彥先》中“與子隔蕭薔,蕭薔阻且深。形影曠不接,所托聲與音。音聲日夜闊,何用慰吾心?”《於承明作與士龍》“西歸憩永安,北邁頓承明。永安有昨軌,承明子棄予。”《擬行行重行行》“悠悠行邁遠,戚戚憂思深。此思亦何思,思君徽與音。音徽日夜離,緬邈若飛沉。”一層一層地加深情感,句法上也顯得綿密工整。這也是陸機對詩歌創作中追求音韻和諧的體現。
(三)對偶
對偶是一種自然的美感,《文心雕龍·麗辭》中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先秦時已經出現無意識的對偶,到兩漢之際,文與賦中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追求對偶。建安時期在曹植的發展下,對偶已經十分整齊,但并沒有得到過多的重視,只是作為一種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寫作技巧。到太康時期,對偶才得到了文學界廣泛的重視,而這之中以陸機運用得最為精妙。《從軍行》、《猛虎行》等都是全篇一對到底。擬古詩中更是對得勻稱工整,《擬迢迢牽牛星》“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擬今日良宴會》“哀音繞棟宇,遺響入云漢”;《擬明月皎夜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等。
(四)鋪陳排比
鋪陳排比就是鋪敘,即賦法。“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陸詩中大量采用了這種手法,如《招隱》詩中:“芳蘭振惠葉,玉泉涌微瀾。嘉卉獻時服,靈木進朝餐。”“芳蘭”以下鋪排了四種美景,呈現出句式綿密、繁文綺合之感。《赴洛中道作詩》其一,鋪陳了“山澤”、“林薄”、“虎嘯”、“雞鳴”、“哀風”、“孤獸”六事,這種手法的運用其實是陸機對于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唱而不應”中的“應”,即篇幅合制的追求。這種鋪排的過程又能充分顯現出創作者的才學和遣詞造句的能力,同時也在為他所提出的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雅而不艷”之“艷”做出努力。
三、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也可以說是表現形式的一種,陸機詩歌創作的語言風格主要是追求一個“雅”,一個“艷”,其風格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比興手法的運用
陸機認為文思的來源之一在于“玄覽萬物”,構思之初要廣泛地觀察自然,這也是對詩經比興傳統的一種發展繼承。他的詩歌創作中也將比興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如《擬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原作中寫的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擬作中不直接寫“憂愁”,說得含蓄、委婉,卻將“憂愁不能寐”表達得更加意蘊悠長。
(二)詞語的選擇
“考辭就班”,在詞匯的選擇上則體現出陸機追求華美的審美傾向。在創作過程中優先選擇書面詞匯、雅言正音,而且追求文字與意境的華麗。《擬涉江采芙蓉》中將原作中的“芙蓉”改作“瓊蕊”,“芳草”換成“芳蘭”,雖然這種改動并沒有多大的意義,但可以看出陸機在探尋詩歌語言形式上做出的嘗試和努力。
(三)用典
陸機詩歌中典故的運用頻繁而多樣,有語典、事典,有正用,也有反用。《招隱詩》中“富貴茍難圖,稅駕從所欲”,化用《論語·述而》中“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用的是語典,而且是正用,用的是原意。《猛虎行》中“饑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樹。”反用《古猛虎行》“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陸機用典還有一個傾向就是偶化,即成對的引用,例如《吳趨行》“泰伯導仁風,仲雍揚其波”,用的是《史記》中“泰伯讓賢”和“仲雍啟吳”兩個典故,兩個都是事典,而且對仗工整。陸機的用典出神入化,旁征博引,真正做到了“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沉辭”、“浮藻”聯翩而出。
(四)音韻
《文賦》中提出“既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說明陸機此時已經有意識地注意音韻的問題。魏晉時期已經出現韻書,但書已失傳,只能從只言片語的資料中猜測,最早的韻書應該是三國時魏人李登所作的《聲類》,之后大約在西晉末年呂靜著有《韻集》,陸云與陸機的書信中提到一部《釋詢》,從書信內容推測也是一部韻書,但當時應該還沒有產生可以作為統一標準的韻書,所以陸云會感嘆“音自難得正”。單從陸機的詩歌創作中看他對音韻的掌握,可以發現他的詩歌中已經可以一韻到底,而且平仄使用也趨于規范。
四、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陸機對于詩歌創作技巧方面的貢獻對后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南朝梁蕭統所編《文選》中西晉作家中收錄陸詩最多,可見陸機在南朝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其對南朝文壇的影響。陸詩豐贍華美的辭藻和繁復巧妙的技巧,都給剛剛擺脫玄言詩風、開始追求華麗纖巧的南朝文人樹立了楷模,最直接的影響結果就是六朝文風的綺靡。元嘉詩人謝靈運、顏延之、鮑照等大抵都取法于陸詩,乃至后來的齊梁詩人也不能擺脫陸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徐公持.魏晉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2]傅剛.論陸機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9(2).
A Research on the Themes and Expression Skills of Luji's Poems
GUO Qing-r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China)
Abstract: In Xijin dynasty,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Confucianism had been weakened, and the moralization function of literature had been abandoned, while the expression skills of poetry creation got more attention. Luji as "the hero of Taikang",i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literary world during this period. He created a mass of poems,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reation skills and aesthetic style of poetry, leaving an indelibl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Key words: Luji; poems; expression skills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