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 萌
從兩則農民土地問題報道看輿論監督成效
□ 文/蔡 萌
本文旨在通過對法治視角下輿論監督報道的敘述, 闡釋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地方媒體如何將監督報道落到實處,既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又為社會治理出力。
輿論監督 法律條款 證據 事實 審核
在依法治國的現實背景下,只有通過宏觀法治視角審視和統領具象新聞事件,才能讓輿論監督在具體問題上平穩著陸,從而推動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合法合理的關注和解決。
記者進行批評報道時經常會受到“反批評”,不想“入戲”太深惹麻煩的心理,使輿論監督懸在半空,不能“著陸”。在一般性的新聞報道中,采訪時深入細致,三方見面;寫作時字斟句酌,保證真實,將新聞事件還原于媒介之上,就是完成了任務。但對輿論監督報道來說,這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務,黨報記者不僅要呈顯事實,還要推動解決問題。
本文以兩篇新聞報道為例,從法治視角探討記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使問題獲解的方式和過程,以及輿論監督的力量。
2005年河北保定市北市區西百樓村村民崔奇勇來報社反映,2004年10月,村里調整承包地時把他原來承包的1.7畝土地沒收了。接到該舉報后,記者立即展開調查,發現原籍山西的崔奇勇1991年與西百樓村王姓女子結婚,戶口遷至該村,婚后育有一子,并上了戶口。1998年兩人離婚時法院將宅基地判給了崔奇勇,兒子由崔奇勇撫養。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調解下,王某在原承包的2.55畝土地中分出了自己的0.85畝,崔奇勇和兒子耕種剩余的1.7畝土地。之后崔再婚,女方戶口也落到了西百樓村,一家人主要靠種地生活。2004年10月村委會調整土地,崔奇勇不僅沒有因為再婚增人而多分得土地,就連原來承包的1.7畝土地也沒了。崔找到村委會問原由,村里答復,決定是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是大家的意見。他又去鄉政府咨詢,鄉政府說村里實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對于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決定,鄉政府也沒辦法改變。
崔奇勇所反映問題屬實,鄉政府的意見記者也得知,《農民崔奇勇的土地怎么沒有了?》也成文見報,問題怎么解決可以留給當地政府。作為黨報,做到這些,似乎順理成章。然而,記者不能做“只擺事實”的“導游”,而且還要做“講道理”的“律師”,讓問題在法律范疇中再清晰點兒,為類似問題的解決尋找到方法。
在傳統新聞理論中,對記者的定義有“萬金油”一說,表示記者要做各行各業都懂點的“雜家”,但面對具體問題,尤其面對輿論監督報道,記者更要主動去深入學習,做定點問題的臨時性“行家”。
面對崔奇勇的問題,記者繼續深挖。《土地承包法》第五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任何組織和個人不能剝奪和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土地的權利。崔奇勇的戶口在西百樓村,他就是該村村民,享有承包該村土地的權利,村里應該依法分給崔奇勇土地。結婚和離婚并不影響崔奇勇土地承包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組織法》中明確規定,“所有村民代表的決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政策,否則無效。”村民代表大會取消崔奇勇土地承包權利的決定是無效的。村委會的做法不僅違反了《土地承包法》,同時也違反《河北省農業合同管理條例》不得單方中止土地承包合同的有關規定。崔奇勇的要求是正當的、合法的。據此,報社為其維護權益有充分依據。
有了明確的法律條款,有了權威部門的指導意見,記者再次形成稿件《崔奇勇有沒有承包土地的權利?》,該文發表后立竿見影,引起鄉政府重視,明確要求村委會改正錯誤、將土地在當年歸還給崔奇勇。
困擾崔奇勇生存的土地承包問題得到了解決,他非常高興。他說以前為此多次去過區政府、農業局、鎮政府、信訪辦,但都沒有得到解決,已經誤了一茬農時,生活都出現了困難,如果再耽誤下去,吃飯都成問題。沒有想到,在走投無路投拆到報社時卻迅速得到了解決。《崔奇勇有沒有承包土地的權利?》得到了當月報社的好新聞獎,當年被評為河北省群工好新聞二等獎,受到社會及群眾好評。

□ 本文作者蔡萌(左)正與來訪者交流。
事情告訴我們,采訪時不僅要“身在此山中”,面對問題,更要“跳出山外”去看看“遠近高低”,去“識得真面目”。這種探索效果明顯。2015年8月,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也有一村民魏俊茹反映類似事件。魏俊茹原來有承包田,并有承包證,但丈夫去世后,因為土地二輪承包,她卻沒了土地承包權利,原來的土地給了丈夫的兩個哥哥。她的兒子在部隊服役8年后回到了本村,卻因為沒有土地找對象都成了問題,30歲了還沒成家。她多次到信訪、土地管理部門和鎮政府投訴,但都沒有結果。她來報社訴說委屈時流下了眼淚,說連勞動的權利都沒了!我們當即采訪,以解決崔奇勇問題相同的法律條款做依據,形成稿件《魏俊茹承包權哪去了?》發于2015年10月11日《保定日報》。稿件發表后得到該縣紀委重視,對鎮長給予了警告處分。
但有相關縣領導對處分有異議,責成相應人員進行審核,試圖找出記者報道的漏洞。經過反復核實,甚至咨詢了律師,亦未找出相反依據,只好作罷。2016年年初,縣紀委打來電話,問題已圓滿解決,遵從魏俊茹意愿,當地政府按當地最高征地標準補償18萬多元,并提供廉租房一套,其子也被安置到企業工作。隨后,魏俊茹與其子一起到報社,送來錦旗,感謝報社幫助維權,讓他們迎來了嶄新的日子。
通過輿論監督的方法幫助群眾維權,成本低、時間短、見效快,既保護了群眾利益,也維護了社會穩定。新聞機構和新聞記者依法進行新聞報道,問題如何解決一目了然,能夠快捷地找到最佳路徑,減少阻力和壓力,有利于政府部門解決問題。因此,以法律視角處理輿論監督稿件,是將社會問題平穩著陸的有效方法。
(作者是《保定日報》社會新聞部副主任)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