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黨的新聞輿論環境、對象、范圍和方式已經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大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選擇范圍日益多樣化。在這種大背景環境下,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需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樹立受眾意識尊重受眾,創新新聞輿論傳播內容和方式,加強媒介融合構建新聞輿論傳播新格局。
關鍵詞:提高 黨的新聞輿論 傳播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85-02
輿論即公眾意見,是社會群體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有爭議的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主要通過公眾傳播工具進行表達。傳播力是指媒體傳播內容到達受眾并影響受眾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發展,黨的新聞輿論環境、對象、范圍和方式已經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大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選擇范圍日益多樣化。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意識形態爭鋒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需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樹立受眾意識尊重受眾,創新新聞輿論傳播內容和方式,加強媒介融合發展。
一、在新聞輿論傳播中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問題,關系著黨的新聞輿論立場和方向。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在新的輿論格局中更好體現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指明了方向。堅持黨性,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黨的新聞輿論傳播要切實增強黨的意識,在黨言黨、愛黨、護黨,堅持什么、反對什么,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黨管媒體的原則堅決不能變。堅持人民性,就是要以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黨的新聞輿論傳播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發揚務實作風,真切感知民情冷暖,深刻感受時代脈搏,從基層發現線索、挖掘新聞,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1]同時,人民群眾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需要認真研究不同群眾的新聞信息訴求,竭力滿足不同群眾的多樣化信息需求。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體現在黨性之中,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只有堅持黨性,新聞輿論傳播才不會偏離正確的立場和方向;只有堅持人民性,黨的新聞輿論傳播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就要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有機統一起來,更好地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需要用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普遍認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實,教育引導群眾。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把講黨性和人民性融入到新聞傳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推動傳播向滲透式、感召式轉變,向多媒體、多元素綜合運用轉變,向雙向互動、過程管控轉變,向結構化編排、模塊化集成轉變,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在新聞輿論傳播中樹立受眾意識尊重受眾
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在新形勢下,受眾在哪里,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工作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新聞輿論、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受眾通過選擇讀、聽、看新聞,可以了解到他們所處的現實社會圖景。黨的新聞輿論傳播要到達受眾并影響受眾,必須了解受眾的收讀心理和收看習慣,在新聞輿論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上,都要尊重受眾的各種合理訴求。只有尊重受眾,才能真正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首先,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信息的真實性。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任何報道都必須做到事實準確,分析客觀。對于受眾而言,不管事實指向、報道者態度傾向如何,新聞都必須以真實為第一要義。這種真實性不僅指具體事實的完全真實,也指事實所處背景的總體真實,即: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其次,提高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的針對生和實效性。在當今社會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受眾需求越來越多,參與意識越來越強,新聞傳播呈現一對多、多對多的人人傳播、多向傳播和海量傳播特征,若新聞輿論傳播缺乏現實針對性,只是空洞說教、千報一面,必然會影響傳播效果。再次,自覺增強群眾意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有沒有增強群眾意識,關鍵是看在報道中有沒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傳播導向,有沒有著眼于群眾的關切來策劃新聞,有沒有運用群眾的視角來報道新聞,有沒有掌握群眾語言來采寫新聞。此外,聯通輿論導向與公眾民意。即:將黨的主張聲音與群眾心聲進行有效聯通,將黨和政府的政策制度與群眾的利益訴求進行有機連接,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而使黨和政府在與群眾的交流中形成共識,在加強信息傳播中進行有效引導。
三、創新新聞輿論傳播內容和方式
