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邱成軍
從實踐看如何寫好經濟評論
□ 文/邱成軍
評論是媒體的靈魂與旗幟。寫好經濟評論,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還需要把握好導向、選題、觀點、文采這四大要點。
評論 經濟評論 北京商報

邱成軍北京日報社副社長、北京商報社社長
新聞評論具有獨特的影響力,一直被視為媒體的靈魂與旗幟。其中,經濟評論的專業性更強,對于評論寫作者來說,駕馭此類評論的難度會更大。
筆者在北京商報社任職期間,將經濟評論視為報紙的金字招牌。新聞版面有常設欄目“今日評”和“老周侃股”,同時鼓勵所屬的30多個周刊主編寫評論、開專欄,以通經濟之變,成一家之言。如何把經濟評論寫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成為筆者關注的重點。既要保持個人風格,又能清晰表達經濟觀點,對經濟評論格外重要。但不管如何行文,氣勢如虹也好,嬉笑怒罵也好,總歸離不開四個要點:導向、選題、觀點、文采。
《北京商報》是區域性綜合經濟日報,是黨在經濟領域的宣傳平臺,也是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經濟評論與新聞報道一樣,導向都是第一位的。經濟評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輿論走向,代表著媒體的價值判斷,在導向引領上往往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當前,經濟話題具有雅俗共賞的特征,每個人都懂一點,但又不是完全懂。所以,如果導向上偏差毫厘,輿情效果就可能“失之千里”。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這是符合我國當前的發展現實的。但是,供給側概念一出來,當時就有一種傾向,將它與西方的供給學劃等號,與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里根主義與英國的撒切爾主義劃等號,從而遠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最大國情。如果循著西方供給主義的政策主張,國有經濟將面臨地動山搖的后果。政經不分家,這也是為什么經濟學一開始稱為政治經濟學。所以寫評論要講政治,立足國情、吃透政策,才能避免導向跑偏。
經濟評論必須維護好當前中國最大的實踐——改革開放,需要保持一份建設性的基調。批評和監督是媒體黨性的表現,也是公共責任的體現。但這絕不是為了批評而批
評,批評是有的放矢,不是唱反調。批評的目的是指出問題要害,建設性地給予引導。對于改革的長遠大勢和眼前困難,要能夠拎得清楚。不能動輒就自怨自艾,不能是“國家不幸詩家幸”的顧影自憐,不能傳遞出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消極頹廢,這些都與媒體導向背道而馳。
導向把握不好,經濟評論就很難寫好。導向不是簡單的官樣文章,不是空話套話,更不是簡單的長篇大論,而是要認認真真地根據國情,擺事實、講道理。真正潤物細無聲的導向,才是有生命力的導向。導向對于評論不是包袱,不是枷鎖,而是壓艙石和催化劑。

“大選題難下筆,小選題好說理”。經濟評論一定要“大選題、小切口”“小題大做”,宜小不宜大,不要總是擺出一副“上帝視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非要發出黃鐘大呂的聲音。選題不能成為標題黨,不能出現文不對題,也不能成為假大空。兩個皆走極端,都不足取。除非是公認的權威央媒,可以大選題、大視野、大氣魄,否則就難免變成放空炮,淪為自娛自樂。
經濟世界瞬息萬變,氣象萬千,可寫者甚多。人民群眾對柴米油鹽的關注,城市人對住房、社保、醫療、教育的關注,胸腔有共振,腦中有共鳴。只有貼近社會需求、民眾需要,才能寫出有價值的經濟評論。因此,選題一定要“低到塵埃里,才能開出花來”。俗話說“題好文一半”,一題遮百丑,雖不無夸張,但重要性可見一斑。選題小中見大,由點及面,一葉知秋,管中窺豹,才能既取信于公眾,也取悅于公眾,使經濟評論“既好看、又好吃”。
舉例來說,像促消費這樣的宏大敘事,如何寫出“小”來?如果對產業和公司保持足夠的觀察,我們便會發現一個現象,曾經的“網紅”食品,包括泡面、啤酒、披薩,相關企業的財報數字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為什么“泡面們”賣不動了?這就是一篇可以小題大做的經濟評論,可以衍伸出消費換檔、O2O崛起等大事件來。這與作者平時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有關,與作者“看世界”的視角有關。讓人眼前一亮的經濟評論選題,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作者。
另一方面,選題的視角也非常重要,同一個事情,大家都在評論A面,而你想到了B面,毫無疑問將脫穎而出。比如國企改革方案出爐,你寫“字字關乎民企”,就視角更寬,立意更高。比如快遞痼疾,別人聚焦服務質量低下,你在剖析快遞員工“五險一金”的普遍缺失,則高下立判。視角獨到,選題價值便會得到凸顯;視角平庸,選題便會陷入人云亦云。
