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摘要】 本土現實主義,是立足于自身文化語境的、客觀看待現實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立足于自身文化語境,客觀地看待現實世界,著力于生命情感的豐富與深厚,著力于藝術內在精神的磨礪與成長,創造出充滿活力的、具有中國藝術本性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是我們努力與堅持的唯一目標,也是本體現實主義所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 本土現實主義;概念;模式化;堅守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現實主義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集合了各類現實主義者觀點和理論的研究范式。本土現實主義,是立足于自身文化語境的、客觀看待現實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現實主義進入藝術領域以來,從它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到作為一種藝術思潮與藝術態度,其內涵不斷發生著變化。從近現代藝術史上的現實主義發展和意識的流變可以看出,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是有其明確的態度和自身的內在規定性的。因此,我們從藝術思潮的本土性、歷史性、整體性、獨特性入手破解本土現實主義,不失為一個理想的視角。
一、本土現實主義的態度
在藝術史的實踐中,1855年,法國畫家庫爾貝舉辦的一次個人畫展,引起了一場史稱“現實主義”的大論戰,從此歐洲樹起了現實主義的旗幟。1863年法國畫家馬奈創作的《草地午餐》以自然開放的精神取向和新型的藝術態度,改變以往借助生活場景作為藝術家幻想性的、追尋具有宗教意義的、理想化的造型程式,進行了現實生活化的創作,使藝術創作獲得了心理上的真實。這種鮮活的生活真實,實質上意味著一種新型的藝術態度。
這種藝術態度,是從古希臘“藝術乃自然的復現或對自然模仿”轉向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直接面對生活、面對自然,尋求科學求“真”的一個關鍵轉折。它使得藝術創作從理想化、神化向肯定個體和普世價值轉化。這種轉化是一種藝術創作態度,當這種態度使得藝術創作以現代的科學求“真”和個人主義價值成為其藝術創作的核心精神時,藝術便進入了“現代”。因為它揭示了人類精神活動的基礎,即人在與自然、生活接觸中獲得了人的精神的最初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藝術家懷有怎樣的藝術態度,他便擁有了怎樣的藝術核心價值取向。
本土現實的創作態度,自然也就是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價值取向。當一個藝術家從心中已經選擇了生活、自然、平凡和真實,他便與一切歷史化了的、思想觀念化了的內容告別,那些樸素的、尋常的物象才能進入他的視野,一個過去看來沒有任何特點的鄉土風景、人物世事,才會在他的描繪里變得具有價值。此時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不再從抽象的觀念、推理中獲得真實,而是真心實意地投入到自然之中,以忠誠于生活的態度,進行藝術創作的根性研究。在追尋思維對于形式的構建時,他已經表明,他的藝術創作的內在精神,已確實不再是古典的戲劇化了的趣味、羞怯和故作矯揉造作的狀態。自此,藝術不再是一般化的理性主義者的觀念與說辭,藝術精神也不再是宗教的甚至是神學的觀念,藝術在今天的現實主義藝術家這里已經變成從文化整體的生活核心層面選擇自然,選擇活生生的生活。藝術家的內在精神與價值已將現代的人文主義與科學觀相結合,從概念的、神化包裝下的人文主義,走向專注于描繪藝術家親眼目睹的生氣勃勃的現實生活。
在研究近現代中國美術史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追隨和模仿歐、美始終是這個時期的主流,能夠堅守傳統,而非抱殘守缺,對今天的中國藝術家而言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了。在全球化趨勢下的今天,在本土文化遭遇外來文化和全面應戰的形勢下,堅守本土文化的意義日趨凸顯。本土文化中具有傳統精髓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的東西,在確立個體與生命統一的意識上,在基于生命的整體把握、統一神與形上,更是本土傳統文化精神不可缺失的。
