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效率與公平是法律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所必須要遵循的原則,能夠為法律體系的科學構建、法律條款的具體落實和法律價值最大化的實現(xiàn)奠定良好基礎。本文以效率與公平的法律價值為主要出發(fā)點,對基于公平與效率視角下的民商法、經濟法價值進行簡要探討,在此基礎上對基于公平與效率視角下的民商法與經濟法價值取向進行著重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科學建設。
[關鍵詞]公平與效率;民商法;經濟法;價值
[中圖分類號] D61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08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40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前言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過程中,通過初次分配的合理規(guī)劃、微觀調控手段的落實和計劃資源的合理布局來實現(xiàn)效率第一,公平第二的發(fā)展目標。隨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過程中,對經濟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新配置,將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發(fā)展的位置之中以此來實現(xiàn)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協(xié)同發(fā)展,保證兩者對我國市場經濟的長足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此,本文在公平與效率的視角之下,對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價值取向進行著重分析和簡要探討。
一、效率與公平的法律價值
(一)效率的法律價值
要對效率的法律價值進行探析,首先要明確效率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立足于市場經濟的整體框架下來對其所呈現(xiàn)的法律價值進行具體描述,以此來進行更為精準化的理解。
效益,從其字面上的理解則是好處、效用等。美國學者認為,利益則是社會各關系群體通過聯(lián)合、結盟等方式來對自身的切身利益進行維護,進而更好地提高自我在群體中的實際價值,從而實現(xiàn)功能效果的最優(yōu)化。根據利益主體的不同可以將利益劃分為個人利益、國家利益、集團利益、企業(yè)利益等幾個方面。效率是經濟學范疇之中的常用詞匯,主要是指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人們要對資源進行高效整合和優(yōu)化配置,以此來提高其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應用水平,促使其發(fā)揮更大的經濟作用。由此可見,在效益目標的確立之下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來提高經濟發(fā)展效率。
法律是協(xié)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群體相互合作的重要方式,能夠在人本思想的指導理念之下解決人們的利益沖突,其中這些利益沖突包括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等多個組成部分。法院及相關立法部門需要就出現(xiàn)的利益沖突進行及時的管理,根據立法原則及法律構建準則來擬定出新的法律條款,進而科學有效的解決人民群眾之間利益沖突,使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得到根本性的保護,當然,這其中將對他人具有威脅性的利益也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法律的作用則是將個人、社會、群體、企業(yè)等主體追求效益的目的與效率行為進行明確規(guī)定,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之上更好地提高人的行為效率,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長治久安、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綜上所述,效率的法律價值則是促使組織朝著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發(fā)展,并進一步提高個體的社會化程度,實現(xiàn)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均衡化。
(二)公平的法律價值
政治體制的確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法律法規(guī)的構建、道德行為的指引均要建立在公平這一原則基礎之上,將公平的發(fā)展理念滲透和踐行與各自的行為規(guī)范結構體系之中,以此來更好的彰顯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對于“公平”一詞各學者的理解不盡相同。從道德層面來說,東方人認為公平是正義公正、不徇私枉法、不偏袒自私,西方人則認為美德即公平,是一個人德行的最好表現(xiàn)。由此可見,雖然東西方在思想文化、政治體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但是對于公平的理解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點。此外,公平的價值內涵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在奴隸制社會時期很多人認為這種政治體制是一種公平的標志,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封建經濟逐漸瓦解且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新興資產階級對公平原則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和解讀,要求廢除奴隸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以此來更好地實現(xiàn)更公平民主的發(fā)展目標。因此,公平的具體含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逐漸改變的。
而筆者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公平,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人民群眾分配制度與社會利益的均衡化發(fā)展,以此來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構建目標。對此,這種公平原則主要表現(xiàn)在法律體系的構建之中,通過極高的法律價值來得到進一步的彰顯和突出。在不同的法律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公平原則各有千秋,具有與具體法律相關的鮮明特征,如我國的基本大法——《憲法》,在法律設置過程中其所遵循的公平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人生關系等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因此其所遵循的公平原則是平等、公平、自由;而《經濟法》作為我國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指導性法律,以效率原則、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為公平原則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由此可見,公平原則貫徹于法律體系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對法律體系的構建、實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此外,公平的法律價值具有一定的彈性特征,能夠根據法律應用情況的進行及時的調整。以英國的《衡平法》為例,這種衡平思想本身就是公平原則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法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實際行為及造成影響的現(xiàn)實情況進行自由裁量。由此可見,法律的一般性原則普遍適用在案件審理中,但是如果案件的具體情況與法律條款有所出入,法官則可以運用公平原則對案件進行酌情審判,并且這種公平公正原則的應用則顯得十分必要。因此,公平法律價值更多的是一個規(guī)范性原則和道德標準。
