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永成++楊鳳池
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1例強迫癥患者為對象,進行為期1年的心理治療,觀察臨床治療療效。結果 治療后患者強迫思維大幅度消逝,強迫行為的頻次明顯降低,強迫癥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結論 心理治療對強迫癥患者具有一定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強迫癥;心理治療;個案
強迫癥作為一種慢性的可致殘的焦慮障礙在臨床中并不少見,但是治療困難。強迫癥因其較高的患病率和致殘率給患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對強迫癥患者非常重要[1]。臨床通常采用藥物治療,但是臨床不良反應較多,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部分患者可能無法耐受,難以達到臨床治療療效。而心理治療強迫癥臨床療效較為有效,可從根本上實現治療目的。
1一般資料
1.1基本資料 馬某,男,出生地:江蘇,民族:漢,自初二起罹患強迫癥,在大學臨近畢業期間,在就業、考研等多重壓力下共病焦慮癥、抑郁癥等神經癥。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結合馬某自述與周邊人的反映,被診斷為強迫癥,病程長達10多年。
1.2臨床資料 來訪者父母為農民,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無家族心理疾病史。主要臨床表現:總覺得衣服的拉鏈沒拉好,兜子里的東西丟了;日常購物后會反復思索找的零錢是否正確;無休止地思索一些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并一次次地重復思考,鉆入牛角尖無法自拔;學習的時候要將手機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看到了就會焦慮擔心,怕丟;水杯不能放在辦公桌上,怕灑;總覺得眼鏡沒戴好;沒有安全感,總擔心東西會丟;反復檢查門鎖、書包、拉鏈等,要消耗掉大量時間;會餐時要一遍遍地查桌上的人數,弄得自己高度緊張、窘迫。經常陷入思想漩渦,想得腦袋疼。
2治療過程
本個案采用生態化療法,該療法綠色,無公害,是對現有各心理療法進行揚棄的基礎上辯證吸收營養成分,摒棄其中某些馴獸式的治療方法,并結合治療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形成的有特色、貼近生活實際的治療方法[2]。生態化療法倡導并鼓勵來訪者做一名自身問題的學習者、研究者與實驗者,充分調動來訪者自身的斗志與激情,讓他們逐漸養成順應事物的態度,從自我中心的僵化狀態中脫離出來,把固著于患者自身的精神能量解放出來,改變方向使之朝向外界,生命便可呈現出新的光澤。治療步驟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2.1建立治療關系 明確來訪者成長的家庭、教育環境,由于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來訪者焦慮、強迫。圍繞患者的成長史、家庭環境,了解問題的起因、發展過程,進一步確定治療目標。治療目標為矯正強迫行為,幫助患者重新走入社會,走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學工作者,
2.2治療階段
2.2.1為患者創造一種關懷、溫暖、真誠和共情的治療氣氛,給予患者同情、理解以及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鼓勵患者詳細講述自己的病史,充分宣泄苦惱、釋放恐懼感。
2.2.2向患者介紹強迫癥的相關知識,讓患者深刻了解病癥的發展規律,給予耐心的解釋和立足現實的保證。同時指導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
2.2.3由于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與焦慮聯系緊密,甚至可以說是被焦慮所驅使。因此,強迫觀念幾乎總是讓個體產生焦慮,因此應采取措施以減少患者的焦慮情緒,以上這些措施就是患者平常所見的強迫行為。指導患者認清事實,并引導患者冷靜對待癥狀的出現,進一步減輕焦慮,改善強迫的頻率和強度。
2.2.4不良性格基礎是癥狀的溫床,修煉出優秀的性格將會對癥狀有極大的緩沖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強迫癥是生活風格的產物,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鼓勵患者不斷優化性格,知錯就改,從善如流,使患者勇于將學到的知識第一時間付諸行動,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真正意義上改變患者的強迫行為。
2.2.5要辯證的看待癥狀,癥狀并非一無是處,從健康狀態到病態是一個連續體,癥狀是個體生存狀態的表征,是自我防御系統的過度使用。癥狀有些時候可以帶來顯而易見的收益。治療的同時指導患者接納癥狀,與癥狀為伴,積極投入到學習、工作中來,并在現實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2.2.6及時修正患者錯誤認知,瓦解絕對化傾向。
2.2.7患者部分癥狀領悟后即可解脫,對于具有強黏性的癥狀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實踐、體驗、領悟,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已緩和或減輕癥狀。
2.2.8整個治療過程不能脫離實際,因為癥狀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當來自家庭、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社會適應等因素引起情緒變化時,強迫癥狀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臨床要以科學的態度、方法應對癥狀的起起伏伏,進一步強化患者處理問題的能力。
3結果
治療后患者強迫思維大幅度消逝,強迫行為的頻次明顯降低,強迫癥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時患者生活逐漸有了亮色,工作努力,家庭和諧。
4討論
4.1治療始終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治療過程中作為治療者不能僅關注來訪者的病情,而應重視來訪者這個個體。患者是因病而治療,而作為治療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不能忽視個人。面對患者時更應該以個人為本,而非以病為本[3]。只有尊重患者,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治療。
4.2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 人是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并不是靜止的。因此強迫癥癥狀也是伴隨著人的生活與發展,尤其是人生的重大問題發生時期。治療者在心理治療中應辨證的看待癥狀,從發展的方向看待病癥,才能客觀、真實的明白患者的真正病因和治療方法[4]。
4.3重視治療環境的改變 強迫癥是一種心理病癥,因此必然會有其生存環境,環境的改變,等于釜底抽薪。因此,為了改變強迫癥患者的癥狀,不僅需要患者自身的改變,還需要周圍環境的改變[5]。
4.4心理治療不能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環境 心理治療應在現實社會生活環境中進行,不能脫離患者的現實。與此同時通過家屬方面的支持,其心理治療效果會更加有效。
4.5心理治療需要密集式集中治療 對于強迫癥患者的心理治療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在治療時間不斷延長的基礎上,有效鞏固和支持性治療,才能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
總之,本文采用的生態化療法,對患者的各個心理階段進行了有效的干預,改進了傳統的治療方法,并以自身體驗為基礎,結合強迫癥臨床特點,進一步改善了強迫癥狀,有效實現了心理治療強迫癥的目標,為臨床治療強迫癥提供了有效的治療參考,具有臨床應用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喻東山.強迫癥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5,38(1):50-52.
[2]熊韋銳,于璐.心理療法-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方法.醫學與社會,2013,24(1):89-91.
[3]譚鈞文,吳和鳴.心理治療強迫癥案例報告.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99-100.
[4]劉興華,韓開雷,徐慰.以心理治療為基礎的治療方法對強迫癥患者的效果.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3,25(12):915-920.
[5]姚瑞,唐秋萍,鄧云龍.略論中國的心理治療思想與方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2):279-281.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