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軍寧,劉立虎
(阜新市傳染病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鞘內注射加腦脊液置換加常規抗癆藥物治療老年結核性腦膜炎療效觀察
熊軍寧,劉立虎
(阜新市傳染病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目的 分析探討采用鞘內注射加腦脊液置換加常規抗癆藥物治療老年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80例臨床資料,根據患者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與觀察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抗癆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則給予鞘內注射+腦脊液置換+常規抗癆藥物治療,治療2個月后,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等。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5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15.6± 6.8)d,腦脊液恢復時間(20.2±8.2)d,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在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鞘內注射+腦脊液置換治療,其療效顯著高于單純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可縮短腦脊液恢復時間,促進患者恢復,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結核性腦膜炎;常規抗癆;鞘內注射;腦脊液置換
結核性腦膜炎是因結核桿菌所引起的腦膜、脊膜非化膿炎性疾病,也是結核病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一種疾病,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為7%~12%[1]。結核性腦膜炎早期診斷準確性較低,隨著結核桿菌的突變,抗結核桿菌藥物研制的滯后,使得因結核性腦膜炎死亡的患者逐漸增加。老年人群中結核性腦膜炎患病率較高,因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較低,伴有多種合并癥,因此患者早期臨床表現并不十分典型[2]。本研究中對患者在給予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了鞘內注射加腦脊液置換治療,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12月本
院收治確診的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80例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神經病學》結核性腦膜炎診斷標準[3],根據患者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常規抗癆藥物治療)與觀察組45例(鞘內注射+腦脊液置換+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對照組中男24例,女11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68.7±4.2)歲,其中24例合并患有其他疾病(一種或多種),包括10例繼發性肺結核,9例陳舊性肺結核,15例2型糖尿病,19例高血壓,10例冠心病。觀察組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9.4±4.6)歲,其中31例合并患有其他疾病(一種或多種),包括12例繼發性肺結核,11例陳舊性肺結核,16例2型糖尿病,17例高血壓,12例冠心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均給予常規抗癆藥物治療,抗結核方案為3HRZE(S)/9HRE(H:異煙肼,華源眾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0488;R:利福平,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771;Z:吡嗪酰胺,無錫福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264;E乙胺丁醇,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3021964)使用劑量根據患者的體質量計算用藥。給予患者10~20 mg地塞米松,患者臨床癥狀好轉后,藥量減量,用藥量為1次/周,使用6~8周。給予患者20%甘露醇與甘油果糖交替應用,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給予呋塞米靜脈推注。給予患者活血、促進腦代謝藥物治療。對患者實施腰穿,測壓力,取腦髓液行常規檢查、生化檢查與細菌學檢查。
觀察組:給予患者鞘內注射+腦脊液置換+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對患者進行腰穿,測壓力,取腦髓液行常規檢查、生化檢查與細菌學檢查。將腦髓液緩慢放出10 mL送檢;注入與體溫接近的等量無菌0.9%NaCl注射液,在5~10 min后將腦脊液再放出10 mL,然后再次注入NaCl注射液,重復該項操作3~5次;置換后,將50 mg異煙肼+2 mg地塞米松緩慢注入到患者椎管內,每周2~3次,一直到患者腦脊液恢復正常即停止。在患者每次置換術后,去枕取平臥位,平臥6 h左右。對患者顱壓進行測定,觀察下降程度。兩組患者均進行2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等。對患者入院時及治療1周、2周、4周與8周的腦脊液壓力進行檢測,并送檢腦脊液。
1.4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判定參考韓莉[4]相關標準,(1)痊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消失;對腦脊液進行檢測,連續兩次檢測結果為正常,無其他合并癥。(2)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提振說過基本消失或者減輕,對腦脊液進行檢測,表現為一定改善,并且無合并癥的發生。(3)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沒有好轉,檢測腦脊液無明顯改善,或者病情出現惡化。總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9.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5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61,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529,t=6.84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比較(x±s,d)
結核性腦膜炎是中樞性神經系統最為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患者臨床癥狀通常不典型,通常無結核中毒癥狀,大多數患者表現有無特異性頭痛,表情淡漠,存在消化系統癥狀,高熱與腦膜刺激癥癥狀,在初入院時,未疑診為結核性腦膜炎。(2)老年患者多伴有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基礎疾病多,因此對結核性腦膜炎臨床癥狀存在混淆影響。(3)經實驗室檢查,患者紅細胞沉降率加快,但經PPD檢測陽性率并不高。(4)腦脊液檢查通常不典型,多數患者細胞數維持在正常范圍,且大多數老年患者的腦脊液壓力并不高,這與老年人存在腦萎縮有關[5]。(5)患者由于年齡較大,免疫功能下降,伴有多種供給處疾病,因此預后較差,具有較多的后遺癥。
在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治療中,主要包括有病原治療,抗結合藥物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激素與抗結合藥物聯合治療,以及脫水劑、利尿劑與營養支持治療等。首選的抗結核治療藥物包括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與鏈霉素等,可緩解患者的結核中毒癥狀,加快患者意識的恢復,降低顱壓,并穩定血腦屏障功能。當前采用鞘內注射聯合常規抗癆藥物治療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案。而鞘內注射液是現階段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用藥少,并且局部用藥濃度高、起效快,療效顯著[6]。王慶峰[7]在研究中對12例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給予了鞘內注射加常規抗癆藥物治療,結果發現患者治愈率為75%,顯著高于常規單純抗癆藥物治療(33%)。采用腦脊液置換加鞘內注射藥物治療可使抗結核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快速的通過血腦屏障,在炎癥部位產生作用,排除過量腦脊液蛋白,對腦脊液蛋白起到置換與稀釋作用,降低腦脊液蛋白含量,防止高顱壓的發生[8]。本組研究中,對45例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在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了鞘內注射加腦脊液置換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5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15.6±6.8)d,腦脊液恢復時間(20.2±8.2)d,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老年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在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鞘內注射+腦脊液置換治療,其療效顯著高于單純常規抗癆藥物治療,可縮短腦脊液恢復時間,促進患者恢復,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1]石麗彩,沙如拉.腦脊液置換加椎管注藥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護理[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42(S3):184-185.
[2]姚林明,陳其亮,李軍孝,等.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置換并鞘內注藥治療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0,23(19):3587-3588.
[3]沈金勇,劉君俊,周輝,等.腦脊液置換加鞘內注藥治療結核性腦膜炎及結核性腦膜腦炎療效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0,8 (29):24-25.
[4]韓莉.腦脊液置換與鞘內注藥聯合治療結核性腦膜炎臨床意義探究[J].當代醫學,2016,22(3):127-128.
[5]劉一爾,林燕妮.腦脊液置換加用鞘內給藥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療效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90-91.
[6]范景輝,李志平,李海燕,等.一例老年化膿性腦膜炎患者的藥學監護[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6):101-102.
[7]王慶峰.鞘內注射加常規抗癆藥物治療老年結核性腦膜炎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21):4267-4268.
[8]張翊欣,羅爾琴,戴希友.腦脊液置換術聯合鞘內注射治療結核性腦膜炎[J].江西醫藥,2012,47(11):980-98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