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冬
摘 要: 網絡因為其快速、開放、廣泛等特征使得公民獲取和處理信息變得更加便捷,但是近年來卻頻繁出現了公民信息泄露的事件,這表明網絡新媒體時代公民信息權利的保障機制需要加強,才能使網絡真正為人們生活服務。本文從網絡新媒體背景下,公民信息權利的現狀出發,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關于如何加強公民信息權利保障機制提幾點看法。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 公民信息權利 保障機制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59-01
一、網絡新媒體時代公民信息和公民信息權利
網絡新媒體時代,公民一方面可以以便捷的手段獲取全面廣泛的信息,另一方面卻也出現了銀行客戶信息被盜取,醫療機構病人信息被販賣等情況。為了更好地研究公民信息權利保障上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公民信息的特點和公民信息權利的內涵。
1.公民信息的特點
網絡新媒體時代公民信息的特點主要有三。第一,公民信息獲取渠道多元。也就是說以前獲得公民信息的渠道基本都是來源于實地調查或者是傳統媒體上獲取,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可以從各大網絡平臺上獲得信息。第二,公民信息范圍變廣?,F在獲取的公民信息不但包含了結構化信息,還包括了非機構化信息,如公民的個人行為信息和情緒性信息等。第三,行業和公民在信息上不對等。這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公民和行業在技術和意識上存在差異,行業在獲取信息的時候雖然按照相關隱私政策,但行業之間卻可以對公民的信息進行分享和使用各自的加密手段進行處理,而公民個人卻不了解他們的信息獲取和處理到底是怎樣的流程。
2.公民信息權利
公民信息權利的含義簡單概括就是公民在合乎法律的情況下,對其信息進行保護和維護的權利。主要有知情權、保密權、更正權等權利內容[1],公民信息權利也是網絡新媒體時代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二、公民信息權利保障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信息社會發展的當下,國家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著公民信息權利和對其的保障措施,但是由于網絡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長,公民信息權利各方面的復雜性,我國目前在對其保障上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法律法規不完善
其實我國很早之前就開始關注公民信息權利的保障問題,也頒布了一些相關的法規,比如2012時發布的《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就對公民信息的保護有了初步的規定,但是這些類似的法律法規都只是針對跟公民身份或者公民隱私相關的電子數據,還沒有完全涉及到與公民有關的包括結構化信息和非結構化信息在內的所有個人信息。另外,即使在一些諸如行政法、民法中有對公民信息權利保障相關的內容,但卻只是作為一種附加規定,沒有在具體措施上真正將這些法律法規進行落實,對個人隱私和公民信息權利也沒有進行界定和劃分保護的范圍。
2.行業缺乏自律
網絡新媒體時代誕生了許多新媒體企業,這些企業在自身的管理上比較混亂,缺乏責任意識。比如金融機構行業,某些金融企業為了拓展其業務或者為了某方面的私利,而對公民信息進行過度的采集甚至不惜對公民信息進行修改,或者直接是販賣。行業缺乏自律,隨意地破壞和泄露公民的信息,使公民信息權利得不到保障,不但會給其所服務的用戶帶來財產和生命上的危險,其實對其企業自身長遠的發展也是有害的。
3.政府監管不嚴
政府方面主要的問題是監管力度不夠。政府行政上的監管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行業機構的監管,二是對公民的監管。在對行業機構進行監管的時候,相關監管部門之間沒有加強聯系,各行其是,互相推諉責任的事情屢屢發生,管理的不當和無序使得公民的信息被泄露,公民信息權利就得不到保障。
4.技術存在漏洞
在技術層面上主要存在硬件和軟件的漏洞。首先,計算機硬件上存在隱患,一旦計算機網絡硬件設備遭到損壞,病毒和木馬就可以通過硬件設備進入到計算機系統中,對計算機網絡中的文件數據等進行破壞,并且病毒的傳播和擴散速度極快,很容易就導致計算機系統陷入癱瘓,造成文件、信息資源的丟失。由于木馬和病毒的隱蔽性極高,而且技術也在越來越先進,所以目前的防護技術很難做到萬無一失。其次,計算機軟件上存在漏洞,這是由于程序工作人員在某個環節上的疏忽造成的[2]。一旦軟件程序上出現了問題,黑客和不法分子就會侵入到計算機系統中去,對計算機軟件程序、程序和系統等進行攻擊,導致計算機網絡安全受到威脅,從而使得公民的信息受到竊取和破壞。
5.公民安全和權利意識欠缺
