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迪++袁偉
摘 要: 從社會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當代大學生流行語,認為大學生流行語與社會發展、傳播媒介、社會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學生流行語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社會發展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某些變化發展規律。
關鍵詞: 大學生流行語 社會心理語言學 社會心理
語言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當下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心態。語言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區域、不同人群中的語言各有不同。大學生流行語正是流行于當下大學校園、運用于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時尚語言。語言學家曾說:“詞匯常帶有特定的社會、歷史痕跡,代表著不同群體的興趣和價值觀?!盵1]研究校園流行語,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社會發展、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及社會價值取向的某些變化和發展規律,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校園文化、當代大學生特有的心理狀態和文化價值取向。
一、大學生流行語與社會發展
社會的發展變化是流行語形成和傳播的根本條件。社會節奏不斷加快,價值觀念日漸多元化,這些都要求語言有比較及時的反映。政策法規的變化,文化交流的頻繁,社會觀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在語言中都會留下印痕。所以,流行語往往能透視出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動機和心態,與社會存在互相依存的關系。
首先,社會政治、經濟等的發展變化對大學生流行語的形成和傳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每個時期的流行語都不同程度地反映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主流,正因為大學生流行語能夠反映社會動態,所以它的出現會被大多數年輕人接受,并得以流行。大學生是接受新時代教育與文化熏陶,走在時代前列的一批文化精英,他們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神圣的歷史使命感,深切地感受著時代的變化,密切關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其語言引入了時代特色,例如“中國夢”“互聯網+”、“創客”等成為校園中的流行詞匯,反映出許多社會動態,頗具時代氣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其次,文化交流是大學生流行語形成和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發現,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語言在大學生流行語中占不小的比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迅速發展,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更新變化和外語學習的普及,使得外來詞語在大學生流行語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很多外來詞語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大學生流行語,如來自英語的“I服了You”、“你OUT了”、“小case”、“My God!”、“新技能get”,等等,它們因在形式、意義等方面具有新奇性而在大學生群體中成為流行語。
二、大學生流行語與傳播媒介
網絡是新興的現代傳媒手段,大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較多,網絡上每天都在不斷更新信息,其多變性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他們富有好奇心,樂于接觸新事物,這為創造新語言提供了條件。網絡交流對話的方式與口語交流相近,具有口語交流的句式短、直觀等特點,簡單快捷,容易接受,因此被有些人作為校園流行語而模仿,如“酷”“強”“?!薄百潯钡?。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網絡,通過微信、微博、QQ等途徑擴大校園流行語的傳播,使流行語得以流行。
除了網絡外,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在青年流行語的傳播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電影電視劇、小品相聲、電視廣告、流行歌曲等普及范圍較廣,對大學生的影響巨大,一些廣告語言、小品臺詞、影視劇中的經典對白常常在學生中傳播并成為流行語。如“duang”這個流行語,出自成龍代言的廣告,成龍在廣告中用“duang”字配上夸張的手勢形容頭發烏黑亮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詞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是某房地產網站的電臺廣告語,意思是強調某一件事情很重要;“嚇死寶寶了”是王寶強在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的臺詞,表示受到驚嚇;“洪荒之力”是2015年熱播的仙俠劇《花千骨》中頻頻出現的詞語,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上,中國游泳選手傅園慧在晉級決賽接受媒體采訪時用了“洪荒之力”,使該詞語一夜走紅,用來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大學生流行語是這些強勢媒體對校園生活空間的一種介入和覆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大學生趣味超越大眾化、時尚化的結果[2]。
三、大學生流行語與社會文化心理
社會文化心理是潛藏在人們意識深層的價值和在長期歷史中積淀的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觀念。語言中受到社會文化心理影響最直接的是詞語。大學生流行語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其形成折射出這樣幾種心理特征:
