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鵬
古人云,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其實設計課堂環節亦如作詩,課堂環節設計是否得當,關系到教學內容是否連貫和持續,關系到教學三維目標能否有效實現,關系到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和享受課堂教學。我們不妨按照先賢的作詩技巧,來探究一下政治課堂該有的環節。
一、起要平直。避免花哨
起要平直。要生動、突兀,能統領全篇,緊扣主題,給下文留下空間;同時要有吸引力,能打動讀者。
許多教師為了追求“吸引力”,通常會采用多媒體素材導課。不可否認,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素材的運用,能夠化靜為動,使教材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真實可感!但現實情況是由于部分教師缺乏對媒體信息的判斷和篩選能力,所以課堂上呈現的歌曲、視頻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無用甚至是干擾性的信息。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多媒體的本質是什么?筆者認為多媒體在本質上依然是工具。電視、電腦等作為一種工具,它是教師身體機能的延伸,是教學的工具。教師要“役物”而不能“役于物”,讓教學工具干擾教師的教學。
所以,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時,起句要平直,要統領全課,緊扣主題,避免無關或干擾性信息的存在,避免一味地追求花哨、新奇,要充分挖掘源于生活的導課素材,因為只有源于生活的素材才平實、真切、感人!
二、承要春容,有容乃大
承要舂容。一般來說,詩的第一層意思在這里完成,或承意或承景或承事,要與上聯銜接,又要為下句作好鋪墊,換句話說承句的內容要對起句內容發展擴大。
許多教師在成功導課后急于講授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往往會風格一轉,陷入教師自我表演、自說自話的境地。學生很明顯能夠感覺到“起”時的豐富有趣,和此時的鼓噪無味,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組織好“承”這一教學環節。
筆者在教授《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這一課時,以自己找工作的故事為“起句”,通過自己跑教育局簽合同,去社保局轉人事檔案,到組織部轉黨組關系等情節,提問學生:老師在找工作中接觸了哪些政府部門?一方面學生對老師的“隱私”很感興趣,所以這一導課素材做到了平直而且有趣,學生的反應很好地印證了這點;另一方面從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發現許多學生不能區分政府部門和黨的部門。
為了避免出現課堂環節上“起”和“承”的“斷裂”,筆者對學生進行分工分組,每組研究一個部門;然后由生活及知識,各組代表以“局長”的身份向大家匯報自己部門的工作內容,至此政府的職能有哪些已經呼之欲出,學生自己就能很好地概括和總結該知識點了。
教師在設計課堂環節時要充分重視“起”和“承”的聯系,不能將導課材料用之即棄,否則整個課堂會給人拼湊的塊狀感和散亂感;而應該對“起句”的材料加以擴大,或深入挖掘、或由此及彼、或由己及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課堂中“承”的環節,才能凸顯課堂一氣呵成的連貫性。
三、轉要變化。碰撞思辨
轉要變化。要跌蕩、起伏,避免平鋪直敘,要重議論,重思辨。沒有思維的激蕩,哪來智慧的進步!所以這一環節應該是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思維碰撞的環節,應該是“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暢快環節!
如,在《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課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沖突情境:中國許多的民族品牌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面臨被收購的風險,那我們是應該保護民族品牌還是應該讓民族品牌主動參與市場競爭?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內部產生了不同的看法,部分學生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潮流,國家一味地保護民族品牌只會讓其在將來的競爭中輸得更慘;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民族品牌關乎民族感情和民族尊嚴,應該加以保護!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已經提出了在國內市場保護,在國外市場扶持的策略。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是開闊的,只需老師給他們一點花火,他們就會綻放出足以點亮夜空的煙花。在政治課堂中,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辯論的空間,因為只有思辨的人,才能真正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大寫的人。教育所求的人才,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四、合要淵水。余音繞梁
合要淵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結句最要緊,它是概括和總結,在意境上要升華到高峰。好的課堂收束全課環節,不但要有豹尾之力,更要有繞梁之音。
如,李老師將消費和家國大事聯系起來,全課的格局層次和精神境界頓時上了一個臺階。最后李老師以一副飽含深意的對聯結課:
提收入、樂預期、想物價,消費行為折射人生智慧;
謀發展、縮差距、促民生,政府決策彰顯為民情懷。
這一結尾將情感升華到極致的同時,又能讓學生熟思深處,既實現了知識和能力目標,又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般地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可謂大言炎炎。
眾相非相,不凡亦凡,課堂環節的設計當然不必強求“起承轉合”,但卻可以從中吸收智慧。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課堂和詩歌一樣,形式不怎樣重要,重要的是內容,重要的是要教而有智、言而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