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昉++李海勃
摘 要: 兩漢是我國美術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陜西漢代美術遺產資源豐富,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推動文化發展起積極作用。本文旨在梳理陜西漢代美術遺產與當今社會文化產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力求尋求新的發展途徑,開展相應的保護、傳承、開發與應用對策。
關鍵詞: 美術遺產 陜西 漢代
作為秦漢以來中國的行政中心區域之一,陜西匯集了豐富多樣的美術遺產。研究認為,要將陜西打造為漢代美術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品牌區域,必須充分依托該地珍貴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美學價值、民俗價值與實用價值,通過政府和民間力量的整合配置,將公益性保護與開發、營利性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充分挖掘美術和社會經濟價值的潛力,完善對陜西漢代美術遺產的運用、修復和創新等保護開發策略,推動美術遺產的“古為今用”。
文化是人類智慧的卓越成就,美術遺產是文化的藝術載體。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風雨腐蝕、保存不當、破壞性發掘與惡意損毀等原因,陜西漢代美術遺產資源正面臨一系列嚴重且難以彌補的災難,數量急劇減少、原貌破壞嚴重,多數修復工作需高額代價,致使很多美術遺產的綜合價值急劇下滑。
一、美術遺產概述
當前,陜西兩漢美術遺產的生存現狀主要分存在類型、傳播路徑、產權歸屬及保護策略幾方面。
(一)美術遺產類別
依據考古資料可知,目前陜西境內出土的漢代美術遺產的制作工藝部分已被納入保護及開發系統。根據美術遺產的載體材質,我們可將其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繪畫。由于年代的關系,現存的漢代繪畫類美術遺產主要包括帛畫、壁畫及漆畫。第二類,雕畫。這類美術遺產指在特殊材質上進行雕刻性繪畫,如畫像石、畫像磚、陵墓石雕、玉器、木雕等。第三類,燒塑。這就是指用手工工藝將某些原材料制成坯,再經高溫燒制成工藝品或具審美價值的生活用品,陶器、銅器和瓦當等器物均屬該類。
(二)美術遺產現狀
第一,文化性保護與開發。該類策略主要指文物、遺跡遺址的展示與保護,官方或私營性博物館的建設與開發,以及非物質遺產保護措施,這三種情況是當前最主要、最實效的形式。第二,仿制性創新運用。此類保護與開發策略主要針對的是價值珍貴同時不適宜公開展示的美術遺產,通常情況下以仿制品的形式加以展出。第三,非發掘性遺址保護與殘缺性遺落并存。這就是指針對那些已經發現的墓陵與遺址采取非發掘性的保護,以此實現相對完整的保護。令人遺憾的是,一些美術遺產由于綜合價值的消減導致保護意義隨之下降。
二、美術遺產保護辦法
(一)收藏性保護
收藏是對美術遺產最佳的保護方法之一,根據實際情況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官方保護。根據官方具體收藏的編制不同,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門性與專業性的博物館或博物院,如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與法門寺博物館等。這些機構的基本職責主要是保護性收藏,相關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軟、硬件設施較完備,把美術遺產保護與遺址保護統一起來,將遺址作為美術遺產不斷被發現、發掘與保護的載體。目前陜西省境內具備此類專業性保護功能的博物館主要有漢陽陵博物館、霍去病墓等。
第二種,民間收藏。這種收藏的骨干力量以志愿性人員為主,其中包括個人收藏和企業收藏。個人收藏主要是單體的民間收藏愛好者;企業性收藏則包括企業公益性收藏和專業性收藏企業或團體,如民間文物經營個體、私營單位等。
第三種,科研性保護。這就是指高校的歷史或考古院系中的專業研究人員、科研院所與政府部門內部的文物機構等,出于研究、記錄、真實還原與創新需要所開展的收藏及保護工作。
(二)非遺性保護
這是最為規范、權威,并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保護方式。當前陜西漢代美術遺產的典型保護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漢代美術學傳統的理論性研究與傳承。其中主要有美術遺產的時代精神,藝術品制作技法的系統梳理、科學認知,美術的動態及靜態交互理論研究,以及對漢代儒家、道家理念的哲學思考等。這些理論直接支持著漢代美術作品的創作,使其具有時代性、事件標志性與科技發展的梯級進步性。另一種是美術技法的傳承,包括雕畫、繪畫、雕塑、模制、燒制、顏料、線條、色調與結構等技法的非遺保護。
(三)修復性保護
目前,修復性保護是所有美術遺產保護與開發策略當中難度最高的方法之一。陜西境內的漢代美術遺產由于歷史、人為與其他不可抗力的自然原因,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損或徹底毀損。根據不同成因與破損情況,主要分三種保護方法:一是結構性修復保護。這是針對整體結構破損較大的修復,使其從整個形體上盡可能地保持原貌。以此為據,在針對石雕、陶器等器物的保護問題時,主要運用專業性黏合技術進行修復。二是美術內容修復保護。這種保護主要針對美術內容的修復,包括因磨損、腐蝕、火燒及碰撞等原因導致的顏色、線條、背景與其他細節模糊或缺失性修復,并盡可能地使其內涵價值相對完整。三是一般破損性修復保護。這就是指那些不影響功能完整的小破損的修復,如畫像石的破邊、帛畫被腐蝕部分的修復。
