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九生
【摘要】 狄德羅作為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以及“百科全書派”的領袖,其現實主義的美術批評思想在題材與內容、審美與感興和內涵與意蘊等三個方面體現了某種感興與教化效應,對當代的美術創作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他開創并奠定了現實主義美術批評觀的基礎,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狄德羅;美術批評思想;感興;教化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狄德羅是第一位被認為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美術批評家。然而,有人批評他“對于談論藝術,他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經驗都很有限”,而且“由于只憑一時的印象,加上對題材的文學性的興趣,以及缺乏深思熟慮的判斷,使他的評論常常顯出矛盾”。[1]93特別是他的畫論,由于他沒有繪畫實踐經驗而為后人所詬病。但是,由于他與畫家們打成一片,常常出入于他們的工作室,了解了一些與繪畫相關的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雖然他的藝術評論在某些方面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嫌,“但他的直覺很敏銳,而且很相信自己的直覺,再加上非常嚴肅的道德感,這一切又使他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避免了偏見的過分干擾”[1]93。他認為:“每個塑像或每幅畫都必須表達一句崇高的格言,是對觀眾的一個教訓,否則他就沒有表情?!囆g家兩個基本的品質:倫理和角度?!盵2]2為實現他所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目的,以及強烈的維護社會道德的使命感,使他對美術的社會功能的強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這是他的美術批評思想具有教化性特點的重要原因。
但是,他也認識到:“教育人,取悅于人,‘這一切都要做得毫不牽強。假使別人發現了他的目的,他就算沒有達到目的,那時他就不是在對話而是在說教了?!盵3]16在這一點上,他確實做到了。
一、題材與內容
狄德羅極為重視美術所表現的題材與內容是否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與意義。題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藝術作品的主題方向。題材與母題主要是客觀方面的,而主題是主觀方面的,是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表達的有關道德、倫理、政治等的見解、立場和追求。因此,在《繪畫論》中,他反復地、多方面地強調繪畫題材與內容的重要性,同時多次表達出對藝術具有表現道德教化與教育意義的啟蒙思想的贊頌。
“無疑會有吃力不討好的題材,但是這些題材對于平凡的藝術家才是共同的,對一個沒有才能的人都是吃力不討好的?!盵2]125所謂“吃力不討好的題材”就是強調倫理與道德的題材,而這種題材的藝術創作很容易陷入簡單羅列或生硬說教的泥沼,但是狄德羅卻特別強調這種“吃力不討好”。他堅決地批評以華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為代表的洛可可繪畫的題材與內容,特別是他們的一些不真實和脫離現實生活,以及具有不健康的或者低俗的藝術形象的作品。在當代藝術發展中,對不健康或低俗、惡俗等母題與主題現象的強烈反對尤其重要,因為曾幾何時,惡俗、低俗、暴力、恐怖和詭誕等不健康的題材被當成當代藝術所謂的“創新”,成為它們賺取名利的慣用主題。
狄德羅大聲疾呼與質問:“請你們告訴我,文學家、藝術家請你們回答我:假如你們的作品使一個清白少女離開了正路,你們不會感到痛心嗎?她的父親會寬恕你們嗎?她的母親不會哀痛欲絕嗎?這些正直的父母有什么虧負你們,你們要損害他們孩子的德行和幸福來謀取名利?”[2]159可以說在任何時代,他的這種痛心疾首的呼喊都是值得敬佩的,在現當代尤其具有提倡的價值與意義。
特別是對于布歇,狄德羅認為:“這個人什么都有,就是沒有真理?!盵2]16 這個“真理”就是真實、正義與簡潔地強調道德與倫理的藝術追求,同時他也不斷贊揚夏爾丹、格勒茲等現實主義畫家的藝術作品。他的這種“贊揚”不僅僅是在題材與內容方面,他在美術創作技巧與手法等方面也具有比較專業與獨到的見解。
他“偏執”地認為現實主義的題材才能表現現實與教化人們,而且只有在美術題材與內容方面體現的是人們的真實生活,才有可能使美術接受者產生具有真實與正義的道德感的共鳴與興會。他的美術批評理論的主要目的在于推翻代表貴族階級的古典主義,凸顯出新興資產階級想要干預現實社會的愿望,而在美術領域弘揚現實主義美術批評觀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對藝術世界的教化作用的推崇。當然,他的這種教化性目的大都是晦澀隱喻與潛移默化的。
二、審美與感興
狄德羅在美學思想方面提出了美在關系說。他認為:“美因它而產生,而增長,而千變萬化,而衰退,而消失。然而,只有關系這個概念才能產生這樣的效果?!盵3]25他指出“關系”的三種意義,包括物體之間、物體內部之間和主客觀之間的關系。這其中重要的是主客觀的聯系,他認為“我們毫無理由認為真實的美,即寓于關系的感覺中的美是虛幻的”[3]40。所謂“真實的美”就是“寓于關系的感覺中的美”,他提出美術家要學習與觀察現實與自然,在美術創作、美術作品和美術欣賞等方面發揮審美與感興的潛移默化與寓教于樂的道德教化作用。