“五四”運動帶來了中國文化、藝術的深刻變革。然而面對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開始對自身傳統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刻的懷疑,這場變革的主角是本土的知識精英和留學歸國的有識之士,它是在自覺革命的、科學主義的旗幟下開始的。這種自覺的變革在藝術態度上主張真人、真景、真性,反對藝術遠離生活,主張從新的事象、新的感覺中尋找新的出路,然而其結果是,這場藝術變革最終僅僅停留在對傳統格局的否定和對西方文明的尊尚與追隨上,本質上變成了一場藝術輸入的變革,并沒有適應中國社會變革和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覺悟。或者說,這種變革,在中國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中,還是多局限于大學校園的大墻內和知識分子群體中,那種務實的、真切的西方現實主義藝術精神,并沒有能夠與中國本土的具有鮮活生命的和文化特征的對象相結合。
現實主義的藝術態度,不僅在于創作主體要真誠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與所要表現的對象在精神上真正的融合,還在于藝術家對所表現對象的、理性的和出于良知的判斷。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與社會背景下,“現實主義”的具體內容有別,但是在各種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中,卻有共同的態度與理念,即典型化的創作手法、真實的審美追求。在這種真實的審美追求中,藝術家的理性與良知判斷就變得尤為重要。近代中國藝術與社會使命的關系,是中國本土現實主義精神內涵的重要體現之一,在這一過程中,具體的、個性的藝術家個體和要表現的對象,是解讀本土現實主義本土性、整體性和動態性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本土現實主義所秉承的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本土藝術家以積極的歷史使命精神,倡導藝術家在思想情感上與大眾打成一片,深入到本土生活的最底層,喚醒普通人,尊重普通人,將藝術家的情感大眾化。許多藝術家接受了這種思想,并將這種思想轉化成為自己自覺的藝術創作態度,直接地、自由地取景、造型、記錄生活,把創作目標緊扣在最具有中國民族個性的群體之中,在長期的生活體驗與融合中感悟到“真”的情懷,創造出了具有深沉、堅毅、樸實、柔韌的具有本土精神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以延安時期的木刻運動和魯迅先生倡導下的表現本土底層生活的作品為代表。盡管這些作品中有一些泛意識形態和泛倫理的意志,而且有著明顯的“土味”;然而,從東方及本土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在精神上和藝術造型的形態上透出的質感,正是中國本土文化特征之所在。這種“土味”也正印證了藝術家藝術創作態度的真實所在。這種創作態度符合中國繪畫的根本態度,即,面對大自然的再創造和藝術創造最終獲得具有生命真實感的自由。
藝術的核心價值取向決定了藝術家藝術創作的態度,態度是藝術創作的第一要旨。無論我們從意識形態角度還是本體形態角度分析,藝術創作不是單純的物質性生產活動,而是極具藝術家藝術價值取向和社會屬性的精神現象。其現象又必須以形象為載體,藝術的形象性是藝術與其他社會學科區別的基本特征。然而對于藝術形象載體的價值判斷,也決定了其藝術作品的價值。主觀因素上有情感、個性、心理等,客觀因素上有社會、時代和主體的民族性格等。在這樣的基礎上,藝術家最有價值的藝術活動便是創造出有鮮活生命的、有獨創性的藝術作品。
從文化歷史的演變來看,藝術發展大體經歷了理想化的創作階段、現實化階段和本土現實化階段。理想化的創作態度,意味著將主觀的觀念、信仰作為藝術創作的唯一價值,其結果會導致藝術作品的概念化和藝術創作的程式化。現實化階段,意味著藝術創作從抽象化的理性美到質樸生活中的平凡、充滿真情實感的美,這種現實的藝術創作態度,具有明顯的現代藝術精神。本土現實化階段,意味著藝術家的創作具有真實的本土個性和尊重本土生活的真實生動的藝術創作態度。藝術家要在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土地上,表現自己真實的生活,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創建一個嶄新生動的藝術世界。這種真誠的藝術感性和感受使藝術家、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獲得解放。
二、拒絕概念與模式化
