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菊玲
摘 要: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發展方面越來越引起廣大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幼兒園環境是兒童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重要的幼兒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創設,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其中主題墻環境創設和區角環境創設是幼兒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與幼兒相互作用,影響幼兒的發展。從環境育人的角度出發,開展“與墻面對話”創設的實踐與研究,可凸顯環境創設中幼兒的主題性,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關鍵詞: 育人環境創設 主題墻 區角 幼兒成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與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內容相聯,具有教育價值,通過創設和利用環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發揮其教育作用。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發展方面越來越引起廣大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幼兒園環境是兒童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改善幼兒生存環境、提高幼兒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其中主題墻環境創設和區角環境創設是幼兒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與幼兒相互作用,影響幼兒的發展。近年來幼兒園以《綱要》為指導,從環境育人的角度出發,開展“與墻面對話”創設的實踐與研究,旨在凸顯環境創設中幼兒的主題性,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因此,在設計中我們不僅注意形式的精致、美觀和完整,更重視內容的教育價值;不僅把主題墻作為幼兒學習,梳理、記錄活動經驗,反饋成長信息的形式,更重視挖掘主題墻設計中的文化價值,創設并形成“墻壁”與課程、教師、幼兒和家長對話的互動文化。在環境創設中我們把握了以下幾個原則:(1)環境與教育目標一致的原則;(2)適宜性原則;(3)幼兒參與的原則;(4)開放性原則。
根據以上原則,我園在環境創設活動中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有趣的情境,讓主題墻變成會說話的環境。
“墻壁是可以說話的”,經過精心設計的主題墻可以起到暗示和誘發孩子積極行為的作用,它比老師的言傳身教更實在。如:小班入園后,第一個主題活動“親親一家人”,我們在墻壁上設計了許多相框,把幼兒從家里帶來的全家福照片張貼在相框里,孩子們看到這些猶如在自己家里一樣。對于那些入園有焦慮現象的幼兒,老師會指著墻面上的照片說:“看,寶寶多幸福呀,笑得多開心啊!”這就緩解了幼兒入園的焦慮,幼兒在自然、寬松、溫馨的環境中爭著介紹家人,爭著講述自己家的事。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經驗,減輕分離焦慮,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幼兒園教育改革應注重開發蘊涵本土文化的課程,應對幼兒進行本土文化的啟蒙教育”。根據《綱要》精神,結合臨澤縣的特色(飲食、特產、風景名勝),中班以《我的家鄉》創設主題墻,讓幼兒在嘗家鄉美食、贊家鄉特產、看家鄉美景中了解家鄉的飲食、特產、風景名勝,引導幼兒熱愛家鄉、贊美家鄉。在主題墻的創設中我們還鼓勵幼兒用手中的畫筆展望家鄉的未來,幼兒的繪畫作品充滿童真童趣,表現他們的所思所想。看,這就是孩子心中美麗的家鄉,有彩色的丹霞山、風景優美的大沙河、高大的樓房、紅棗樹、寬敞的馬路等,我們用這些作品美化環境,看到真正屬于自己創作的作品如此美麗、逼真,孩子們不知有多么高興。室外環境的布置與美化,我們利用身邊的玉米皮、高粱稈、各種樹葉、種子等,制作出各種動物、風景畫、建筑物等體現農村特色的作品。幼兒在課間有意識地觀察認識這些農作物、感知豐收季節的同時知道要愛惜糧食的道理。
讓幼兒認識自然、保護自然就必然要聯系到我們生活的地球。對于孩子而言,地球就是媽媽,因此我們在大班創設了“快樂家園”的主題,我們用泡沫板在墻面上布置一個立體的“地球媽媽”,并配上經緯格,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小格子。在老師的幫助下孩子們還剪出了大樹、小鳥、小朋友等,最后固定在自己的經緯格上,還說這是保護地球媽媽的“七彩房”。在環保教育尤為重視的今天,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就是一個很好的環保教育的窗口。
二、讓互動墻成為幼兒、家長、幼兒園相互交流的舞臺。
1.主題墻與幼兒的互動。為增進幼兒對四季的認識,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不同的季節幼兒園各班都會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圍繞春、夏、秋、冬四個主題,采用多種表現形式與幼兒共同參與環境布置,創設各具特色的主題墻飾。教室的墻壁在孩子們手中不停地“說話”,而幼兒在布置中深刻體會到了四季的特點。
2.主題墻與家長、教師之間的橋梁。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充分發揮家長教育資源的作用,發揮幼兒園與家庭、物質與信息、知識與經驗等多方面資源共享的作用。幼兒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他們有不同的知識與職業背景,可以為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提供豐富多元的知識來源。比如在“可愛的家鄉”這一主題環境布置創設中,家長們積極配合,紛紛參與,幫助收集各種各樣的家鄉特產,真正做到知識資源的共享。在家長的參與配合下,“可愛的家鄉”這一主題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環境創設對幼兒起到規范其行為,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作用,同時也在不自覺中影響、改變、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促進家長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