二、公平與效率視角下的民商法、經濟法的價值
(一)民商法的價值
公平作為民商法踐行和實施的基礎性原則,貫穿于民商法構建、修訂、完善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以此來更好的體現(xiàn)民商法的公平民主的立法理念,對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給予高度尊重。同時,在民商法的立法、執(zhí)行和應用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對案件的性質、內容、具體方案進行行之有效的審判,以此來保證民商法能夠對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維護,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構建進程,實現(xiàn)和諧社會構建的總體目標。此外,公平原則是民商法的基礎性原則,對民商法中的平等原則、自愿原則等起到了積極指導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彰顯民商法的價值屬性、特征。
民商法中的公平原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強調個體在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平等性,即社會賦予每個人的權利、條件是均等的,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之下,人人都可以享受到起點的公平。同時,民商法中的公平以個體能夠自由發(fā)揮腦力、體力等條件為前提,通過此種框架的假設設置來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進而實現(xiàn)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見,民商法中的公平性是一種形式公平和個體權益的公平。個體作為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主體能夠在合法的范圍之內積極參與各項經濟活動,在法律的整體框架之下個體享有公平的市場參與機會和平等的法律地位。這種以公平為核心的民商法理念能夠保證人們處于同等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之中,通過自己的能力提升和強化來獲得與其相符合的利益。
民商法中的效率價值以經濟的自由發(fā)展為基礎,保證經濟人在市場競爭、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之中的經濟利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輔相成的,很多情況下經濟人往往以自我的利益為主要出發(fā)點,在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謀求與自我相關的利益融合點,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進而滿足自我的發(fā)展要求。但是很多時候經濟人對自我的這種利益需求是有意識,但是對社會利益的驅動卻是無意識的,正是因為這種有意識的利益追求能夠進一步促進社會利益的長足發(fā)展。民商法中的效率價值正是通過該種途徑得到有效彰顯,即民商法將經濟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行為以法律條款的形式進行明確規(guī)定,在法律的范疇之內得到更加規(guī)范的實施,將民主、自由、自愿、私權等原則落實其中,促使經濟人的驅動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實現(xiàn)社會生產力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經濟法的價值
經濟法中的公平價值是借助公平原則這一理念得到表現(xiàn)。經濟公平主要是指經濟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疇之內,可以通過科學合理、規(guī)范適度的行為對自身的物質利益進行實現(xiàn)或者維護,并且在同等條件之下,經濟主體可以實現(xiàn)利益的均衡化發(fā)展,當然這種平衡是建立在價值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要嚴格按照市場經濟運行原則、程序進行,從而為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經濟效益的提升所服務,切實有效的為其注入新的發(fā)展活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公平是經濟人開展市場交易行為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條件,能夠滿足經濟人在經濟法發(fā)展過程中所謀求的實際需要。
經濟法中的公平則是在同等的市場機制作用之下,經濟人或經濟主體所獲得的信息是同等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市場規(guī)則來開展各項經濟業(yè)務。同時,在經濟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各經濟主體之間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要按照分配制度進行嚴格進行,保證每個人在同等的條件之下獲得與自身腦力、體力相符合的物質或精神成果。但是值得說明的是,經濟法中的公平與民商法的形式公平存在根本性區(qū)別,民商法中的形式公平則是在傳統(tǒng)形勢之下融入了理性的探索成分,將其賦予一種抽象思維,進而實現(xiàn)特質的平等化,可是人與人存在本質性差別,這種差異將會促使公平中的不合理成分逐漸得到凸顯,即民商法中的私有化。此時,則需要通過經濟法的確立來消除民商法中的“不公平”特質,以立法的形式進行適當傾斜進而實現(xiàn)新的經濟平等。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情況來說,影響公平的因素有分配制度不合理、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競爭手段不當、經濟壟斷等。對此,經濟法則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逐一解決來實現(xiàn)公平價值的最大化。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據基礎性地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市場機制的運行均是有效率的,而民商法作為市場機制運行的輔助性的工具,其效率機制也并不是全都具有效率的。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市場會出現(xiàn)崩潰的情況,而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則是市場機制不健全、壟斷經濟行為的出現(xiàn)或者其他不完全競爭行為;同時,還受到外部性影響因素的制約,如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面對此種情況,政府則會發(fā)揮自身“看得到的雙手”,即宏觀調控來對經濟進行合理干預,如財政政策、稅收政策、貨幣政策等,而這些內容均包含在經濟法的范疇之內,可以對市場行為進行及時矯正,進而提高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效率。