發現經濟評論選題的過程,也是一個對評論價值的判斷過程,這個過程反映了評論者的洞察力。經濟評論的選題存在于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中,需要調查研究、深入挖掘,這是發現選題的一個前提。但深入實際生活,并不一定能發現選題,還需要我們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有深入實際的好作風,又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兩者結合,才能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新動向,找到好選題。
觀點為王。好的評論,歸根到底是觀點的較量。寫評論時,該堅持的堅持,該出手的出手,對自己所信仰的要保持戰略定力,敢于亮劍,不怕交鋒。
一般而言,評論最容易跌入以下四大陷阱:一是模式化。比如但凡寫到房地產稅,就鼓噪降房價。但凡寫到民資,言必稱“玻璃門”和“彈簧門”,這是人云亦云;二是空洞化。比如,寫到改革,不要簡單的躍至歷史、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于細微處不求甚解,出現言之無物;三是情緒化。比如,面對新事物和舊體制的正常摩擦,不去仔細剖析現實,而是片面指責,這是劍走偏鋒。四是庸俗化。比如,對于不公正現象,既指責強勢集團,也指責困難群體,這是騎墻討好。
必須指出的是,評論不是“黑板經濟學”的復讀機,不是21世紀的紙上談兵。評論要講道理,邏輯自洽,層層推進,步步為營,所以需要一個觀念框架,需要一個理論體系,但現實經濟世界不是黑板和真空,不能機械地按圖索驥。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關于最低工資的爭議。在書本里,最低工資是個糟糕的制度,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初衷是為了保護就業者的權益,但可能制造更多的失業者。而事實上,最低工資在大多數國家都成為標配制度,因為組成社會的是人,不是數字。經濟評論要有主見,不要小聰明,要大格局。心中有大局意識,才不會陷入思維壁壘之中。
文章有料、有趣,才會使人有閱讀欲望。文采之于評論,就像偃月刀和赤兔馬之于關羽,不可或缺,不可分割。文采是一種天分,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并非所有人都可做到。對經濟評論,語言的運用同樣有一定之規,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
首先,文風一定是活潑的,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不求艱澀生僻,但求通俗易懂。一方面,要適當運用寓言故事,引經據典,增強經濟評論的說服力。另一方面,文字不要炫技,典故不要掉書袋,切忌板起面孔說教,俯視讀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作《登鸛雀樓》,全詩20個字無一生僻字,意境卻悠遠綿長,可謂文字典范。經濟評論不是用一連串專業術語和行業“黑話”忽悠人,而是深入淺出,用白話短句,化繁為簡。
其次,筆端要帶著感情,要對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抱以一種溫情的敬意,而不是以精英自居,字里行間,冰冷如霜。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但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大多數創造的。所以要用人民群眾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心中有人民群眾,筆下想著人民群眾,經濟評論才能被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可以說,經濟評論是對經濟現象、經濟問題擺事實講道理的一種文體。有好的文采,才能在經濟評論中體現作者講道理的高超本領和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才能進一步增強經濟評論的吸引力,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既面對著無限機遇,也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經濟評論正好迎合與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這種深層次需求。在當前新常態和供給側的偉大實踐中,經濟評論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可以說,思想永遠在路上,學習要止于至善,評論的思想魅力和文字快感,具有穿透時空的歷史內涵。在評論已經泛化的媒體環境里,期待高原之外,還有高峰。
(作者是北京日報社副社長、北京商報社社長)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