3.主題墻與幼兒、家長、教師之間的互動。我園以互動墻飾為切入點,實踐“墻壁”與家長、幼兒的“對話”。如我園大班結合秋天的特點開展了樹葉粘貼畫和種子粘貼畫活動,在家長的配合下經過剪、貼、畫,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便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中班結合安全教育活動利用平時收集的廢舊光盤、紙盒等在家長和幼兒的共同參與下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玩具。在區角或主題墻的裝扮中家長也參與到其中,更了解教育目標,在主題墻面創設過程中感受到孩子的成長過程。
三、區角活動豐富了班級環境創設內容
為了使幼兒園的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都與幼兒產生交流作用,我園每班教室都設置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美工區、益智區、游戲區和植物角。通過有效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將收集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使每位幼兒看到自己帶來的廢舊物品在老師和自己的改動下變成一件件喜愛的玩具,不但使幼兒的制作能力明顯提高,而且幼兒學會了創新思維,與人合作,并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在種植園里,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種植活動,引導幼兒天天觀察,鼓勵幼兒用畫、寫、做標記、測量等方法,記錄動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自然科學規律,關注環境變化,從而培養幼兒愛家鄉、愛農村的情感。
四、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
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而僅僅由教師單方面策劃、忙碌、布置好之后,對幼兒說聲“請進”的做法,只會在無形中扼殺幼兒的主體性和參與精神。教師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如果采納和吸收幼兒的建議,并請幼兒參與環境創設,那么不僅能給幼兒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欲望,而且能發展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1.幼兒的認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幼兒園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一種刺激條件,可以有目的地培養幼兒某些行為習慣。一旦幼兒園環境創設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就可以影響或促進幼兒特定方面的發展。例如在區角活動中,教師通過地板上的小腳印提示該區角的活動人數,這種地面的創設就是對幼兒行為的預期,即暗示進入該區角人數與小腳印數相一致。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環境能替代教師的指導語,成為行為習慣的提示。
2.根據幼兒學習興趣、內容,將學習內容或成果展示在幼兒園的教室墻面、窗戶,或在校園環境中創設問題情境等,通過環境激發幼兒的興趣,呈現學習內容,延伸學習活動,從而發揮其介入功能。例如,在開展“我們的動物朋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把自己和家長一起搜集來的有關動物的圖片、模型等分門別類整理后,展示在教室的四周,讓人仿佛置身于動物世界之中,從而激發幼兒自主探索的欲望。此外,孩子們用各種材料,如小石子、磚塊、木塊等,在戶外場地上鋪設形態各異的小路,孩子們通過用腳踩、用手摸感知光滑、粗糙、寬窄、長短等,在與周圍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有效地引發幼兒自主活動的愿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究興趣與愿望。又如在“動物怎樣過冬”活動中,可以讓幼兒一起參與布置教室。在一面墻上布置冬天的景象,在大樹上挖許多可開關的洞讓幼兒自己挑選,剪裁一些舊畫冊中的各種動物圖片,按過冬的方式,把各種動物圖片分別擺在不同的地方。這樣的環境布置大大拉近了與幼兒的距離。
3.支持、啟發、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環境創設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地激發幼兒發現的欲望,探究的興趣,實現幼兒的主動發展,因此,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幼兒產生與環境互動的效應上。無論是師生共同準備和創設的環境材料,還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提供的環境材料,都應積極支持、鼓勵幼兒進行探究和操作活動。在指導幼兒進行探究和操作活動時,我們要轉變以往檢查者的角色,把精力從檢查玩具是否丟了、東西是否亂了、幼兒之間是否發生矛盾了等問題轉到關注幼兒的探究、操作活動上,關注他們的興趣和需要,正確判斷他們現有的發展水平,鼓勵他們向更高的水平發展。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環境教育的價值功能,體現《綱要》的精神。
總之,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要真正把園所文化擴展到孩子們的一切活動場所,既要使幼兒園每一面墻壁會“說話”、每一個角落會“唱歌”,又要使園所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要規范、活潑,并表現出深度、廣度和力度,讓他們產生一種激情,昭示人生哲理,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發揮其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邱學青.開放性游戲環境創設的研究[J].幼兒教育,1999(9):8-9.
[2]葉立群.幼兒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