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哨
摘 要: 高效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高度參與,提高學習能力的方法。解剖學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與圖譜、模型、標本聯系密切,與臨床疾病聯系密切,如能找到這些聯系并合理利用,就能提升教學效率。本文結合解剖學的特點,從教學實踐出發,既介紹了傳統的繪圖法和臨床案例教學法的創新應用,又根據實踐總結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及信息技術、數字化教學的應用,力求探尋一條高效的解剖學教學路徑。
關鍵詞:中職護理 解剖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110-01
人體解剖學旨在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是一門形態學科,也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在以講述法為主或全程借助多媒體課件講授的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參與性差,普遍存在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教學效果不佳的現象[1]。事實上,解剖學有其自身的特性,作為一門形態學科,與圖譜、模型、標本聯系密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臨床疾病聯系密切,如能合理利用這些聯系,就能掌握提升解剖教學效率的鑰匙。下面介紹幾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一、理實一體化教學
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操作性強,實踐課比重大。以中職護理專業人衛版《解剖學基礎》教材為例,理論教學為68課時,實踐教學為40課時。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模式會令理論和實踐脫節,效率低下,因此解剖教學有必要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通過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實現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的完美結合,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又有利于學生的“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教學方法[2]。解剖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常用流程為:布置任務——教師講解——學生分組實踐——學生展示——教師總結五個環節,其中學生實踐是主要環節。以運動系統脊柱部分內容為例,可布置任務:說出各部椎骨的形態特點;先由教師講解椎骨的概況,提出重、難點和關鍵點,引導學生實踐,再讓學生對照教材,觀摩、觸摸標本,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存在聯系起來,最后由教師在學生的表述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探索求證,并及時反饋;學生則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做中學、學中做,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聯系臨床、案例教學
人體解剖學定位為醫學基礎課,與臨床課程密切相關,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學中必須要密切聯系臨床實際,才能引導醫護生理論聯系實踐,構建臨床思維,確保教學質量。縱觀整本教材,有很多內容可以聯系臨床,如脊柱的韌帶、腰椎可以聯系腰椎穿刺;三角肌和臀大肌可以聯系肌肉注射;胃的賁門、幽門可以聯系賁門松弛緩癥、幽門梗阻;闌尾可以聯系闌尾炎;直腸肛管可以聯系痔瘡、直腸指檢;輸卵管可以聯系輸卵管妊娠,等等。教師在授課中可先講解剖知識,達成一定知識儲備后,再聯系臨床案例進行提升,由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疾病、診治手段與解剖結構之間的聯系;或者運用案例教學法:設置臨床案例情境——提出問題——學生討論,解決問題——教師總結。聯系臨床比單純的理論講授更形象生動,把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臨床職場,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三、數字化教學
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利用人體解剖學相關知識解決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解剖學均以實用為準、夠用為度,其對標本的操作要求遠低于臨床醫學專業[4],也正因為此,很多學校的解剖實驗室建設不是非常完善,標本模型的數量和種類不是非常豐富,這極大制約著解剖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解剖數字化虛擬實驗平臺逐漸普及,通過數字化虛擬的影像雖然與標本模型的真實性還有一定差距,但在操作性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首先通過數字化虛擬實驗平臺,學生可以不受解剖實驗室場地和標本的限制,觀摩任何器官的外形和內部結構,甚至可以屏幕投放、網絡直播;其次,解剖數字化虛擬實驗平臺可高精度顯示人體的各個器官、骨骼、血管、神經等,使過去傳統教學手段很難講清楚的抽象內容,如脈管、神經系統等,變得形象具體、一目了然;再次學生親自操作數字化平臺,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提高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手機解剖學習軟件如3Dbody,手機解剖學圖集等,也有類似功能,可以使解剖學習變得觸手可及。
四、繪圖法
解剖繪圖,自古有之。圖是解剖學最基本的學習要素,很多文字描述都可以用圖來說明,圖不但一目了然,便于記憶,更重要的是可以繪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進行繪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膽汁的排出途徑循環,血管、神經的走行等需要詳細講解(重點)或推導理解(難點)的內容,均可采用繪圖法邊繪圖邊講解,使學生時刻緊隨教師的思路,便于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繪圖這個工具,進行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如繪示意圖、草圖理解鞏固知識;在黑白圖卡上涂色(奈特解剖涂色書)加深印象;在活體上繪圖(血管、神經的走行等)培養學科興趣;運用思維導圖歸納總結等。實踐表明:課堂教學中運用繪圖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在完成繪圖性作業時,其完成程度、認真程度、知識掌握程度方面,均高于文字性作業。
以上幾種方法僅為個人在有效教學實踐中的初步探索,在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科興趣,鍛煉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效果較好,可供廣大解剖教師參考借鑒。同時,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探索適合解剖學的高效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黃健.論高職護理解剖學的有效教學策略.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2):150-151
[2]李紹蘭.一體化教學在解剖教學中應用的效果分析.中外醫療,2008,27(27):86-87
[3]黃志芳,楊紅櫻.案例教學法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探討.醫學教育研究,2011,31(3):239-240.
[4]賀利厚.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特點分析及教學策略探討.時代教育, 2015(4):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