三、美術遺產開發對策
筆者認為,在科技發展、社會優化、經濟轉型與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迅速提高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力求拓展以“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為本質的“美術遺產空間”,通過多元實踐營造適宜的保護與開發場所,運用多重關系呼喚科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力求實施以下兩類開發對策:
(一)創新性開發
這類開發屬于典型的傳承與發揚性開發。根據當前文化、藝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創新性開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工藝創新開發。目前,陜西漢代美術遺產的工藝創新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術遺產的技法創新。包括繪畫、染色、雕刻、煅燒等技法的創新。首先盡量發揮出美術遺產的地緣文化優勢,提升美學哲思及文化意蘊。第二類是美術遺產原材料的使用創新。包括基礎原材料,如石材、玉石、陶土、顏料、木材、帛布與金屬等,經過選用、初加工與深加工,使其直接滿足美術創作的基本需要。第二個方面是作品構思創新。即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的創作理念,包括結構創新、意境創新、藝術表現手法創新、主題創新等。以文化景觀理論和文化再生產理論作為創新指導,開發具備多元價值和內涵的復合型文化遺產。
(二)博物館建設開發
目前,官方及私人博物館的主要職責除了對藏品進行必要的收藏、保管和展出之外,還應當盡量對其進行保護與開發。當然,這一定要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得以實現。博物館的建設屬于美術遺產的保護性開發。操作性較強的博物館建設開發方式為功能還原模擬性展示開發。這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性地還原美術遺產的“原貌”。例如運用Flash技術再現美術遺產的制作過程,如原始彩陶的燒制,聚落房屋的搭建等;依靠多媒體模擬展示已被損毀的美術遺產的全貌,如墓室壁畫的還原,宮殿遺跡的再現等。
這種保護開發策略可按照科學的量化標準進行分類展出,有助于學者、專家、歷史學家、美術家及社會各界群眾較為直觀、全面地了解兩漢時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
四、美術遺產承傳意義
首先,對陜西漢代美術遺產,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園林設計、城市規劃等進行搜集整理,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價值,是從研究領域到應用科學的轉化,是對陜西漢代美術遺產低成本、高價值的視覺“再現”,將對當代美術創作具有良好的借鑒和啟發作用。
其次,進入當代,所有地域文化都存在“古代性”和“現代性”的“遷移”與“再生”問題。在當代美術領域,在強調“現代性”形式和生存狀態的同時,還展開“古代性過時了嗎”、“古代性將如何作用于當代”等相關討論,介入“形式交流”和“樣態挪用”的美學過渡,有助于營造“文化史跡”和“現實創作”相得益彰的氛圍與環境。
最后,陜西漢代美術遺產是當代美術難能可貴的靈感及原動力,是構思、創作的寶貴源泉。保護并開發陜西漢代美術遺產,不僅是溝通“漢代精神”與當今中國的“橋梁”,更是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在保護開發陜西漢代美術遺產的同時,積極探索新時代視閾下符合地區環境與人文特點的新的美術“語言”,有利于促進“古代性”與“現代性”的樣態交流。
五、結語
對漢代美術遺產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保護與開發,不僅有利于兩漢文化遺存的傳承,還對弘揚我國封建王朝最輝煌時期的美術技法、思想、理念具有積極意義,不僅要借助傳統方法,還要運用現代技術,為開發保護提供有益的文化環境與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李銀兵.文化遺產的傳承空間[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9):20-24.
[2]呂寒,胡慧源.論文化遺產區域品牌的形成機制與培育模式[J].現代經濟探討,2012(7):52-55.
[3]宋立中,譚申.復合型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路徑分析——以福建馬尾船政文化為例[J].旅游學刊,2012(10):95-103.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文化廳2016年社會科學藝術學優秀課題項目《陜西漢代美術遺產保護發展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Y201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