回顧一個世紀來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的成長,幾乎所有的“藝術運動”都是在外來因素的激發下和對外來藝術的選擇、認知、繼承、發展中產生的。同時我們也借助這種現代藝術形式和藝術觀念,向世界傳達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能量。然而,我們也深切地認識到外來的文化、觀念、樣式在脫離其背景之后,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所呈現出的缺乏生命力的、整體性的虛弱狀態。我們也感受到那些從西方文化中有益的觀念與形式中分離出來的文化與藝術形式,來到中國后所具有的破壞性。如泛科學主義對于中國藝術形式與精神的破壞;在向西方學習中,那種非理性的熱情,以及荒誕的、虛偽的追隨對中國藝術發展所造成的破壞;在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和意志迷失所造成的非理性的效法、抄襲與模仿,并將這種效法的形式作為現代或國際化風尚,實際上這僅僅是中國現代藝術中鮮有的一些媚俗與浮化的形式。在這些破壞中,筆者以為最隱性和最具有破壞性的是主動的跨文化的純一性思維。這種純一性的追求,實質上是對藝術外在形式的單一性追求。它所確立或者所依據的純一性形式的標準實際上是西方藝術形式的模式,并以此作為尺度對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評判,甚至只有作品被西方藝術形式包裝與格式化后,在他們看來才是進步的藝術創作。
一部藝術史,就是一部關于視覺方式與視覺形式語言的歷史,也就是說藝術的形式語言鏈接成了這部藝術史。如果我們將西方的藝術形式模板式地應用到中國藝術創作之中,它不僅對我們的藝術創作帶來困惑,更會讓我們的本土藝術形式與精神失去生命性感悟的靈魂。那種用真實情感體悟獲得的、表現精神和有生活本質的本土藝術形式,也即藝術家的人格,正主動地在跨文化的純一性思維中被破壞、消亡。
由于這種純一性思維和純一形式的影響,那種偽形式、偽經驗、偽真實體驗的藝術創作方式便支配著我們的思考與繪畫。照片與畫冊,變成了我們視覺形式經驗的來源。那種面對生活、腳踏實地寫生、創作的畫家逐漸變成了稀有的人群,畫家們已經不知道圖像文化在他們偽經驗中被篡改、被顛覆,他們依靠著西方的圖式創作并塑造了繪畫,便以為他們創造的這一圖像化過程,就是藝術創作的本質與真實。這種外來的形式加上偽經驗所獲得的繪畫,必然既非西方的,也非本土的;既不會有傳統脈絡,也沒有現代精神。這樣的結果將會導致藝術形式語境的迷失、形式趨同化與創作思維的平庸化。
近年來,筆者在收集、梳理研究東方水彩畫的發展脈絡時,明顯地看到,東方多樣文化、多元宗教下的豐富藝術語言,正在受到這種純一形式的影響,使得其多樣文化下的藝術形式變得貧庸、怯懦和偽善,那種與時代觀念相適應的本土精神、本土樣式、本土語言幾乎蕩然無存。筆者以為應該從整體東方思維的立場上面對中國藝術的現代性建構,在積極學習與理性拒絕中創建具有本土精神的藝術形式。在這種精神的創造過程中,形式審美是藝術家們追求的重要部分,對于社會精神生活的追求便是藝術創作的最終選擇,也是本土現實主義者的態度與選擇。
三、本土現實主義的堅守
中國的本土現實性在于表現而非模仿,如果用西方的“模仿現實”來衡量中國的現實性表現,必然會帶來誤解與混亂。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所有文化型態的藝術形式都同樣遇到和面對了模仿的挑戰。所有藝術創作主體都始終存在著模仿或者再現世界萬物對象真實的激情與沖動。然而,在中國的文化認同中,中國藝術家追尋以技問道、技隨于道的思想,其藝術形式追求藝術家主體與所表現的對象客體相吻合的精神性的真實。
傳統的中國繪畫經驗,是將長期的視覺與感知經驗不斷地積累和對基本形態提煉,并將積累的經驗與提煉的形態普及化與內在化,注重藝術的氣象,即對所要表現對象的完整的生性把握。這種對整體氣象的體驗是中國繪畫的統一的有生性意涵的審美體驗。然而這種普遍性的、強調內化的藝術創作體驗,很可能會掩蓋了藝術家個體對客觀對象的體悟,使其在教條理性的指導下成為技術程式的俘虜。今天,我們看到的許多作品的問題便源于此。唯有將心靈的活力投注于今天的現實生活,投注于自然,真情實感地創作出有生命氣息的作品,否則,藝術家作為靈性生命的對于自然生性的感覺,都會在他的模仿與理性誤解中死去。強調堅守本土現實主義繪畫的目的,還在于喚起那些非理性的模仿者和繪畫觀存在先驗的深刻偏見者從西方“模式”中走出來,從“圖像化”的陷阱中走出來,從觀看圖像為第一經驗的誤區中走出來。今天有一些年輕的畫家,不以親身真切地觀察自然與生活為第一經驗,而以圖像取而代之。這種片面性的圖像經驗,已經剝奪了他們的繪畫根基,使繪畫變得虛無,沒有了藝術創作思考的支撐點。藝術是生命的自救,藝術的生命性的真正根基在于它對世界的觀察與感知,這種觀察與感知使藝術家獲得了創作觀念。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觀念絕不是脫離生命感性的理性化觀念和模式,它必然是在特定社會、時空條件下的情感、觀察、感受、思想與觀念。
藝術創作的目的在于產生具有生性的藝術作品,生性的意義在于健康與活力。立足于本土,深切體驗我們所面對的世界與生活,我們才可能擁有健康的、有深度生命內涵的、充滿活力的藝術形態,并通過這種形態透出時代精神。
立足于自身文化語境,客觀地看待現實世界,著力于生命情感的豐富與深厚,著力于藝術內在精神的磨礪與成長,創造出充滿活力的、具有中國藝術本性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是我們努力與堅持的唯一目標,也是本體現實主義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