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幸幸
摘 要: 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目前新生代農民工仍存在自卑、孤獨、逆反等不良心理,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社區融入的視角出發,通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分類、加強社區教育和培訓、因地制宜的開展心理健康服務以及倡導全社會共同關懷新生代農民工等方法,來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感、價值感和社區歸屬感。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社區融入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63-01
新生代農民工指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人,他們戶籍在農村,于92年代后期或21世紀初進入城市務工或經商的流動人口。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經歷和成年后的生活歷程更多地與城市聯系在一起,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又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之中。近年來由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引出的社會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因此,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增強其社區歸屬感,協助其融入城市社區的工作迫在眉睫。
一、問題提出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國務院研究室和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等做的多項調查,3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工占農民工群體60%以上,已超過1.5億人,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逐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這一規模龐大的群體對城市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更為強烈和迫切,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及其固有的經濟社會制度等客觀因素,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等主觀因素的制約,其市民化進程嚴重受阻。長期游離于城市與農村之間,處于非城非農、進退失據的尷尬狀態,不可避免會引起新生代農民工強烈的心理矛盾與沖突,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消極失范行為。
二、從社區融入的視角出發,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服務的策略
1.打破新生代農民工城鄉“二元結構”的分類,協助其重新確立正確的身份認同感
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管理模式造成的身份差異使得農民工在戶籍、教育、社會保障、人事、醫療制度等方面都被排除在城市之外,只能以“二等公民”的身份尷尬的處在城市之中。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這種心理沖突,需要對其進行一個重新社會化的過程,而增進城市社區與新生代農民工之間的交流和共事,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內的封閉性成為必然。依據Mussweiler的選擇性通達模型,當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公民在廣泛范圍內接觸和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時,其價值觀和意義感與城市居民相似。據此,在城市的教育、醫療燈基礎服務領域,擴大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的平臺,推行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和享受的政策,將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規則及文化系統的進一步了解,打破對自己身份的模糊感,增強對城市社區生活的歸屬感。
2.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教育、培訓等服務,提升其綜合素質,增強其價值感
據有關資料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變遷及工作技能與其在城市社區的歸屬感成正相關,而當下大多在城市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缺少受到正規的崗位教育與培訓,這種缺失削弱了新生代農民工獲取資源的能力,嚴重影響了其就業的信心和質量。因此,政府應聯合企業和社會的力量,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職業院校為基地,以社會培訓機構為補充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機制,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力度,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使其體會到事業進步與成功的喜悅。在培訓內容上,除了職業技能培訓外,還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能力,增強抵抗挫折的能力,學會善待別人,熱愛學習,同時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教育,一方面促使其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國家政策,理解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增強其對國家的信心,消除其對社區管理的戒心和抵觸情緒。
3.因地制宜地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服務,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社區歸屬感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走出心理困境,還是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心理素質。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因地制宜的結合各地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開展相應的心理咨詢服務,不僅關注他們的生存問題,更要關注他們的發展問題,如在企業內或社區內設置“農民工之家”、“農民工社區服務站”、“農民工心理熱線”、“農民工信箱”等,組織就業知識講座、心理輔導、聯誼會、工作坊等,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同時調動社區資源和居民的熱情,鼓勵社區內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開展婦女小組、職業規劃小組等,引導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社區融入。最后,還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吸納他們參與到社區公共活動中,引導其相互幫扶、共同成長。
4.引導全社會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需求,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新生代農民工在社會上經常會被防范與排斥,這種正常管理和服務上的區別化對待,使得農民工的稱號被“污名”化,如“粗魯”、“沒文化”、“不遵紀守法”等,這種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尊重甚至歧視,往往使他們產生無力感和無助感,巨大的排斥力使得他們寧愿守在其內部生活圈子,而不愿融入社區生活,針對此種心態,我們應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呼吁和倡導全社區共同來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大力宣傳新生代農民工中的典型代表,樹立新生代農民工的正面形象,使全社會都了解他人、認可他們、尊重和關心他們,為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與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要積極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多部門密切配合,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地位和待遇,解決他們在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總結
總之,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著社會的和諧與整體發展,還關系到國家層面民生問題的解決,我國政府很多政策之所以難以落實,與當下新生代農民工社區融入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多角度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考慮政府、社區、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有必要做到資源整合、科學投入以及全民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吳鐸,丘士杰,李業甫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361.
[2]張裴,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人口研究,第35卷,第6期,2011年11月.
[3]徐鶯,新生代農民工相關概念辨析,安徽農業科學,38卷31期,2010.
[4]朱宇,新生代農民工:特征、問題與對策,人口研究,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
[5]肖云,鄧睿,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區融入困境分析,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