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聚焦


P9劉文洪 等
地市媒體有條件、環境、舞臺等相對“短板”,也有顯而易見的諸多優勢。如何造勢能、塑品牌、建平臺,吸納、聚攏好用、適用、留得住的人才?實際整體情況落差較大。有的紅紅火火,有聲有色;有的狀態平平,頗少漣漪;還有的身陷困境疲于應付。客觀條件不同,發展環境各異,是否存在面對困境慵懶不作為甚至想放棄的心理狀態?打起精氣神,情況肯定不一樣!
《中國記者》今年第2期策劃討論今天怎樣引進“新人”,本期再次聚焦事關地方媒體生存發展的留人用人、隊伍建設主題,歡迎來稿繼續交流。
版權聲明:
若轉載本刊文章,請務必注明轉載自《中國記者》,包括期數、作者等要素。
《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微信號:zgjzzzs,敬請關注、評論!

P48賈啟龍
吸睛吸金,各方密集進場,一時熱鬧非常的短視頻,如何為“我”所用,匯聚傳播正能量?身為部隊宣傳思想工作者,敏銳認識新傳播渠道的作用并付諸實踐,盡管還面臨困難與問題,但以此因勢利導、化“堵”為“疏”,初見成效,開端良好!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國防、軍隊建設的氛圍意義重大。
讓我們為此積極探索點贊!

P61劉智延 陶然 等
本刊本期繼續對話成功轉型的新媒體人,也剖析擁有億級粉絲的企業新媒體的打造之路。成熟的資深傳統媒體人,轉型創業的契機與理念;對當下媒介形態變化風潮與媒體發展趨勢前景的分析研判;一個新媒體的成長培育怎樣操作;這些會為探索中的新聞人帶來哪些啟示?又將為正因選擇而猶豫彷徨困惑者帶來哪些思考?歡迎分享交流!
(文璐)
《蝶變·溫州都市報媒體融合故事》首發
以溫州都市報媒體融合故事為主線的實踐樣本《蝶變·溫州都市報媒體融合故事》一書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溫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宋建武作序,《溫州都市報》總編輯郭樂天任主編。
該書共26.2萬字,分五個章節,以新銳而生動的文筆,以新聞速記的樣式,全景式地描繪溫州都市報在媒體融合前沿的前瞻思考、現實境遇、探索作為和創新成果,著重圍繞理念、渠道、流程“三大再造”的切入點,展現了打造現代傳播體系的成長故事,勾畫了拓展多媒體報業經營的鮮活場景,拼接了主流媒體
“自費變革”的路徑版圖,極具方向感,富有可讀性,值得品悟和借鑒。

“京原路8號”推送與評論反饋
《中國記者》對今年國家主場外交活動之一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度重視。策劃組稿第4期已經面世,時效上搶了先機。其中特邀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知名教授、北大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撰寫了“每月評論”,談一帶一路報道中的問題意識。雜志公號“京原路8號”推送后收到較高閱讀量與點贊。
2017年4月,《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推送的一些文章也得到好評,如《<中國記者>專訪重報集團黨委書記管洪:多環節扶持主流媒體的重慶實踐》《<參考消息>:2月內36篇10萬+的秘訣》等。
歡迎加入本刊讀者交流群,也歡迎您在微信公眾號后臺提出您的觀點、意見、建議。《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京原路8號,微信號:zgjzzzs,敬請關注!
第四屆“粵治·治理現代化”廣東探索經驗交流會召開
促進融合轉型,拓展媒體功能,助力社會管理創新——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數據研究院主辦的交流會4月20日在南方傳媒大廈舉行。28件年度優秀社會治理案例發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華南師大等專家學者主題演講、主持交流互動。政府、媒體、優秀案例主創代表等300余人與會。新書《從1到π——大數據與治理現代化》發布。《中國記者》為唯一媒體支持機構。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全媒體社會調查中心召開座談會
2017年4月12日,“民意中國 青年態度”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全媒體社會調查中心座談會在中國青年報社“融媒小廚”召開。
座談會上,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張坤向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主任趙曙光頒發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全媒體社會調查中心聯席主任”聘書,向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寰等其他幾位出席嘉賓頒發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全媒體社會調查中心專家委員會”聘書。張坤在座談會上指出,全媒體社會調查是一家黨媒的核心且獨特的業務,是媒體履行社會責任、服務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支撐。社會調查也是中國青年報全媒體融合轉型的核心手段,中國青年報會繼續投入更多資源支持。與會專家學者還就在融合發展時代媒體如何開展社會調查展開討論,建議以全媒體社會調查中心為核心建構國家級的民意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