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亞薇,王彥來,李 莉
(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人民醫院,河北 衡水 053100)
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分析
寧亞薇,王彥來,李 莉
(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人民醫院,河北 衡水 053100)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CAS)診斷價值。方法 將腦血管病患者62例作為腦血管病組,同期非腦血管疾病患者62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比兩組的檢查結果。結果 腦血管病組的IMT增厚、動脈硬化斑塊及頸動脈狹窄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腦血管病組的左側及右側頸動脈IMT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于腦血管病患者的CAS具有準確診斷效能。
彩色多普勒超聲;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
腦血管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早期準確診斷與治療對于改善臨床預后具有積極意義。腦血管病的發生及發展與CAS具有密切關系,但早期診斷難度較大[1]。本研究觀察了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血管病CAS的臨床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腦血管病患者62例為腦血管病組,均經臨床癥狀、病史、實驗室檢查及頭部影像學檢查(CT或MRI)確診,男34例,女28例,年齡35~78歲,平均(60.34±6.64)歲。同期非腦血管疾病患者62例為對照組,男38例,女24例,年齡30~80歲,平均(58.71±6.64)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應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探頭頻率7.5~10.0 MHz。患者取頭部后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常規對頸動脈進行橫向與縱向掃查,依次對頸總動脈(CCA)、CCA分叉部位(BIF)、頸內動脈(ICA)以及頸外動脈(ECA)進行掃查,仔細觀察管壁回聲狀況,并測量頸內-中膜厚度(IMT)。檢查頸動脈斑塊部位、大小及性質,根據斑塊回聲將其分為軟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管腔狹窄程度:輕度:管腔狹窄1%~25%;中度:管腔狹窄26%~50%;重度:管腔狹窄51%~99%;閉塞:管腔狹窄100%。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頸動脈IMT值比較 觀察組45例(72.58%)檢出IMT增厚,對照組15例(24.19%)檢出IMT增厚,觀察組的IMT增厚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腦血管病組的左側及右側頸動脈IMT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組內左側與右側的IM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IMT值比較(x±s,mm)
2.2 兩組斑塊檢出情況比較 腦血管病組44例(70.97%)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84個,對照組11例(17.74%)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18個,腦血管病組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的斑塊主要以軟斑為主,而腦血管病組則以硬斑為主,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斑塊均以左、右側ICA較為多少,ICA起始部位及CCA相對少見,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表3。

表2 兩組斑塊性質比較

表3 兩組斑塊分布部位比較
2.3 兩組頸動脈狹窄情況比較 腦血管病組27例(43.55%)頸動脈狹窄,對照組3例(4.84%)頸動脈狹窄,腦血管病組的頸動脈狹窄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對照組3例(100.00%)均為輕度狹窄,觀察組18例(66.67%)輕度狹窄,6例(22.22%)中度狹窄,3例(11.11%)重度狹窄,兩組的狹窄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CAS可誘發多臟器系統功能紊亂,在多種疾病的發生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腦血管疾病較為多見。CAS可誘發血管痙攣或血管堵塞,導致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嚴重時甚至可導致小動脈受損破裂而發生腦出血[2-3]。因此,早期檢測和診斷CAS 對于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至關重要。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評價腦血管疾病患者CAS情況的主要手段,包括MRA、CTA、DSA及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其中,DSA具有良好的血管顯示效果以及實時動態檢測效果,是臨床診斷頭部及頸動脈血管病變的影像學“金標準”,但該技術具有一定的組織創傷性以及電離輻射損傷,加之價格較為昂貴,臨床應用受到限制[4]。CTA具有較好的診斷效能,但也存在電離輻射損傷;MRA雖然屬于無創性檢查,但其假陽性率較高,往往難以客觀、準確地反映患者的血管狹窄狀況[5-6]。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以其無創傷、操作簡便、價格便宜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CAS的檢查[7]。本研究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腦血管病組的IMT厚度、血管增厚率、斑塊形成率、血管狹窄率及狹窄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腦血管病患者的斑塊多見硬斑,而對照組多見軟斑,但在斑塊分布部位方面則無明顯差異,多以雙側ICA為主,與謝勤[8]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腦血管病CAS的診斷具有準確性好、安全無創、操作簡便、經濟實惠等優點,對腦血管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1]張濤.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3):123-126.
[2]相遠英.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2):280-281.
[3]王春梅.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影像學的探討[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322-324.
[4]趙軍,張永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性[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9):1396-1397.
[5]朱松巖,唐曉兵,姜瑞華,等.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粥樣斑塊與腦梗塞臨床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8):1232-1234.
[6]王文剛,閆記英,田暉,等.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河北醫藥,2013(19):2922-2924.
[7]裴林林,姜國剛,陳慶偉,等.血管造影與超聲對診斷老年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價值[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 (11):1143-1146.
[8]謝勤.腦血管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硬化的應用價值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1):2495-24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