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瑩
·專家論評·
專業化:當前傳統媒體評論的一個重要特征
——以《中國環境報》評論為例
□ 文/李 瑩
新媒體環境下,評論專業化已成為很多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評論的重要特征。《中國環境報》的環境評論呈現出鮮明的專業化特點。這種專業化傾向既是當前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中國環境報》特殊定位的主動選擇。
環境評論 專業化傾向 倫理陷阱
《中國環境報》的環境評論呈現出鮮明的專業化特點。所謂專業化是指評論的主旨不僅局限于呼吁公眾參與、政府強化管理等表層,而且在豐富的環境管理、環境科學、環境技術領域的相關知識基礎上,提出促進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更為可行的建議。筆者以《中國環境報》2016年刊發的評論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一)從題材選擇看,刊發了大量政策解讀性評論
為配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策劃刊發一系列關于土壤保護、污染場地治理的評論,如2016年6月22日3版刊發評論《土壤保護應避免三個誤區》《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刻不容緩》等。同時,各專題版面也經常刊發大量配合版面新聞的評論。如2016年6月7日9版,產業周刊聚焦土壤修復行業發展,“洞見”欄目,刊發評論《現有企業怎么對標找機會?》;2016年 6月28日,4版教育版“教育時評”欄目,刊發《圍繞環境質量改善開創宣教工作新局面》。這些專題版面就環保領域的特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報道,配發的評論選材也較為專業。
(二)從作者隊伍看,評論員隊伍體現出專業化特征
有相當數量的評論員長期工作在環境保護實踐一線。評論員中,有來自環境保護部六大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各省環境保護廳、基層環保局等工作人員;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包括來自環境科學院、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等環境保護部直屬科研單位的,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的,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等。作者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評論員,而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他們更關注事件背后的社會問題。
從文章核心觀點看,評論多是從環境管理角度進行探討,例如,針對上海垃圾傾倒太湖的問題。2016年7月8日,《中國環境報》評論版特邀3位評論員撰文,闡述觀點。3篇文章分別從反思垃圾管理的制度設計,革除垃圾非法轉移的動力;積極探索建立垃圾處置聯防聯控和應急處置機制;落實垃圾產生者主體責任,實現全過程監督管理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評論。文章都是從環境管理角度,探討可操作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相較一般情感宣泄式的評論,更加專業而理性。
(三)從文章風格看,屬于科學傳播范疇
其內容的專業性和嚴謹性不可避免。例如,2016年3月18日,評論版刊發《城市環境規劃政策效用亟待提高》。從政策屬性、政策效用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得出城市環境規劃政策效用亟待提高的結論,并提出三點建議。層層抽絲剝繭,運用大量的數據證明觀點,邏輯十分嚴密。
(一)環境問題的特殊性決定
環境問題具有天然的專業性特征。對環境問題的報道和評論往往涉及到建設項目環評、環境監測數據、污染治理技術等科學性問題,往往充斥著大量的圖表、數據、專業術語,具有天然的科學技術認知高門檻。例如,要說清楚霧霾問題,離不開PM2.5、VOCS等專業術語。環境管理本身就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必然具有專業性。
(二)媒體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更容易獲取知識和資訊。西方傳播學的巨匠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互聯網不僅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更是人頭腦的延伸。計算機強大的數據存儲功能使人們不再需要記憶大量的信息,強大的搜索功能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獲取知識的速度和能力。如果讀者在閱讀時遇到一兩個專業詞匯,打開搜索軟件,輕松就變未知為已知。對于環境問題,這一具有科學性、復雜性特征的問題,公眾更期待獲得更為科學和專業的解釋。
(三)符合媒體評論的發展趨勢

□ 本文作者李瑩(左)在云南采訪。
王愛軍在《新評論: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新聞評論有必要從價值判斷向專業判斷發展,抑或說,是價值判斷與專業判斷的并舉。”也就是說,公眾看評論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某種觀點,更是為了做出一種事實的判斷,如霧霾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等。這些基于科學基礎上的事實判國環境報》是環境保護部與基層環保部門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二是各黨政機關和企業領導。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的主陣地,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國環境報》是學習環境保護政策法規、了解各地建設生態文明的經驗做法、領會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重要窗口。三是對環境問題感興趣的公眾。雖然很多新聞熱點在其它媒體的報道中已經看到。但很多公眾更愿意看看《中國環境報》權威而專業的解讀。這三類讀者都有一定的環境知識儲備,更愿意看到更深入、更專業的觀點探討。斷,需要評論作者通過專注的調查研究,達到與專業工作者對話乃至辯駁的水平。如今,專業判斷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需求。而《中國環境報》作為環保系統的機關報,擁有得天獨厚的專家資源。專業的評論員隊伍是其天然優勢。在新聞競爭中,刊發專業評論,揚長避短是其必然選擇。
(四)受眾特點決定
《中國環境報》讀者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環保系統的干部職工,《中
評論的專業化傾向既是當前互聯網時代分眾傳播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中國環境報》特殊定位和資源的主動選擇。但是,評論專業化面臨的一些倫理困境也值得警惕和重視。
1972年,麥克姆斯和肖提出了著名的傳播學理論——議程設置理論,即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有效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環境事件的報道上,同樣存在媒體議程設置、公共利益被邊緣化的問題。
一方面,一些專家為了使有關部門對相關研究更加重視,往往主動與編輯部門聯系。不可否認,專家展示了成果,報紙豐富了版面,但是,這往往會將某個局部問題夸大,以引起公眾的重視。同時,很多重要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可能由于在媒體中欠發聲而被掩蓋。
另一方面,在中國,大部分環境編輯、評論員是新聞專業出身,并不具備環境科學專業知識,讀懂并傳播充斥數據、圖表、專業術語的環境信息,無疑是巨大挑戰。他們往往求助于行業專家。雖然,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環境評論的科學性,但也易導致科學權威主導輿論方向,忽視民眾的關切和訴求,甚至可能被一些有個人目的的專家利用。
在此背景下,環境評論容易存在行政色彩濃厚、工具性特點突出、公共利益邊緣化的問題。有鑒于此,必須把握好環境評論專業化的度。
(一)增加偏遠地區作者稿件,豐富評論內容
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環境管理水平、投稿鼓勵措施等差異,《中國環境報》評論來稿存在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稿件較多,甘肅、寧夏、云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稿件較少的情況。為避免版面內容以偏概全,編輯要更加重視偏遠、經濟落后地區的投稿,多與相關作者溝通,挖掘可供評論的素材。同時,作為評論部的編輯,絕不能只在辦公室里等稿子,而要堅持到基層調研,不斷發現真問題、反映真情況,真正把評論作為一把有戰斗力的利斧,為環境質量改善劈山開路。
(二)提高編輯業務素質,避免被“綁架”
要提高編輯記者的專業素質和鑒別能力。鑒于大量的編輯記者非環保專業畢業,中國環境報社每月組織一次環境政策培訓,邀請環境保護部及相關科研院所專家就一個話題為編輯記者答疑解惑。編輯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專業問題的判斷能力有明顯提高。
(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中國環境報社編輯、記者)
[1]馬少華.《什么影響著新聞評論-觀點表達和說服方法的案例分析》[M].人民日報社(出版社),2013年6月,第6頁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