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摘要:目的 研究低位結腸癌患者術后腸造瘺口系統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低位結腸癌患者7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系統護理。對比兩組低位結腸癌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系統護理進行腸造瘺口術的低位結腸癌患者,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得到了明顯的降低,能夠有效縮短住院時間,護理效果佳。
關鍵詞:低位結腸癌;腸造瘺口;系統護理
低位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1],其發病率逐漸升高。低位直腸癌一般是由直腸慢性炎癥、飲食和致癌物質及遺傳等因素引起的,臨床上常使用腸造瘺口術[2]進行治療,由于腸造瘺口術會帶來不良反應,影響預后效果,因此,在進行腸造瘺口術后對低位結腸癌患者進行護理非常重要。我院將低位結腸癌患者7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0例低位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70例患者經CT和結腸鏡確診為低位結腸癌,均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對照組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63.42±3.17)歲;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63.56±3.24)歲。兩組在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定時更換床單,做好預防感染工作,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正確用藥。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系統護理。
1.2.2.1基礎護理 在患者術后,護理人員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病房內的溫、濕度適宜和安靜整潔。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神志、意識、心率、脈搏等)和引流管情況,加強心電監護,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促使醫生能盡快進行搶救。待患者病情穩定之后幫助患者翻身并按摩受壓部位,將海綿墊或氣圈放置在臀部下,防止褥瘡的出現。
1.2.2.2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缺乏疾病知識,會導致緊張、擔憂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出現,治療依從性較差,護理人員要主動將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減輕患者的擔憂。
1.2.2.3呼吸道護理 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要及時對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進行清除,保持呼吸道暢通。通過有效咳痰或給予吸氧,避免出現肺部感染。
1.2.2.4切口護理 在患者術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切口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若患者出現不良現象,如滲血、裂開、感染等現象,及時進行處理。
1.2.2.5造瘺口護理 在術后,護理人員要對造瘺口周圍皮膚進行清潔、消毒,保持其干燥。將二件式造口袋放置在造瘺口,定時進行更換,保護造口周圍皮膚。觀察造瘺口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壞死、出血等)。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造瘺口使用溫鹽水和造口粉沖洗,護理造口周圍的皮膚,消炎收斂,將造瘺口進行適度擴大,便于患者排便。在術后3~4 d開放造瘺口,并叮囑患者注意個人衛生,預防瘺口皮膚糜爛、破潰,護理人員定時更換造口袋。護理人員消除導致腸造瘺口術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因素,患者出現腸黏膜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采取有效方法處理。耐心指導患者如何對造瘺口進行護理,以消除其對造瘺口的抵觸和煩躁心理。
1.2.2.6飲食護理 在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和肛門排氣功能恢復后,叮囑患者進食流質食物,逐漸向普通食物過渡。食物以維生素高、蛋白質高和熱量高的食物為主。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低位結腸癌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用%表示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n(%)]形式表現,使用χ2進行數據檢驗,采用(x±s)表示住院時間,用t進行檢驗。當P<0.05時,表示兩組低位結腸癌患者的各項資料數據對比有明顯的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
2 結果
2.1住院時間 在經過護理后,觀察組低位結腸癌患者的住院時間為(4.36±3.87)d,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8.05±4.28)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在經過護理后,觀察組低位結腸癌患者中出現不良反應2例(5.71%),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8例(22.86%),兩組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低位結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其臨床表現為大便帶血、便秘、腹痛等情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由于患者存在腸梗阻[3]和腸壁炎性水腫,使用腸造瘺口術可以有效進行治療,腸造瘺口術后需要進行護理來減少其帶來的不良反應。
常規護理低位結腸癌患者,并不能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其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沒有得到有效的降低,因此應選擇一種更為合理有效的護理模式。系統護理是一種系統性、完整性的護理模式[4],其將現代護理觀和護理程序分別作為指導和核心,系統化各個臨床護理及管理環節,進行系統護理能有效細致地護理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護理,從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呼吸道護理、切口護理、造瘺口護理及飲食護理共6個方面開展護理服務,有效地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基礎護理能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及時有效的處理異常情況,減輕受壓狀況;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擔憂情緒、促使患者配合護理;呼吸道護理可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暢,防止肺部感染的出現;切口護理能有效避免不良情況的出現,防止感染,使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造瘺口護理使用造口袋和造口粉護理造口周圍皮膚,能有效吸收排泄物,減輕對皮膚的刺激,適用于發紅、癢及丘疹等,經常使用可減少皮膚問題的發生。造口粉能改善造口周圍皮膚,減少炎癥過敏發生;飲食護理可補充患者機體營養,提高患者的抵抗力。系統護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改善低位結腸癌患者的預后意義重大[5]。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采用系統護理。對照組低位結腸癌患者的住院時間(8.05±4.28)d長于觀察組患者,其不良反應發生率(22.86%)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研究數據表明,觀察組為低位結腸癌患者進行系統護理,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低位結腸癌患者進行腸造瘺口術后,對其進行系統護理,有利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降低和住院時間的縮短,適合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張靜.探討低位結腸癌患者術后腸造瘺口系統護理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5):242-243.
[2]張燕琴,唐志紅.低位結腸癌術后腸造瘺口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4):126.
[3]張仕芳.低位結腸癌患者術后腸造瘺口系統護理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1):3041-3043.
[4]羅雪芬.低位結腸癌患者行腸道造瘺口術后系統護理對提升生存質量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8):130-131.
[5]王存苓.對行腸道造瘺口術的低位結腸癌患者實施術后系統護理的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6,29(35):58-59.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