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琳
摘 要: 在當下這樣一個矛盾的集聚期與凸顯期,從加強法治保障方面來創新社會治理是面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必然選擇。而在紛繁復雜的利益沖突面前,法治保障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價值追求、以公民權益保護為最終落腳點,以均衡好利益關系、表達好利益訴求,解決好利益沖突為突破路徑,并以此來促進社會治理目標的最終實現。
關鍵詞:法治 利益 創新 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70-02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針對社會管理中的問題,首次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四位一體的社會管理體制上提出“加強法治保障”這一新的表述。緊接著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又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首次在中央官方文件中出現“社會治理”一詞。與上述會議精神一脈相承,習近平同志2014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指出: 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如何將加強法治保障貫穿于社會治理創新全過程是當下需要認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社會治理創新中加強法治保障的現實意義
為何要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加強法治保障?加強法治保障有利于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嗎?從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可以看出,黨中央希望通過社會治理創新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而加強法治保障是有利于這一目標實現的。
1.促進社會充滿活力
社會的活力需要多方因素共同發力,而良法的制定與實施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就提到過制度革命的力量。諾斯在對英國工業革命分析時就認為英國最早完成工業革命,靠的不是英國最先進的蒸汽技術,而是因為英國第一個建立了保護私人產權的制度。這一制度有效刺激了英國的民間投資和金融創新,從而帶來英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我國社會領域,社會組織登記制度的改革也帶來了大量社會組織的成立。在新的制度下,社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依法接受監管,顯現出社會力量強大的活力。
2.促進社會穩定有序
作為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行為規范,法律為每個私法主體明確權利的內容和行使邊界,這就使得個體在追逐私利的過程中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不侵害其他主體的合法利益。同時,法律也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置了嚴格的規范。這些規范對防止公權力的濫用,尤其是行政權力的濫用,最大程度上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法律系統、全面的調節下,整個社會的穩定有序才有了根本性的制度支持。
3.促進社會和諧幸福
在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渴望和諧幸福的生存狀態。而法律在規范外在行為的同時,也會逐漸影響人的內心,從而達成一定領域的社會共識。此外,面對道德教化的長期性特點,法律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為道德的推行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而“道德入法”的實施又使得法治在更大程度上承載道德理念,助推道德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法治的作用不僅停留在外在行為的規范上,它也會通過與道德的相互結合共同助推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社會和諧的實現。
二、社會治理創新中加強法治保障的具體體現
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開展工作要以現實的問題為導向。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加強法治保障,也需要找準當下的社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根據目前社會治理創新中突出的社會問題,法治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1.均衡利益關系,體現社會公平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會出現利益的分化。但我國目前的利益分化不僅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這其中還有像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說的:中國有靠通過非公平競爭的手段和方式,借助公權力和政治資源獲得巨額利益的既得利益者。更可怕的是這些既得利益還在目前不完善的法治環境下被保留、固化了下來,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風險隱患。為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最大程度地保障公民權益,我國的法治就要在要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遵循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三原則,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與實施,依法充分保障全體人民的權益。
1.1權利平等