三、基于公平與效率視角下的比較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價值取向
(一)相同價值取向
在公平與效率視角下,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價值取向存在共通點,其價值取向的方向、理念均趨于一致。
一方面,從公平價值取向方面來說,民商法與經濟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協(xié)調的重要法律,能夠為市場經濟關系的科學調整、鞏固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法律框架,進而保證市場交易行為的公平性,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發(fā)展所服務。民商法中的公平原則是其法律構建的核心和關鍵所在,能夠最大限度地彰顯民商法的精神理念和法律精髓。其中,民商法中的公平原則的地位要明顯高于誠實信用原則,內容、方式等方面也具有較強的豐富性。同時,民商法中的公平原則,能夠最大限度表現(xiàn)出民商法的性質、內涵及特征,是民商法在法律運行過程中的基礎性原則,更是相關執(zhí)法人員的執(zhí)法準則。而在經濟法中,眾多的學者將公平原則看做是經濟法的價值原則,經濟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資質獲得與自身相符合的經濟效益,同時,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經濟人的起點、發(fā)展條件均具有明顯的公平性特征。
另一方面,從效率價值取向方面來說,民商法與經濟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通過法律宏觀框架的科學設置和合理構建,引導經濟行為朝著合理化、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實現(xiàn)經濟人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xié)同發(fā)展,進而達到一種均衡化的狀態(tài)。民商法立足于自由平等的基礎之上,對個人、集體的財產進行科學管理,遵循公平原則來獲取與之相對應的價值利益,特別是在經濟業(yè)務的開展過程中,更加強調效益第一的發(fā)展目標;經濟法則是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對企業(yè)經濟行為進行調控,并且與社會發(fā)展的整體情況相契合,從而實現(xiàn)社會效益與公共效益的雙重提升。由此可見,經濟法和民商法都能夠促進社會整體的全面發(fā)展。
(二)不同價值取向
在公平與效率視角下,民商法雖然在價值取向上具有共通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兩者仍舊存在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正是因為價值取向的不同賦予了兩者各自的特征。
一方面,從整體角度來說,民商法屬于司法的范疇,傾向于社會個體利益;而經濟法則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宏觀角度,對個人、國家、企業(yè)等方面的利益進行綜合考量,屬于公司結合的第三方領域。另一方面,從微觀角度來說,民商法與經濟法存在明顯不同的價值取向,以公平價值為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第一,生產基礎不同,民商法的建立是為了保護私人財產的合理性,是產品經濟的發(fā)展產物,在交換形式的轉換之后逐漸以法律的形式對他人的私有財產進行行之有效的保護,進而有效地維護了私人的財產合法權益,對此,民商法中的公平價值主要是對私權的保護;而經濟法中的公平原則,則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運行出現(xiàn)崩潰的情況之下,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來參與到市場活動中,以此來保證社會經濟的日常運作。第二,公平原則的形式不同,民商法中的公平原則中明確強調,社會個體或經濟人需要在平等的環(huán)境之中開展經濟活動,并且各個經濟人的起點是一致,可以適用于各種法律之中,致使民商法的應用結果也具有相對公平性特征。第三,實現(xiàn)方式的不同,民商法在平等原則的指導之下,對私有財產的所有權進行相應的制度建立,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條款實現(xiàn)對私人財產的保護;而經濟法則是在市場機制崩潰的基礎之上,通過財政支出、貨幣管理、稅收制度建立等方式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總體形勢。
總結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構成中,我國以和諧社會的構建為主要目標,通過效率與公平的原則來進一步實現(xiàn)法律實施價值的最大化。法律是保證國家政策落實、各項方案順利實施的基礎和關鍵所在,能夠為經濟運作、市場運行、政治民主、思想教育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框架,民商法和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應該相輔相成,以此來更好地實現(xiàn)更經濟效益提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曹勝亮.中外經濟法價值目標實現(xiàn)道路的比較與反思——以經濟法生成的路徑范式為視角[J].法學論壇,2016(5):74-82.
[2]趙萬一,趙吟.論商法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現(xiàn)代法學,2016(4):60-73.
[3]單飛躍,肖順武.市場極端主義的經濟法矯正研究——基于經濟法與民商法功能互補的視角[J].北方法學,2015(4):79-88.
[4]趙健.論經濟法與民商法的關系——以國民財富的分配為考察重點[J].法制與社會,2016(5):90-91.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ivil law and economic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based on
LI Xia
(Henan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of law in which we must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legal system to maximize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legal provisions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value.In this paper, the legal value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as the main starting point, to briefly discuss the value of civil law and economic law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basi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ivil law and economic law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legal system.
Key word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civil law; economic law; value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