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君,董 偉,宋桂花
(1.沈陽市德濟醫院內科,遼寧 沈陽 110042;2.沈陽軍區總醫院渾南醫院,遼寧 沈陽 110016;3.沈河區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011)
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療效分析
婁 君1,董 偉2,宋桂花3
(1.沈陽市德濟醫院內科,遼寧 沈陽 110042;2.沈陽軍區總醫院渾南醫院,遼寧 沈陽 110016;3.沈河區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011)
目的 探討阿替普酶和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療中的臨床運用效果。方法 抽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為觀察的對象,按就診前后順序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9例。研究組予以阿替普酶治療,對照組予以尿激酶治療;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在治療后的總有效率上,研究組(94.9%)比對照組(84.6%)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絞痛、死亡等發生率分別是:74.4%、2.6%、25.6%、2.6%、12.8%、5.1%,明顯的優于對照組(61.5%、5.1%、35.9%、10.3%、20.5%、1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阿替普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其療效優于尿激酶,可提高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值得在臨床上推行。
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多見的疾病,其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且長久缺血、缺氧,致使心肌壞死,繼而所誘發的一種疾病[1]。一旦患有此病,若不采取切實可行的手段對疾病進行治療,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是休克,進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鑒于此,本研究對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采取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療,以了解兩種藥物在治療此病中的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為觀察的對象,所有患者皆通過臨床癥狀、心電圖檢查等,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按就診前后順序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9例。研究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61.2±6.6)歲;梗死部位:18例前壁,13例后壁,8例下壁。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62.0±7.3)歲;梗死部位:17例前壁,15例后壁,7例下壁。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出現心肌梗死典型癥狀與臨床體征者;初次心肌梗死;符合溶栓治療標準者;不存在語言、交流障礙,可和醫護人員進行良好溝通者;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既往心肌梗死者;有溶栓治療禁忌證者;患有精神疾病者;不配合醫護人員工作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對其給予常規治療,即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止痛、給氧,優化心肌細胞代謝,加強心電監護;同時,在對患者給予溶栓治療,在此之前,先對患者予以氯吡格雷片、腸溶阿司匹林,口服,劑量為300 mg[2]。在此基礎之上,對兩組患者采取不同的藥物治療。
研究組:對該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批準文號:S20110051)治療,在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對患者予以15 mg的阿替普酶,靜脈推注,之后泵注50 g阿替普酶,0.5 h內完成,另外,在1 h內泵注35 mg阿替普酶。溶栓治療后12 h,對患者予以4 000 U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持續使用7 d。
對照組:對該組患者采取尿激酶(上海天士力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S20110003)治療,在100 mL的生理鹽水中加入150萬U尿激酶,靜脈滴注,時間為0.5~1.0 h。溶栓治療后12 h,對患者予以4 000 U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持續使用7 d。
1.4 療效評價標準[3]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退,血清酶恢復至正常狀態,心電圖檢查顯示為異常Q波,生活可自理,并發癥得到較好的控制;進步: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好轉,血清酶恢復至正常狀態,心電圖檢查顯示為異常Q波與T波變化;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并未得到改善,且血清酶并未恢復正常,較治療前心電圖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進步率。
1.5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與終點事件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其中,終點事件主要是指:出院前死亡率、再梗死發生率以及梗死后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的發生率[4]。
1.6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數據展開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分析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分別等于94.9%、84.6%,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出院前終點事件發生情況分析研究組患者再通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絞痛、死亡等均優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再通率與出院前終點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狀動脈不穩定、斑塊破裂,繼而導致急性血栓形成,致使冠狀動脈血流出現中斷,血管發生閉塞,進而造成心肌細胞急性缺血性壞死[5]。所以,讓梗死的冠狀動脈血流再次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關鍵。臨床上對于此病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手段,即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與溶栓治療。相較而言,后者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操作簡單、方便、迅速、經濟等優點。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早期溶栓治療,能對堵塞冠脈的血栓予以溶解,促使受阻動脈再通,以恢復再灌注,避免梗死心肌附近的心肌功能受到損傷,進而在一定程度控制梗死的面積,避免梗死面擴張,減少死亡率[6]。
尿激酶屬于一代溶栓藥物,此藥能夠作用在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上,將纖維溶酶元裂解為纖溶酶;而纖溶酶不但具備纖維蛋白凝塊降解的功效,同時還可對血循環內的凝血因子Ⅴ、Ⅷ及纖維蛋白原等予以溶解,進而實現溶栓的目標[7]。然而,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發現,此藥在疾病治療上不但溶栓再通率并不高,同時還有較高的風險。因此,合理選擇溶栓藥物,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阿替普酶屬于二代溶栓藥物,相較于尿激酶而言,此藥的纖維蛋白選擇性更高,所以可以讓纖溶酶原快速裂解成纖溶酶,對血栓進行溶解,且給藥更為便捷。此藥經由賴氨酸結合部位,和纖維蛋白特異性相結合,可于對纖溶酶原加以刺激,促使其發揮選擇性溶栓功效[8];此外,此藥和血栓的結合并不緊密,在一個部位發揮功效后,能轉戰下一個部位,因而提升了藥物的溶栓活性,并有比較強的血凝塊穿透例,使得其溶栓作用加強。因而,此藥物可以提升再通率,優化缺血癥狀,提高左室功能,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實施阿替普酶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再通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另外,在各終點事件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采取阿替普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其療效優于尿激酶,可提高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值得在臨床上推行。
[1]童隨陽,夏豪,王欣,等.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與安全性[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3):75-79.
[2]李小晶.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23(13):88-90,94.
[3]余秉東,楊笛.阿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用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73-75.
[4]Réza Behrouz.Intravenous tenecteplas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n updated review[J].Journal of Neurology,2014,261(6):1069-1072.
[5]Resic Nerma,Durak-Nalbantic Azra,Dzubur Alen,et al. Streptokinase versus alteplase: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and post-coronarography treatment--our experience[J].Medicinski arhiv,2013, 67(5):322-325.
[6]吳學周.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3):311-312.
[7]戴紅果,劉紅平,石磊磊,等.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療效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4,31(20):2626-2627.
[8]胡彬.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6(10):960-96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