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遼敏
摘 要: 當前政治課教學中一些老師有用教材外資源的偏好,花力氣不少但效果不一定好。其實課本就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要重視課本的方方面面內容。以“本(課本)”為本,開發利用好教材資源,有利于打造高效政治課堂。
關鍵詞: 課本 高效政治課堂 教材資源
時下,網絡的發展給教學資料的搜集帶來了便利,但一些老師過于熱衷搜集教材外資源而把課本上的資料放一邊,這就可能帶來兩種不良后果:一是教師偏好課外資源收集而在課本的鉆研上欠下功夫,導致課堂花俏有余,深度不足;二是學生對老師舉的課外例子過于關注,而忽視課本知識內容,對許多書本原文表述感覺陌生,這樣容易導致本末倒置,使課堂教學實效不高。
針對現狀,我覺得利用好課本,以“本”為本為上策,現從教學實際出發,談談如何開發教材資源,打造高效政治課堂。
現行教材由“致同學們”、目錄、單元序言、單元具體內容、單元后綜合探究組成,單元內容由正文、輔助文組成,這些都是可貴的教學資源。
1.致同學們
這塊內容一些老師沒有利用過,認為與考試無關,學生書本上沒留下筆跡。莊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蔽矣X得學習一本書之前肯定要親近這本書,親其書,信其道。每本書的第一堂課我必定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致同學們”。比如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是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部分內容是“怎么看待這門課程”,一開始提及生活中的政治現象,讓學生覺得政治生活離自己不遠,而且每每提及國家外交現狀,學生都非常興奮;再介紹如何理解政治,涉及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政治的實質、根本屬性、當前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及后面課本內容中多次出現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的三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初步理解這些知識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那就成功了一半?!爸峦瑢W們”的第二部分內容是“如何閱讀這本教材”,指導我們認清課本的基本編排結構,還有各部分內容的地位和要求?!爸峦瑢W們”在學生學習第一本政治課本必修1《經濟生活》時必須講,否則學生會在聽課時邏輯混亂,不知老師所云,因為課堂教學時我們總會提及“課”、“框”、“目”等關鍵字。實際上我每次上新的一本都會提及,學生需要反復。
2.目錄
上起始課時課本目錄我也是必講的,引導學生了解即將學習的課本內容,宏觀上把握整本書,而且清楚單元的內在聯系,跟課本首次親密接觸。如上必修4《生活與哲學》時,利用目錄指明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介紹的是哲學的一般性知識,解決三大問題:一是“什么是哲學”,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三是“哲學的基本派別”;從第二單元開始到第四單元介紹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二、三單元是馬哲的辯證唯物主義,其中第二單元是馬哲的辯證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認識論,第三單元介紹的是唯物辯證法;第四單元是馬哲的歷史唯物主義?;蛟S有老師認為這樣的表述跟不上時代,其實應該理解為經典,學生一旦理解,掌握整本書就得心應手?;蛟S有老師說第一次講學生不見得理解且記不住,那也不要緊,聊勝于無,實踐證明,最后總能融會貫通。
3.單元序言
每個單元都有整個單元知識概括、單元結構圖,結構圖對學生理解整個單元有獨特的作用。如必修1《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的結構圖中“生產的制度背景”、“生產的微觀主體”對第四、五兩課內容的理解有極大幫助,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第四課“生產與經濟制度”介紹的是生產的宏觀制度背景,第五課“企業與勞動者”介紹的是生產的微觀主體。
4.單元具體內容
教材分單元、課、框、目四個層次,單元序言簡要地告訴你學習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后進入每課學習,課下設導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課下設框;框下設目。我在授課時非常重視課本框架體系,一是因為主觀題知識范圍的界定需要掌握體系,二是掌握了體系,知識點就像散落的葡萄有了依附的葡萄藤,串成串,利于記憶。課本具體內容分為正文和輔助文。正文是學習的主體內容,文字包括宋體字,也包括穿插在其間引導思維活動的仿宋體字。這兩部分在呈現方式上有所區別,但在內容上是密切相關、相互呼應、渾然一體的。課本編寫的基本思路是從生活、實踐出發,以探究性活動為手段,通過情景導入、案例考察、問題辨析、觀點比較等方式呈現內容。教師完全領會課本的編寫體系和真正意圖后,才能開展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如必修2《政治生活》在介紹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時有一個探究活動(課本第9頁),第一個要求是“請你從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等方面,對上述做法進行歸類”,學生判斷后就清楚理解了兩個義務的區別,探究活動是我們學習課本知識的必要環節。宋體字正文更不用說了,老師要非常熟悉,逐字逐句研讀。政治學科具有時政性,課本的內容是與時俱進的。政治老師尤其是老教師不能憑經驗主義授課,要注意新版本教材新的細微的調整,及時改進教學。
