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范曉云
中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普遍不如普高學生,部分學生還沒有從中考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還有些學生來自單親家庭,不少學生從小就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心存自卑,這些消極的情緒影響著中職學生幸福感的獲得。因此將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引入其中,可激發這些學生自身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并使他們獲得幸福感。筆者分析積極心理學在中職幸福課堂的運用,闡述如何在中職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幸福。如通過賞識教育,讓學生體驗幸福;通過藝術管理,讓學生享受幸福。從而幫助學生發現并運用自身的積極力量,打造中職教育幸福課堂,提升中職學生幸福滿意度。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感受幸福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經驗可以在環境中體現出來,同時環境又對人有影響作用。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中職學生最重感情,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情”的交流,在課內外多與學生主動接觸和交流,可以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課堂上鼓勵他們,在困難時關愛他們,這樣教師就會水到渠成地與學生建立起平等、友好、融洽的和諧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加深對教師的親近感、信任感,消除基礎差帶來的學習上的畏難情緒,逐步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習動機,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激起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愿望。只有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自然也會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感受到在課堂上學習的幸福。
營造和諧課堂環境,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更需要教師運用積極心理學方法積極引導。教師的期待的目光,一句恰當的提示,都會使課堂變得和諧且溫馨,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也就自然能感受到幸福。
二、賞識教育,讓學生體驗幸福
賞識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影響學生個體行為發生積極變化的重要力量。所以,要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就要賞識學生。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優點,及時、明確地表達對學生的欣賞和肯定,利用積極的情感因素,在“潤物無聲”中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從而體驗到參與課堂學習的幸福。
很多學生進入高中,尤其是職高后,很少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教師提問時點名叫到,他們也要么不吭聲要么聲音小。面對這種局面,課堂教學中,筆者經常利用積極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出1名小組長,不論是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還是主動給大家分享自己見解的學生,只要積極展示自我,哪怕是說錯了,也都通過加分給予鼓勵。通過發現、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展示,不知不覺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會不斷提升,體驗出在課堂上展示自我的幸福感覺。
三、藝術管理,讓學生享受幸福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情緒能有效緩解由消極情緒造成的內心緊張,增強幸福感。在課堂上,當教師面對“調皮搗蛋”的中職學生時,不能使矛盾激化,出現師生“對立”,需要進行藝術化管理,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情緒,以便“化險為夷”,幫助學生享受幸福課堂。
然而,中職課堂突發事件的發生是家常便飯,不可避免地干擾著積極的情緒狀態。主要表現為:有的學生不注意聽講,自制能力差;有的學生喜歡搞惡作劇,故意搗亂。教學實踐中,突發事件本身并非全是壞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轉化為很好的教育資源。如果教師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時,沒完沒了地批評學生、一味地呵斥、生硬粗暴地阻止、侮辱人格地懲罰,都會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讓師生不悅。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智慧的藝術管理,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安靜時間”和“重新評估”兩項策略,在短時間內將“問題學生”的情緒迅速引導至積極狀態,讓師生做好情緒自控,“化干戈為玉帛”,在積極的情緒中享受幸福的感覺。
總之,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視野下,要讓每一位學生快樂參與到課堂中來,讓他們能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東西,懂得更多的道理,獲得幸福感,將教師的每一節課變成學生幸福人生的精彩積淀。
(作者單位:皖北電子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