第一種是言語的模仿心理。模仿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言語生活中,當人類個體發覺某人的言語對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時,就會因喜歡該言語作品而傾向于接受其影響,并采取與之相類似的言語行為[3]。盡管大多數學生都追求獨特,追求個性,但在鋪天蓋地的流行風面前,他們還是會不自覺地產生模擬仿效心理,這便是流行同化的強大作用。這一點尤其反映在對港臺及歐美影視明星與流行時尚的盲目崇拜上,大學校園里的追星族正是這一心理的生動反映。在這一模擬仿效過程中,電影、電視、網絡等起到了推動作用。
第二種是社會的從眾心理。從眾是個人由于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輿論壓力,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不由自主地或被迫地趨向于跟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4]。大學生的語言運用就是如此,流行語經常是少數人或者一個小團體創造使用,由于表達上的特異性,結果很快為群體內其他人所接受,因此很快流行開來,成為校園的語言時尚。從眾心理既是大學生流行語形成的條件之一,又是其得以傳播的有效途徑。
第三種是求新好奇心理。追求新奇、追求變化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特征。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張揚個性、標新立異,這種心態使很多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創作欲與表現欲,對于大學生而言,能在語言的天地里充分發揮創造天才,盡顯獨特的魅力,這是他們在狹小的生活圈子里追求對自身存在價值的肯定的一種必然。在大學生生活用語中,語言成分的創造和使用能明顯反映出這種心理狀態,如“藍瘦,香菇”(難受、想哭的諧音)、“掛科”(考試不及格)等,這些詞語新鮮獨特、別具風格。
第四種是現代人的尚簡求快心理。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要求交際的高效與準確,人們的交流遵循效率原則、簡約原則、經濟原則。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他們崇尚簡潔、方便、快捷的語言表達,首先表現在對語音的選擇上,多趨向于單音節詞語。從搜集的語料來看,單音節的流行語占優勢,如“酷、菜、靠、汗、倒、爽、拽、暈、強、巨”等。其次,大學生常將復雜的詞語縮略化,縮略語的大量運用也體現了大學生流行語簡潔的特點,比如“毛鄧”(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馬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等。另外,受網絡語言的影響,大量簡潔快捷的數字式、字母式表達在大學生中運用廣泛,例如“886”(拜拜咯)、“520”(我愛你)、“MM”(美眉)、“BT”(變態)等。
第五種是幽默風趣的審美心理。當前中國的文化重心以大眾為主體,體現世俗人群審美趣味的俏皮幽默、調侃夸張是當前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大學生時尚用語的一個基本功能是通過新鮮個性的表達而帶來幽默夸張有趣的審美快感。如“狗帶”(“go die”的諧音)、“天才”(天生的蠢才)、“剁手黨”(沉溺于網絡購物)等這些詞語使語言增強了趣味性和幽默性,使得使用者本身顯得更幽默風趣,更易于被他人接受,從而奠定良好的交際基礎,使人際關系變得輕松友好。
第六種是大學生的壓力宣泄心理。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面臨一些壓力:學業、就業、生存、渴望成功。校園流行語的生動表述相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調節,它可以緩解情緒,可以放松精神生活與調節周圍環境的氛圍。可以說調侃消遣、宣泄壓力是大學生在調適心理狀態、適應緊張生活的一種嘗試。如學生們時下常掛在嘴邊的“好心塞”、“有沒有搞錯”、“怪我咯”、“也是醉了”等流行語。
總之,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社會和文化的載體,語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斕的鏡子,折射了經濟、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特征。大學生流行語的形成和流行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和處世哲學,體現了大學生的創造能力,豐富了校園文化,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對大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對大學生的創造智慧深層次挖掘及對大學生的情感充分釋放都十分有益。
參考文獻:
[1]Gee J P. An Int roduct ion to Discourse Analysi s:Theory and Method[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85-86.
[2]任永輝.校園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J].語言新觀察,2007(4).
[3]王德春,孫汝建,姚遠.社會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233.
[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66.
[5]楊文全,許艷輝.試論校園流行語的特點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3(3).
[6]祝西瑩,趙雨.大學校園流行語淺析大學生的思想動態[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
[7]劉誠,戚露露.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青年流行語——關于青年流行語研究的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10(9).
[8]胡靜.校園流行語的社會學意義透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9]曹旺儒.大學生校園行話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