本學期我在備“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課本第8頁)時發現“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內容有了細微的變化:原來是“我國選舉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和被選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現在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和被選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變化說明了什么?“我國選舉法規定”表明選舉權就是指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被選舉權就是指被選舉為人大代表的權利,因此考試時選擇題選項表述都強調選舉權就是選舉人大代表,認為基層民主選舉等都不是選舉權的內涵,現在課本做了調整,加了限定語,說明選舉權的內涵應該更廣。我馬上查閱法律條文和參考書,最后明確選舉權包括兩個層面:首先,選舉權在國家層面,是指公民享有選舉和被選舉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代表或者某些國家機關領導人的權利;其次,選舉權在社會基層民主方面,包括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選舉。也就是說,選舉權不能只理解為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村民選舉村委會成員或居民選舉居委會成員都是公民管理社會事務的具體行動,是選舉權的一種,也是行使公民政治權利。我馬上做了認知上的調整,同時在政治教師群里呼吁命題要跟進修改調整。只有細致研讀課本才能有效教學,否則不僅是做無用功的問題,還會錯誤引導學生。正文要用好,輔助文也不能忽略。必修1《經濟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的輔助文包括“專家點評”(對疑難問題的解析和拓展性說明)、“名詞點擊”(對相關概念、術語的介紹和解釋)、“相關鏈接”(對事例、資料、數據的引述);必修3《文化生活》包括“專家點評”、“相關鏈接”、“文化名人”(有關人物文化貢獻和影響的簡要介紹);必修4《生活與哲學》包括“專家點評”、“相關鏈接”、“名言”(所摘錄的往往是與原理緊密相關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論),四本書大同小異。這些輔助文的設置,加深了學生對正文基礎理論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正文內容,根據課堂需要選擇性地使用,使政治課教學更給力、更有效。如在上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四課“運動是有規律的”時,巧用“名言”就可以把這部分知識點貫穿起來。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普遍的,是客觀的?!疤煊谐5酪?,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但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按筇於贾肱c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輔助材料利用得好,使課堂教學結構嚴密,層次清晰,脈絡貫通,渾然一體,學生易理解接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各種輔助材料善加利用,既能挖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又能收獲更多的“意外之喜”。
5.單元后綜合探究
這是幫助學生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加深理解單元知識的重要環節。它是本單元學習內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往往是本單元知識的落腳點,易于發展學生概括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政府權威的樹立”。
當然,政治學科比較特殊,是一門時效性特別強的學科,雖然課本也在不斷更新改版,但難免會碰到材料滯后的情況。比如必修1《經濟生活》中用到的經濟統計數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目用的還是2012年的統計數據,甚至有2005年、2006年的。這種情況怎么辦?當然要尋求最新統計數據加以說明。以“本”為本,并不是唯“本”;我們倡導重視課本,挖掘課本資源,并不是限于課本。
總之,我們要把課本作為根本,理解課本,用好課本,是“用課本教”而不是“教課本”。做好這些,自然能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余靜,陳友芳.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吳少榮.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孫熙國.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吳少榮、董晨.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田敏.實現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J].中學政治學教學參考,2014(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