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琦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護理干預在預防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探討
呂 琦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究早期系統性護理干預在預防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 選擇152例ICU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兩組,觀察組實施早期系統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對比患者入住ICU第1、7、14天時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情況,治療期間發生DVT的概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股靜脈血流速度為(15.2±2.5)cm/s,(27.6±8.8)cm/s,(35.6±7.8)cm/s;對照組為(14.8±2.2)cm/s(21.3±7.4)cm/s(23.5±7.6)cm/s,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期間發生DVT數量較少,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t=1.694,t=7.821,t= 9.914,P<0.05)。兩組患者入住第1天時,股靜脈血流速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在第7天和第14天時,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系統性早期護理干預,可全面降低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這對于患者疾病轉歸,縮短治療時間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存在,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
早期系統性護理干預;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效果比較
在通常情況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LEDVT)通常發生在實施外科手術以后[1],為重癥監護室患者的常見并發癥。相關統計表明,LEDVT的罹患率在17.01%左右[2]。ICU患者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會發生肢體疼痛,嚴重者發生壞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疾病轉歸。結合實際情況,本研究對152例ICU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部分患者實施了早期系統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成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52例ICU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在ICU重癥監護室停留24 h以上,年齡18~80歲。從患者原有疾病上來看,腦卒中患者28例,骨科手術者71例,產科手術者2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者15例,創傷者16例。現依照就診順序,隨機將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6例。對照組男45例,女31例。年齡19.6~74.3歲,平均年齡(42.6±1.8)歲。觀察組男42例,女34例,年齡22.3~78.6歲,平均年齡(45.9±2.2)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重癥監護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系統化護理,包含以下幾點。
1.2.1 成立小組 在院內成立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小組,指派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護士為小組長,設立組員5名,上述人員均經過專業化培訓,可獨立使用Wells DVT和Auter深靜脈血栓評估工具。可以對下肢靜脈血栓進行初步識別[3]。
1.2.2 患者評估 小組成員結合DVT評估量表內容,對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情況進行全面觀察,每天早晚觀察患者下肢皮膚溫度,顏色,是否存在腫脹等,為其制定出周密護理計劃,同時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2.3 評估分級 結合最新版Auter深靜脈血栓危險評估量表,將患者發生DVT風險加以分級:低危險:10分以下;中危險:11~14分;高危險:15分以上。
1.2.4 防治措施 對于低危險患者可以下床進行適當活動,對于無法下下床者,護士可為患者行創傷被動運動,如患者實際情況許可,可為其穿上減壓彈力襪[4]。對于中等危險者,可行床上被動活動,穿戴減壓彈力襪,使用間歇性充氣泵,對于高危險者,以中等危險患者處理方案為基準,使用肝素。值得說明的是,在為患者使用肝素進行治療之前,必須為其進行出血風險評估工作。
1.2.5 持續性動態評估 結合最新版Auter深靜脈血栓評估量表,為患者進行血栓風險評估工作,總分在11分以上者,每7天評估1次,如患者病情發生變化,及時記錄,同時通知主治醫生進行全面處理。
1.3 觀察標準 (1)在患者首次進入重癥監護病房時[5],護士每天早晚都要對其下肢情況進行觀察,工作重點為觀察下肢疼痛,腫脹,皮膚顏色變化,體表溫度等。(2)每日測量患者下肢,詳細方法為:患者小腿周徑測量部位為髕骨下緣下方15 cm處,大腿周徑測量部位為髕骨上緣上方10 cm位置。誤差為(±0.5)cm。對于雙側下肢相對應的平面周徑加以全面測量,同時做好記錄工作,當規格在1厘米以上時,表示存在臨床意義。(3)對于患者入院第1周和第2周實施多普勒彩超檢查。
1.4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使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入住ICU第1、7、14天時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兩組患者入院第1天股靜脈流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第7、14天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發生DVT情況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DVT者共計1例,占總數的1.32%;對照組治療期間發生DVT者共計6例,占總數的7.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患者入住ICU第1、7、14天時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x±s,cm/s)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一種致死致殘率極高的并發癥[6]。和其他癥狀相比,該疾病起病隱匿,部分患者早期可能不會表現出明顯臨床癥狀,因此DVT在早期診斷方面相對困難。值得說明的是,重癥監護室患者因為存在血管受損,血液高凝情況,在加上長期間臥床,是罹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群體。
受到相關因素的限制,比如氣管插管,肌肉松弛劑應用等,令DVT的早期臨床診斷變得異常艱難,進而體現出較低診斷率,值得說明的是,DVT會引起患者發生慢性阻塞性肺部經這種危害生命安全的疾患。有研究證明,在治療期間內,如果患者能夠適度鍛煉下肢,其下肢的血流量就能夠有所提升,進而降低發生DVT的機會。ICU病房內疾病種類相對較多,其中又以老齡者為多[7]。
這些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如果能夠在治療期間,護士可以為患者實施床上被動運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下肢血液循環程度。和普通病房患者相比,ICU患者自身存在特別性,一些患者喪失了肢體活動能力,有實驗證明[8],對ICU患者實施一定程度的下肢被動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下肢血液循環,在根本上防止DVT的發生。截止到當前,機械法依舊為ICU患者常用康復方式,這種方法不會提升患者出血危險性,幾乎不存在嚴重不良反應,是存在高出血風險患者的最佳預防方式。
在本次實驗的相關研究結果中能夠發現,提升院內護士的DVT防范意識,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早期風險評估,辨別高危因素,結合最終結果,為患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小組成員為責任患者進行動態觀察,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全面降低重癥監護室患者發生下肢靜脈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從臨床護理的角度來講,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系統性早期護理干預,可全面降低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這對于患者疾病轉歸,縮短治療時間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存在,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
[1]張崢,韓文莉,郭海燕,等.護理干預在預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62-63.
[2]陳秀華.護理干預在43例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6(19):115-116.
[3]劉婉婉.行為護理干預對宮頸癌手術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1):85-87.
[4]吳雪梅,朱蓓.護理干預對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 (8):1389-1390.
[5]董洪鑾.護理干預預防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5,16(5):128-129.
[6]孫艷芳.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對預防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6):104-106.
[7]狄亞丹.老年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1):118-119.
[8]黎凌云,李建赤,梁江聲,等.應用間歇性氣體壓縮裝置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3,7(3):36-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