除了上述客觀的因素,公民主觀意識不到位也是存在的問題之一。比如在公用網上登錄個人賬號的時候忘記隱藏密碼或者選擇記住密碼等行為容易使病毒攻擊個人賬號;又比如在填寫重要數據的時候沒有利用加密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也沒有對數據進行備份,導致數據有了丟失的可能性。這些安全隱患的存在均是因為用戶沒有安全防范的意識,不注重保護個人的隱私,對網絡技術的使用不得要領,并且在信息權利遭到破壞時也沒有強烈的維權意識。
三、加強公民信息權利保障機制的措施
1.加強立法,嚴格執法
國家法律層面需要加強立法,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在立法上首先要明確相關立法原則,在保證公民信息得以順利流通的同時,要對公民個人隱私進行保護。其次要確定好公民信息保護的范圍和具體的保護措施。另外應該制定明確的完整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使得公民的信息權利得到保障。在執法上,執法部門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各行各業嚴重侵犯公民信息權利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制定明確的懲罰措施。
2.提高行業的自律性
首先,要求單位和個人要增強自身的素質,單位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對用戶的信息進行隨意泄露,個人不能因為缺乏責任感而降低對用戶信息的保護力度。其次單位機構一旦發現員工有泄露信息的行為,一定要進行嚴肅處理;個人要加強自我修養能力,提高文化素質,不被外界誘惑,不干違法犯紀的行為。
3.加強政府監管力度
政府在監管上除了要成立明確的各行各業監管部門以外,還要加強對這些監管部門的指導管理。比如銀監會,在對金融機構進行監控的同時,也應該要和其他監管部門取得聯系并加強合作關系,所以政府應該要統一管理,劃分職能范圍使之形成合力。監管部門在進行監督管理的時候首先需要制定明確的監督機制和懲戒機制,確定公民信息的哪些信息不能傳播。其次是要加強對網絡新媒體機構的監管,使這些企業機構完善公民信息的保護措施。另外對公民個人信息行為也要進行監管,在必要的時候對公民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懲罰。
4.提高技術水平
除了要不斷提高硬軟件水平以外,還需要利用計算機技術降低網絡公民信息被攻擊的風險。第一,利用防火墻技術在網絡外部和內部之間設立障礙。防火墻一方面可以控制外部網絡數據進入到內部網絡系統中,對外部數據來源進行審核控制,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內部數據結構,使得內部的數據不輕易被外部所看到??刂仆獠繑祿倪M入和內部數據的出去為保護數據安全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第二,利用訪問授權技術對公民信息進行保護。訪問授權通俗的講就是讓合法的用戶進入到網絡內部,把不合法的用戶拒絕在網絡門外。主要可以通過訪問權限、訪問口令、用戶身份來確定用戶是否合法。訪問權限是指對將要訪問的用戶進行安全限制,只有通過檢驗的用戶才可以訪問,訪問口令相當于訪問密鑰,只有和原口令相符的口令才能被系統識別然后進入到內部網絡中。對訪問口令的設置一定要加強,否則容易被攻破。第三,利用入侵檢測技術,也就是對入侵行為進行全天候的監控,入侵檢測技術具有監控、預警和應急反應等作用。第四,利用加密技術對用戶信息進行保護。加密技術每個用戶都需要學會使用,而且還要對密文密鑰加大難度,使得外界不會輕易地攻破保護防線 [3]。
5.提高公民意識
首先,用戶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視對網絡信息的保護,清楚地認識到網絡存在的缺陷,要及時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在公網、外網上隨意登錄個人賬號,對自己的信息要進行加密處理,不要把密碼告訴他人等。只有安全意識上去了,才會采取有利的措施對網絡信息進行保護。其次,有關部門還要加強對網絡信息安全的宣傳和教育,引導人們文明上網,不要隨意相信網上的信息和鏈接,要有維權意識,對不法行為要及時報警處理。
四、結語
網絡新媒體時代,不管是政府機構、行業企業,還是社會公民都應該重視對公民信息權利的保護,因為公民信息一旦遭到破壞不僅會導致公民的個人隱私被泄露,嚴重的會對公民財產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而且還會引起公民的恐慌,從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此,針對本文中公民信息權利保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立法、行業自律、監管、技術和公民五個方面著手采取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相麗玲,牛麗慧. 論公民信息權現代[J]. 情報,2014(11):3-5,19.
[2]陶茂麗,王澤成. 大數據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研究[J]. 情報探索,2016(1):12-19.
[3]趙培云. 國外個人信息行業自律保護及我們的改進設想[J]. 圖書館學研究,2015(8):98-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