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 濱
義烏廣電:以“新聞立臺”夯實縣級臺影響力
□ 文/胡 濱
義烏廣電通過強化改革、不斷開發新節目、加強收視和質量考評、融媒體運作等一系列方式夯實了影響力,使電視新聞節目的市場占有率實現了新提升。
義烏廣電 新聞立臺 影響力 新聞節目
義烏市廣播電視臺面對困境,充分認識到新聞傳播是廣播電視媒體單位的核心競爭力,是立臺之本,自2014年以來,不斷強化新聞意識,優化新聞采編機制,全面實施新聞立臺戰略,夯實宣傳陣地。不僅實現了電視頻道收視率的逆勢上揚,頻道組收視份額從2014年的8.7%(尼爾森收視數據)上升到2016年的13%,在浙江引入尼爾森收視調查的縣級臺中名列第一;電視廣告收入也止跌趨穩。同時,依托于廣播電視新聞主體進行的融合傳播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從2014年開始,義烏市廣播電視臺開始推動集團化改革,努力突破體制束縛,解放“新聞產品生產力”。2015年7月,義烏市委市政府批復同意成立義烏廣電傳媒集團。
一是優化采編流程。大刀闊斧地對內部機構進行重新設置,確立編委會領導下的中心負責制,吸收首席記者等業務骨干加入編委會,增強新聞采制的規劃和策劃能力。設立全媒體新聞中心,努力適應新形勢下的媒體傳播需求。

胡 濱義烏市廣播電視臺臺長
二是優化分配機制。以崗位管理代替原先的“大鍋飯”機制,對各崗位工作進行量化考核,多勞多得。打破原先只有行政晉升渠道的機制,設立首席記者、工作室、制片人等業務晉升渠道。一系列激勵措施的出臺,充分激發了采編人員的積極性。目前義烏市廣播電視臺已設立2個工作室,10個欄目實行制片人制度。在2016年進行的崗位競聘中,一批行政干部轉為業務帶頭人,為義烏廣電業務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三是優化廣電文化。成立攝影、攝像等多個俱樂部,以專項資金的方式鼓勵舉辦各類業務沙龍,努力形成團結、拼搏、創新、創優的新廣電文化。
2014年以來,義烏市廣播電視臺在人員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每天自采自制節目時間增加了200多分鐘。2016年,電視新聞節目的市場占有率從2014年的15%上升到23%,對收視的貢獻度達到了54.4%。
一是明晰頻道定位。通過對收視率和收視市場的分析研究,頻道定位進一步明晰:新聞頻道逐步確立了新聞的特色,《義烏新聞》強化時政性綜合新聞,《今晚播報》主打民生調查特色,同時還開辦了深度調查類欄目《特別關注》等;商貿頻道突出商貿特色,《義烏商貿新聞》也進一步得到增強。
二是重視節目編排。以大時段編排“留住”觀眾。目前,新聞頻道晚間黃金時間已形成時長70分鐘的本地新聞節目帶,商貿頻道晚間黃金時間形成了時長125分鐘的民生和商貿服務節目帶,努力打造高收視板塊;
三是注重新欄目研發,加大改版力度。義烏市廣播電視臺圍繞兩個方面來研發、推出新節目:一方面是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如《特別關注》欄目,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輿論監督,充當市委市政府的“推土機”。另一方面是滿足觀眾的需求。如《今晚播報》欄目的時長原為20分鐘,延長至45分鐘后容量大幅增加,群眾關切的大量選題得到了關注。日播調解類欄目《同年哥講新聞》,深入觀眾,急觀眾之所急,調處各類糾紛,促進了社會和諧。
四是創新報道方式。不斷創新各類主題報道,從基層、人物以及市民的反響入手,反映當地政府為社會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適應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的需要,針對社會輿論熱點主動設置話題、引導輿論。義烏廣電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城市有機更新等容易產生熱點問題的領域,主動作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義烏市廣播電視臺不斷創新節目監評方式,強化收視和質量考核,努力打造品牌節目。臺總編室牽頭專門組建了由五名副高職稱以上采編人員組成的節目質量考核小組,對每天播出的每條新聞進行考評,評出A、B、C、D、E五個檔次,其中A檔為責任編輯打分的200%,B檔為責任編輯打分的150%,D檔為責任編輯打分的70%,E檔則不得分。內部專業監評的建立,有效杜絕了記者偷懶應付稿件,激勵采編人員挖掘新聞,做好新聞。同時,義烏市廣播電視臺還建立了一支由15人組成的社會監評員隊伍,從觀眾角度對節目進行監評。有力的質量監控有效地提升了節目質量,目前,義烏市廣播電視臺《同年哥講新聞》《天天有談頭》《特別關注》等新聞欄目收視率持續提升,商貿頻道形成了多個收視率在2%以上的節目。
新聞立臺戰略要真正落到實處,必須擁有一支強有力的新聞采編播團隊。義烏市廣播電視臺通過職業培訓和主題月活動,提高了采編播人員的業務水平。
一是組建專門的業務學習培訓平臺。專門設立了“廣電大講壇”和“業務交流會”兩個業務學習培訓平臺。廣電大講壇由骨干記者和采編人員分享經驗,業務交流會則通過同類題材縱向和上級臺比較,橫向各欄目對比的方式展開,好壞優劣一目了然,“比較學習”成效明顯。
二是主題月活動補齊短板。每個月梳理出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討論、學習。如時政新聞主題月活動,著力解決會議新聞過于程式化的問題。民生新聞主題月活動,重點解決民生新聞如何鮮活化、接地氣等問題。
新聞立臺,立的是全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因此,義烏市廣播電視臺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媒體融合,著力改變廣播、新媒體新聞傳播乏力的局面。
一是建立統分結合的“中央廚房”機制。2016年義烏廣播電視臺開始打造自己的“中央廚房”。以原新聞綜合頻道為基礎成立全媒體新聞中心,以時政新聞部為基礎成立全媒體采訪編輯部。
首先,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廣播、新媒體采編力量不足的狀況。原來廣播、新媒體的新聞以編輯為主,基本沒有自己的采訪力量。成立全媒體采訪編輯部有效解決了廣播、新媒體采編力量不足的狀況。
其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義烏廣電探索出統分結合的融合之路。創新地在全媒體采訪編輯部設立廣播、新媒體的虛擬編輯崗位,廣播、新媒體的稿件終審仍屬原部門,最大程度地保留廣播、新媒體的特色。
最后,成立全媒體指揮中心,重大事件由指揮中心協調各欄目采編人員共同參與。
二是加強欄目聯動,增強“復合”傳播力。在播出形式上,義烏市廣播電視臺一是堅持突發新聞新媒體首發。二是時政新聞在電視播出后,重點稿件由新媒體進行推送。僅2017年1月,義烏電視臺播出的新聞經新媒體推送后就6次獲得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關注和點評,大大增加了傳播影響力;三是各欄目打通,對重要稿件聯動、滾動播出。如有的曝光稿件,一個欄目播出不足以引起關注,多個欄目跟進滾動播出,產生了很好的疊加效應。如《這樣的快餐你敢吃嗎?》,最早在《今晚播報》欄目播出,反應并不明顯,但節目在《同年哥講新聞》欄目滾動播出后,相關部門再也坐不住了,雙休日就展開行動進行整治。
(作者是義烏廣播電視臺臺長)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