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禹安
給傳媒人的季度薦書
□ 文/陳禹安
編者按 全民讀書月,各媒體相關欄目繽紛亮相。這一期的薦書,作者集中在新聞傳播領域。作者認為,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從業者,尤其是堅守傳統媒體的新聞人,尤其要加強學習,特別是學習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但無論如何,內容永遠不朽,傳播永遠不朽。用戶對于優質內容的渴求非但沒有消失,而是越來越強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與時俱進,用更匹配的方式來實現強力傳播。

陳禹安杭州出版集團副總經理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年紀加起來超過了100歲。其中一位就是邁克·華萊士。在近70年的電視記者與主持人的生涯中,他獲得了21次艾美獎。另一位作者貝絲·諾伯爾則是福特漢姆大學新聞學教授,在教授新聞學之前,在新聞業當了20多年的記者及制片人。
這本書的看點,其實也是一個普遍的質疑點。這些“老新聞”的所謂經驗會不會已經過時了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在采訪中遇到受訪者被激怒的情況,會不會驚慌失措?華萊士卻說:“有時一個人生氣了還挺好的,因為這意味著你要得到真相了。”他就是靠這招在直面克林頓時搞出了一條大新聞。
要知道,不管傳播方式、技術如何變,人性一直沒有變。所以,如果決定繼續從事媒體工作,學學這些老新聞的“把戲”,是絕不會讓你失望的。

麥克盧漢生前名聲不著,死后卻因為精準預判了互聯網急速發展帶來的媒介巨變而得享盛譽(預言了地球村、互聯網和重新部落化的社會等)。如今,麥克盧克已然成為媒介傳播領域圣人般的角色。他一個很有名的論斷是“媒介即訊息”(Medium is message)。在這本書里,麥克盧漢玩起了文字游戲,Medium is massage,Medium is mass age、Medium is mess age,也就是:媒介即按摩,媒介即大眾時代,媒介即混亂時代。但這其實不是文字游戲,而是深藏著麥克盧漢的洞見。只要互聯網繼續演進,人們就會懷念他,只要媒介演化還在繼續,人們對他的研究就不會停止。
如果你想看到未來,為什么不讀讀麥克盧漢?

這本書出版已經有30多年了,時間讓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作者尼爾·波茲曼是繼麥克盧漢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介生態學專業。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即訊息”而波茲曼則提出了“媒介即隱喻”的核心觀點。波茲曼從媒介形態的演化的角度,對于當今社會陷入“一切皆娛樂”的現狀及進程給出了精準的預判。他的觀點影響了很多人。我自己的暢銷書《玩具思維》也多受《娛樂至死》的啟發。媒體人要想看清當下娛樂至上的真相以及未來的趨勢,這本書是必讀之書。
本書作者杜子建是我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完全是“舉賢不避親”。引發了一場傳播大事件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就是他的杰作。這本書呈現了杜子建對微博的最新思考:微博是不是真的衰退了?微博的未來在哪里?微博與微信的關系是什么?但這些都是表象,這本書真正呈現的是杜子建的思維模式以及他對于人性的洞察。了解這些,才能夠真正了解這個時代的媒介特性。


如何寫出10萬+的爆文? 美國社交媒體營銷專家馬克·舍費爾潛心研究,結合具體案例,揭示了如何收獲核心粉絲、引爆熱點、形成社會認同的種種操作手法,可以作為媒體人的有益借鑒。
每個記者都是講故事的人。但每個記者真的都能得心應手講好故事嗎?這本書從營銷的角度,講述了如何利用故事思維來打造品牌。這固然是商業應用,但事實上,一樣可以用于媒體運營、品牌塑造。因為,傳播的規律在本質上高度一致,無論將其用于什么領域。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