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旭
(湖南省石門縣人民醫院,湖南 常德 415300)
胃間質瘤應用雙鏡聯合與單純腹腔鏡治療的效果對比評估
黃 旭
(湖南省石門縣人民醫院,湖南 常德 415300)
目的 探討胃間質瘤應用雙鏡聯合與單純腹腔鏡的治療效果。方法 收集診斷為胃間質瘤的患者100例,按入院順序分為50例研究組(接受雙鏡聯合治療)和50例對照組(接受單純腹腔鏡治療)。對比(1)研究組和對照組腫瘤直徑、腫瘤部位。(2)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3)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及術后1年復發率。結果 (1)研究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113.8±28.5)min、(46.9±18.6)mL、(4.9±0.2)d,對照組為(96.4±24.9)min、(59.6±15.4)mL、(5.3±0.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未發生腹腔感染、吻合口狹窄、傷口感染等不良反應。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2個月復發率分別為0%、16%,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本次研究認為雙鏡聯合治療胃間質瘤的優勢為:術后恢復快,復發率低。
胃間質瘤;雙鏡;腹腔鏡;復發
胃腸道間質瘤是源于消化道的間葉組織,具有惡性生物學行為的腫瘤[1]。可以發生于消化道從食管到直腸的任何部位,但是胃是間質瘤的最好發部位[2]。胃腸道間質瘤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目前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3]。腹腔鏡在治療胃間質瘤中逐步普及,但存在著術中定位不準的缺點[4]。有學者指出內鏡可以清楚的觀察胃腸道黏膜面的情況[5]。因此本研究收集診斷為胃間質瘤的患者100例患者,探討雙鏡聯合的治療價值。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診斷為胃間質瘤的患者,臨床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脹等。按入院順序分為:50例研究組(接受雙鏡聯合治療)和50例對照組(接受單純腹腔鏡治療)。研究組平均年齡(58.9± 12.7)歲,男26例,女24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0.9±11.7)歲,男25例,女2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年齡>18周歲;(2)通過手術病理明確為胃間質瘤;(3)自愿參加試驗。
1.3 排除標準 (1)納入研究時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軀體疾病不能配合檢查;(2)精神病或語言溝通障礙者。1.4治療方法
1.4.1 研究組 全麻后取平臥位,做好觀察孔及操作孔。
首先建立13 mmHg(1 mmHg=0.133 kPa)的氣腹,先用胃鏡確定胃間質瘤部位,分離腫瘤周圍粘連和組織,提起胃壁,以Endo-GIA在距病灶邊緣2 cm處完整切除腫瘤若胃間質瘤位于后壁時行胃前壁造口胃楔形切除術。在胃鏡確認下無出血后關腹。標本送冰凍及石蠟病理。
1.4.2 對照組 全麻后取平臥位,做好觀察孔及操作孔。腹腔鏡進入后全面探查腹腔,超聲刀分離腫瘤周圍粘連,分離腫瘤周圍血管,一次將腫瘤于根部外約2 cm處進行切割。
1.5 術后治療 術后根據恢復情況下床活動,進食進水。隨訪12個月。
1.6 觀察指標 對比(1)研究組和對照組腫瘤直徑、腫瘤部位。(2)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3)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及術后1年復發率。
1.7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錄入 SPSS18.0分析系統,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和對照組腫瘤直徑、腫瘤部位對比 研究組和對照組腫瘤直徑、腫瘤部位(胃底、胃體、胃竇)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腫瘤直徑、腫瘤部位對比(n)
2.2 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x±s)
2.3 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及術后1年復發率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未發生腹腔感染、吻合口狹窄、傷口感染等不良反應。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2個月復發率分別為0%、16%,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眾多研究指出胃間質瘤的起病過程是從良性至惡性漸進性,疾病發展到后期惡性度逐步增高,甚至<1 cm的間質瘤也可能發生轉移。由于間質瘤罕有淋巴結轉移,因此手術中無需進行淋巴結清掃,手術完整切除瘤體即已達到根治性效果。
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復發率分別為0%、2%。有學者指出局限于黏膜層及黏膜下層的小胃間質瘤在腹腔鏡下觀察困難,無法確認病灶位置[6]。而研究組在手術中通過聯合雙可以對病灶進行定位,以明確腫塊與賁門及幽門的距離。此外胃鏡還能協助進行胃前壁造口胃楔形切除術,在手術結束時胃鏡觀察病灶是否切除完整。反觀腹腔鏡,對于位于近賁門后壁的胃間質瘤處理難度大[7]。
此外本次研究還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雙鏡聯合手術時間長于單鏡。但是手術中出血量更少,而且大幅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此外還有學者指出雙鏡具有以下優勢[8]:(1)定位準確,病灶切除更加完整,切緣陽性率低。(2)組織損傷小,減少手術中不必要的腫瘤擠壓。
在手術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原則:(1)腫瘤完整的包膜外切除;(2)最低程度的手術污染;(4)避免過多切除正常組織。胃間質瘤的適應證與傳統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的適應證基本相同:(1)影像學檢查提示腫瘤邊界清楚。(2)腫瘤無胃周侵犯。(3)歐洲腫瘤學會指出腫瘤體積<2 cm的壁內間質瘤,但是我國以前也有學者報道過腹腔鏡切除>2 cm,甚至>5 cm的間質瘤。
[1]印慨,鄭成竹,鄒曉平,等.胃鏡腹腔鏡聯合胃局部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10):605-606.
[2]Matthews BD,Joels CS,Kercher KW,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tomach[J].Minerva Chir, 2014,59(3):219-231.
[3]蔣明,崔海寧.胃鏡定位聯合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內鏡雜志,2014,20(8):843-846.
[4]張海添,陸云飛,解乃昌,等.腹腔鏡聯合胃鏡切除胃間質瘤的臨床經驗:附六例報告[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2009,2(1):56-59.
[5]楊曉飛.腹腔鏡聯合內鏡技術在小腸疾病診療中的應用[A]//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學會2011年消化系病學術交流會暨消化系病新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貴陽: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學會, 2011:47-49.
[6]何建明.內鏡聯合腹腔鏡治療45例結腸癌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11):115.
[7]王中林,潘杰,潘忠良,等.腹腔鏡輔助下內鏡切除結腸黏膜及黏膜下腫瘤 12例分析[J].腫瘤學雜志,2013,19(12):997-998.
[8]時強,鐘蕓詩,吳海福,等.結腸鈣化性纖維性腫瘤腹腔鏡內鏡聯合治療一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2,29(8):471-47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