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惠敏

【摘要】本文以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大學生使用微信的時間特征、地點特征、性別、年齡特征、使用較多的功能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等方面研究,針對存在問題,結合大學生的微信受眾特點,對微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有效使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管理工作;微信;應用
騰訊公司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2016年8月17日所公布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微信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0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9%,比2015年同期增長了34%,在已有如此龐大用戶群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強勢增長趨勢。“刷微信”“微信控”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大學生漸漸發展為一部“網絡監視器”,這種不當行為影響著使用者本人,同樣也影響了整個大學生群體,這種現狀迫切需要通過更多的實證數據進行研究。
一、研究目標與意義
據CNNIC(即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2016年8月發布的《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在校大學生人均周上網時長達31.7小時,即人均日上網時間為4.5小時。在眾多的新媒體中,微信作為后起之秀,其發展勢頭迅猛,受眾廣泛,占有很大市場份額。微信出現雖然才剛剛五年,卻受到不同層面受眾的追捧,更引發了眾多專家、學者對微信的關注。但大多著眼于傳播特點的延伸和營銷方式方面的擴展研究,而對于如何將微信應用于教學、應用于學生管理,減少微信“副作用”,帶來“正能量”的研究相對不足。
本文調查分析了在校大學生微信用戶的現狀、需求及產生的影響,采用問卷調查、焦點訪談等方式,分析大學生這一極具代表性主流人群的微信接受特征,也就是微信能夠吸引這么多的大學生用戶是滿足了什么樣的用戶感受和外在環境,多維判定大學生的使用意圖,以期對微信使用進行更全面、更透徹的分析,提出大學生微信使用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及相關策略,為大學生在微信使用趨利避害方面提供依據,提升學習效率和生活品質。
二、樣本說明
本文以在校大學生為樣本,樣本遍及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商丘工學院、商丘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多所高校,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反應快。在院校的層次選取上,為本科3所、專科2所。在調查對象選取上,盡量考慮男、女生比例,并且選取了各個年級的學生。問卷設計主要從大學生基本情況、微信使用現狀、對大學生的影響、安全與隱私等幾個方面進行。在調查問卷發放過程中,采取了隨機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方式,樣本數據范圍較廣,具有很高的真實性和參考價值。2016年8月~2016年11月期間,共計發放調查問卷550份,收回調查問卷 545 份,收回率99%;有效調查問卷533份,有效率96%。
三、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一)大學生微信使用的時間及地點特征。經統計,被調查的533名大學生,每天都會使用微信。在每天使用微信花費時間方面,有40%的大學生超過1小時,有44%的大學生是30-60分鐘。大學生會在等候、臥床休息、課堂上等“隨時隨地”使用微信,將微信當成消遣的工具。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大學生起床后、上課時、等候時微信使用比較頻繁,經常使用和偶爾使用人數占比78.5%、73.5%、89%。
(二)大學生微信用戶的性別及年齡特征。此次研究以商丘周邊高校的在校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男、女被調查人數分別是217與316,與男生對比來看,女生對微信更具依賴性,約有50%的女生好友會上傳購物、聚餐時的照片,發表感悟體會,希望對外傾訴,發泄郁悶,求關注、被點贊。男生更喜歡文本聊天、語音聊天、搖一搖等功能。大學生通常是集中在18—24歲之間的群體,他們無需像高中生整天閉門讀書,也不用和上班族一樣每天忙于工作,有大把的時間去了解新興事物,濃厚的興趣使他們成為微信使用的大力支持者。
(三)大學生使用微信對學習產生的影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課堂上有19.4%的同學經常使用手機、54.1%的同學偶爾使用、17%不使用,這就意味著將近八成同學有上課使用手機的習慣。我們對21個正在上課的課堂做了取樣分析,超過39%的大學生有操作手機行為。課后問及玩手機的同學們,結果絕大部分說是在使用微信。問他們為什么在課堂上玩手機,多數表示“與教師的上課質量無關,就是想看”。
(四)大學生對微信各功能的使用情況。聊天是大學生微信的最常用功能,這是所有調查對象都會用到的功能。微信二維碼功能也是使用較多的功能,33%的大學生用二維碼實現準確迅速添加好友的目的,20%大學生使用該功能進行日常消費等。約有9.6%的大學生用戶,在微信中開通綁定QQ賬號功能,實時接收、查看QQ郵件信息,避免遺漏,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
四、微信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微信使用成癮的顧慮。隨著微信功能的不斷完善,大學生微信使用越來越頻繁,每天從原來的幾分鐘增加到現在幾小時,有的甚至一直保持在線狀態,導致大學生微信使用成癮,對微信嚴重依賴。隨時隨地掏出手機登錄自己感興趣的空間瀏覽互動查詢,不管是否有更新總會習慣性的去查看。
(二)人際交往能力弱化。使用微信進行溝通一般都是通過語音或短信,用戶在稍微考慮后編輯信息發送即可。但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則需要大腦快速地反應,語言迅速地組織,觀察對方的表情,以采用恰當表述方式讓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等,很明顯面對面的交流要求更高。若是大學生過度地依賴微信進行交流溝通,那么對面交流時的反應速度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因長期得不到鍛煉必然會出現弱化。
(三)碎片化信息干擾思考。微信信息的推送大多來源于分享,碎片化信息易使大學生逐漸在他人的觀念中習慣坐享其成,懶于思考,日積月累將會失去創新能力。微信中所發布的信息帶有本人的主觀意識,大學生接收信息時習慣照盤全收,自然接受發布者的觀點,造成群體過濾,集體極化,從而喪失批判能力。
五、高校微信應用對策
(一)設置校園公眾號、微信群,發揮微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大學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養成能力的地方,院校必須改進理念,積極發揮微信功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管理。比如,可開通學校活動講座信息、自習室、圖書查詢、校內外交通信息等常規功能,推送學校資訊、宣傳校園文化、服務師生溝通互動。還可設置“早起簽到”“1分鐘講堂”“正能量站”等專門傳播正能量的公共賬號,使添加這些賬號的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學生管理者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創建一個“班級微信群”,微信群較QQ群更具有私密性,更容易拉近彼此間的關系。及時發布學校動態以及學生學習、生活、就業、升學等信息,及時關注大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并進行互動,引領大學生站在信息最前沿。
(二)通過微信構建翻轉課堂,營造個性化學習環境,彰顯移動學習優勢。面對大學生“無人不微”的現實,高校應主動地將微信運用到教學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翻轉課堂,又被叫做顛倒課堂,顛覆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課外完成知識學習,課堂上師生集體互動、答疑、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微信支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元化的學習。學生不再被局限在教室里課堂上學習,只要攜帶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學習,教師還可在線輔導,課堂上則交流討論、輔導答疑,這種教與學方式更有效地促進知識的內化、吸收。使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學習更有自主性和移動性的優勢。
(三)進行網絡素養教育,加強大學生自我調節,適度使用微信。各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團體輔導、主題班會活動等形式,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微信,對微信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讓學生學會辨別不良信息,自覺遠離不良信息,以防止其對自身的侵害,不能沉迷于微信,影響自己正常的學習與生活。教師應鼓勵大學生有效控制使用微信的時間,時時進行自我提醒和約束;大學生也應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讀書的好習慣,更多地與身邊的老師同學進行面對面交流,表達想法,抒發情感。
【參考文獻】
[1]王其華.微信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 2015(28).
[2]唐海音.大學生微信使用狀況調查——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D].湖南師范大學,2016.
[3]宋琳琳.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及影響研究[J].青年記者,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