狄德羅的藝術模仿論強調藝術對真實的自然的模仿,不僅僅要真實,還要逼真。同時他強調藝術所表現的內容與興象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且堅決反對虛假、輕浮與低俗。在當代魚龍混雜的藝術與美術領域,輕浮、淫穢、暴恐、虛假和惡俗等毒素充斥其間,對不明就里的觀眾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玷污了藝術的真實與圣潔。所謂感興,簡單說就是感物起情?!叭绻麤]有情感,則無論道德文章就都不足觀了,美術就回到幼稚狀態,道德也就式微了?!盵4]1從狄德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藝術、情感與道德之間關系的重視,而“感興是人的身體與心理、物資狀況與精神感受、意識與無意識、情感與理智等要素之間在符號形式中的多重組合。感興,實質上是符號形式中創生的人對人生意義的直覺”[5]35。對于狄德羅而言,感興的重要作用是激起人們的對于客觀人生與倫理道德的直覺與領悟,從而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藝術教化的作用,并且他還特別指出,運用美術這個手段能夠達到難以估量的神奇力量。
狄德羅在美術批評與評論中不是簡單而生硬的說教,而是以不厭其詳、精細入微的興辭描繪美術世界的內容與意趣,并不斷渲染美術作品的意境,喚起美術欣賞者的審美感興,這體現出浪漫主義的某種特征。一方面,他認為美術作品如果要產生道德教化的影響與作用,就必須從激發美術欣賞者的審美感興著手,進而喚起欣賞者的情感與興會。而且他也特別強調藝術激情在美術創作、美術作品和美術欣賞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又提出美術向現實與自然模仿的是它本真的、原始的氣韻或氣場,這種氣韻與氣場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強烈的情感,人們只有在感興與激情的狀態下才能無拘無束地、恣意忘情地釋放生命活力和情感,現實與自然是客觀而理性的,但更重要的是非理性的感興、情感與激情。狄德羅的藝術模仿說雖然帶有現實主義特色,但在他的描寫中卻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
三、內涵與意蘊
“只要藝術家記住這個經歷和興味的法則,那么不管他的畫幅多么寬廣,他的畫便處處都是真實的。趣味贊同的惟一的對照,即由于經歷和興味多種多樣而產生的對照,就在其中,而毋須別的對照了?!盵2]119-120狄德羅在他的評論中不厭其煩和饒有興味地對美術家、美術作品和美術創作等進行富于哲理與文學意趣的描述,有效地引領著美術接受者的生興和興會,使他們深刻領會藝術作品的內涵和意蘊,為美術作品的道德教化與感召準備了條件。他的這種看似零散地、天馬行空地用語言藝術去接近繪畫藝術的極盡能事的描寫,雖然有時顯得冗長繁雜與飄忽不定,卻是那個時代引領讀者認識藝術家、理解藝術作品內涵與意蘊的較好方法,對于那些無法到現場欣賞的讀者尤其如此。
“真實、自然和簡潔是狄德羅所理解的藝術美的三條標準。”[6]247他認為健康的美術作品所體現的藝術意蘊具有醇化風俗和感召人們的作用,它們體現出人類的美德和本真,可以陶養和浸潤人們的德行,感染和完備人們理性與非理性的藝術素養,實現指引人們懺悔與革新的價值和作用,“使德行令人生愛,使邪惡招人憎恨,使滑稽的事引人注目,這是每一個拿起筆桿、畫筆或鑿刀的正直的人意圖”[2]123。“健康”的美術作品對喚醒人們倡美德、厭丑惡的社會風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狄德羅的這些關于藝術內涵與意蘊的教化的論述,凸顯了他所代表的法國啟蒙運動的理論深度。
四、結論
“在他所主持的‘大百科全書有關藝術的一章內,可以發現他對傳統法則有條件的接受,是與他由直覺判斷的道德感和對于當代藝術產生影響的生活的認識結合在一起的,是與敏銳的藝術感覺恰當的控制結合在一起的。”[1]95因此,在狄德羅冗長而豐富的美術評論文章中,他的這種具有教化性特點的批評思想就在關于題材與內容、審美與感興、內涵與意蘊等方面的論述中隱現出來了,他深刻地認識到了簡單而平白的說教遠不如潛移默化與寓教于樂的藝術教化。
雖然他機械地理解美術,并帶著個人的偏好推崇藝術的社會與道德功能,其美術批評思想具有把美術當作某種工具而為政治服務的片面性與局限性,但是他開創并奠定了現實主義美術批評觀的基礎。同時,他的美術批評理論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與更為深刻的當代意義。
參考文獻:
[1](意)里奧奈羅·文杜里.西方藝術批評史[M].遲軻,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杜,2005.
[2](法)狄德羅.狄德羅論繪畫[M].陳占元,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杜,2002.
[3](法)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集[M].張冠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杜,1984.
[4](法)狄德羅.狄德羅哲學選集[M].江天驥,陳修齋,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王一川.藝術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杜,2011.
[6]凌繼堯.西方美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杜,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