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如何,直接關系到新聞輿論到達受眾的傳播能力。新聞報道要有效到達和影響受眾,除了需要創新表達內容事實之外,還需要通過恰當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來影響受眾。在全媒體時代,創新傳播內容可以從幾方面著手:其一,堅持內容為王,突出報道內容在價值引領和特色定位上的優勢,突出群眾關注的焦點、疑點和難點問題,敢于并善于觸及熱點、引導熱點,找準受眾在思想認識上的共同點、情感交流上的共鳴點、利益關系上的交匯點、化解矛盾上的切入點,善于用講故事的語言風格析事明理、解疑釋惑、疏導情緒,表達和傳播黨委政府的聲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彰顯新聞輿論傳播對受眾的影響力。其二,堅持“三貼近”原則,即新聞傳播內容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和貼近群眾,使新聞媒體成為傳播黨的主張與群眾心聲相統一所形成的理論、方針和政策等內容的有效載體。這就需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傳播內容的需求,提高傳播內容對受眾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研究如何采用群眾樂于、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傳播內容,增強感染力。其三,增強報道內容的準確性、及時性、公開性和透明性。突發事件發生后,要在第一時間準確發布信息,以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方法、貼近受眾心理話語、適應分眾傳播渠道趨勢,大手筆運用視聽覺元素,通過對照片、文字、圖表、漫畫、聯版創意等元素的綜合運用,突出視聽覺沖擊力,回應社會關切,搶占傳播先機,才能先聲奪人,在受眾中贏得話語權和主動權。這就需要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和報刊等都要在新聞傳播效率方面加強挖掘:做到對國內外大事的報道分析務求快捷準確,對群眾身邊的新聞務求 “第一時間傳播”,對突發事件和焦點事件的報道務求“現場直播”。其四,確保傳播內容要有“度”,即熱度、溫度和態度。有熱度是指新聞報道內容要在最短時間內能讓受眾了解到其最關注、最重要的信息,緩解其對信息的渴求。這就需要對信息傳播有高度的敏銳性,需要對海量報道內容進行深入、準確和精當的歸納總結與提煉概括。有溫度,是指新聞輿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報道導向,及時將基層受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酸甜苦辣放在重要位置,將信息含量、思想含量和道德含量相統一,在傳播公平正義、充滿溫情信息的同時,使受眾的價值理念得到感染和升華。有態度,是指在當下信息紛繁復雜的網絡時代,新聞傳播者要在深入分析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釋疑解惑、去偽存真,向受眾提供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輿論信息,使黨的新聞輿論導向成為社會價值的領航者和時代精神的引領者。
在創新傳播方式上,傳統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傳播者要以受眾喜聞樂見的講故事方式吸引受眾,正視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在表達方式、語言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加強對受眾的理解與溝通,以平等真誠的交流方式表達意見,闡釋主張,學會在這兩種話語表達方式之間進行調整、轉變和互動,從而提高新聞輿論傳播效果。同時,要結合報道特點和受眾特點,適應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傳播的新特點,熟練掌握以移動化、微傳播為特征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并運用高新技術,繼續加大主流媒體的發行、覆蓋和傳播力度,實現與網絡等新媒體的融合互動和多媒體聯合傳播,提高受眾到達率和傳播效果的有效性與針對性。
四、加強媒介融合構建新聞輿論傳播新格局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水平,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嫁接,而是要真正實現“互聯網+”,讓媒體融合盡快從相“加”邁向相“融”,使傳統主流媒體的內容優勢與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實現深度整合與一體發展,從而打造一流的新型主流媒體。首先,傳統主流媒體要進一步辦好新聞網站,研究、把握新興媒體的傳播規律和特點,充分利用內容優勢和網絡傳播技巧,把握報道時機節奏,運用新媒體立體、多元化優勢,逐步建成主流網絡信息傳播平臺。同時,通過文字、圖片、音樂、視頻以及3D全景技術等多種方式將故事、人物更立體更鮮活地表現出來,使新媒體傳播效果深入人心。其次,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需要把傳統媒體的權威、專業和品牌優勢與新興媒體的新技術、新渠道優勢結合起來,注重在深耕、互動、多樣、集成上下功夫,以更優質的內容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針對不同媒體探索差異化定位,避免內容同質化,以更好的呈現效果吸引用戶、貼近用戶,進行更精準的輿論傳播;針對不同媒體特點和受眾“胃口”,分別將各類新聞素材,加工制作為圖文、圖表、音視頻等各種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的傳播信息,實現報網臺聯動多渠道傳播,形成“一次性采集、多渠道發布、快速度傳播、廣覆蓋受眾”的多媒體、多平臺傳播格局。再次,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2]最次,傳統主流媒體加強與新媒體的聯動融合,需要廣泛與有影響的重點商業新聞網站開展合作,充分利用它們的受眾群和吸引力,增強主流媒體的權威信息和正面聲音在商業新聞網站的轉發率,拓展主流媒體的傳播渠道和宣傳陣地,形成以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互動化方式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傳播特色。此外,加強媒介整合發展還需要促進隊伍融合,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人才隊伍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撐。目前,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普遍存在人才不足特別是互聯網專業人才稀缺的問題。因此,要把全媒體、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到媒體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加大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著力營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通過培訓、交流和合作等各種方式,培養全媒體采編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以更寬視野選才聚才,著力引進熟悉新聞業務和互聯網技術的跨界人才,從而讓人才各得其所、各盡其能,以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媒體。
參考文獻
[1]張晉升.準確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四個牢牢堅持”.南方日報2016.05.09.
[2]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2014年8月18日。
作者簡介:郁彩虹(1970-),女,江蘇泰州人,江蘇省無錫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與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