經過長期奮斗,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目前社會公共產品的數量還不能充分滿足每個民眾的社會需求。在無法實現結果平等的現實面前,當下最為切實可行的做法就是結合我國的發展階段,通過制度安排盡可能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擾,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同時,在制度的制定中我們必須面對中國的實際穩妥地推行法治進程,切不可照抄照搬別國的制度模式,更不可急于求成、以過于理想化的制度設計去推行當下的權利平等。
1.2機會平等
市場經濟強調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這種機制不可能實現最終結果上的人人平等。社會民眾對社會公平的需求,其實更多的是指向機會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獲得的生存與發展機會起點的平等和機會實現過程的平等。而在人生眾多的機會當中,公平的教育機會至關重要。但在目前優質教育資源尚不能惠及全體民眾的情況下,進行教育制度的創新就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國家宏觀層面上,教育公平的制度改革主要體現在縮小城鄉、區域、校級、群體教育水平差距四個方面。在微觀層面上,各地區還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的制度設計,以制度的推行來切實保障教育機會的公平。
1.3規則平等
規則平等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事務面前適用統一的基本規則,任何人、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例外。規則平等是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的重要保證。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在社會治理領域忽視法治的作用,遇到問題有的用短暫、隨意的運動式方式解決;有的對人不對事,采用區別對待、規則不一致的方式解決。這種規則的不平等讓社會民眾沒有明確的行為約束和行為預期,他們往往在現實中不是按制度辦事,而是在對政府不斷地猜測、博弈甚至對抗中實現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一旦他們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利益,那不僅會讓其他人感覺不公平,加劇現有的社會矛盾,而且還會使他人爭相效仿,進一步視規則如無物。為此,在今后的社會治理創新中,為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公平,必須依據規則平等的原則進行制度的設計與實施。
2.表達利益訴求,實現社會和諧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意愿日益迫切。面對民眾更高層次的權利需求,就需要以明確的制度安排來保障民眾利益訴求的表達,并以此促進社會和諧的實現。
2.1轉變觀念,暢通表達
在整個社會利益表達機制還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我國目前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問題尤為突出。這一群體有進行利益表達的強烈需求,但卻缺乏體制內利益表達的渠道。這種矛盾的存在使得他們往往采取體制外過激的行為來進行自己的利益表達。面對這種情況,必須在包容性發展觀念的指引下進行制度創新,拓寬民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表達渠道,以此來更好地傾聽民聲、吸納民意。
2.2精心設計,有效表達
民眾的有效表達能夠真實反映民意、真正推進政府工作。而要實現這種有效表達,首先政府要在制度規范下準確、全面、及時地公開政務信息,這樣民眾才能較好地把握本地區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的走向,從而在權衡多種利益的情況下提出合理的、切合實際的利益表達。其次、為保證民眾長久參與的熱情,對民眾的意見和建議要充分尊重、及時反饋,并根據具體情況給與其一定的物質與精神上的肯定。再次、為保證民意的切實貫徹執行,政府要根據民眾的利益需求來牽頭確定民生工作的內容、工作分解的規則以及責任落實的辦法。同時,還要實施嚴格的“問績”制度,對政府遵循民意的情況進行考評,并使考評結果能夠影響到當事人的人事任免、職位去留、待遇增減。
3.解決利益糾紛,實現社會公正
公正,辭源上解釋為:不偏私,正直。在處理社會問題是,不偏私指的就是按照社會公認的標準、規范判斷是非、解決矛盾。針對當前突出的社會問題,法治是解決糾紛、維護公正的重要舉措。
3.1依法化解沖突,懲治“無理取鬧”
我國很長一段時間法律制度不健全,制度執行的隨意性也比較大,甚至有段時間還出現了“畸形維穩”、“花錢買安”的情況。上述這些情況讓一些人覺得,管他有理沒理、管他合法非法,鬧一鬧總會獲得額外的利益。于是“醫鬧”、“學鬧”“房鬧”一鬧接著一鬧。“鬧”的背后,法律的尊嚴被踐踏、政府的公信力嚴重降低、社會矛盾的解決走入了一個“怪圈”。為從根本上解決“無理取鬧”的怪像,就要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對于沒有法律依據的“無理取鬧”,我們解決的方式不能再是無原則的退讓和妥協,而必須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相應的懲治。
3.2推行制度改革,避免“無奈之鬧”
與“無理取鬧”謀求非法利益不同,當下還有一種是為實現合法利益的“無奈之鬧”。在法治政府還未建成、司法公正還未充分實現之際,有些百姓的利益受到嚴重侵害,但找政府時政府部門互相推諉,找法院時法院沒有給出公正的裁決,萬般無奈之下老百姓鋌而走險,以“鬧”來爭求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后面這種“鬧”,我們除了培養民眾的法治意識、倡導他們以法治的方式解決矛盾之外,可能更要反思我們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是不是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中還有些問題讓老百姓覺得法治解決矛盾的路還不夠好走呢?正是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法律制度,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司法公正,真正從制度上解決各類糾紛,使合法合理的訴求都能通過法治的途徑得到最終的解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姜明安.論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相互關系[J].法學雜志,2013
[4]姜明安.公正參與與行政法治[J].中國法學,2004
[5]羅豪才 周強.法治政府建設中的軟法治理[J].江海學刊,2016
[6]夏光志 .權利平等是最大的公平[N].學習時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