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薛利+周雷雷+曹海

摘 要:該文闡述了目前國內外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現狀,結合當地生產實際,分析了阜陽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優勢條件和存在問題,并針對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為進一步加快雙孢菇工廠化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生產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068-03
雙孢菇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廣、產量最高、消費量最大的一種食用菌。據報道雙孢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糖、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外,還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雙孢菇所含的油酸和亞油酸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雙孢菇所含的多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用雙孢菇罐藏預煮液制成的藥物對醫治慢性肝炎、肝腫大、早期肝硬化有顯著療效;經常食用雙孢菇,可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人體代謝功能,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疾病。所以雙孢菇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目前已成為世界性栽培的食用菌品種。栽培方式和技術也從最初的利用自然條件,培養料一次發酵栽培雙孢菇,發展到利用標準化菇房,培養料二次發酵栽培雙孢菇,到近年來世界各地迅速發展的利用先進的菇房設施和設備,培養料隧道二次發酵工廠化生產雙孢菇。如美國、法國、荷蘭和巴西等發達國家,雙孢菇栽培均采用工廠化生產,而且專業化和機械化程度很高。
我國的雙孢菇生產在20世紀90年代前,主要是利用農村廢舊房舍及簡易菇棚,自然條件下培養料一次發酵栽培雙孢菇,而且幾乎是手工操作,家庭作坊式。生產設施簡陋,生產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部分地區的雙孢菇生產單位也引進了國外先進的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設備和技術工藝,主要的生產區域是山東、福建、江蘇、遼寧、河南等地,約占國內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總量的80%以上。引進方式有全套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及技術工藝和借鑒國外的研發設備和技術工藝,結合當地生產條件創新應用兩種方式,因此各地的生產水平參差不齊。
安徽省雙孢菇工廠化生產水平相對落后,生產單位屈指可數,阜陽市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單位更是寥寥無幾。安徽多多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阜陽唯一一家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單位,于2015年開展了《利用農業廢棄物工廠化生產雙孢菇》的項目研發。該項目從山東購置雙孢菇生產設備,借鑒國內外先進生產經驗和技術,結合本地生產條件,建立了單間栽培面積約600m2的現代化菇房12個,同時配套建設一次發酵隧道和二次發酵隧道各1個,以小麥秸稈和雞糞為主要原料,通過培養料隧道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不受氣候條件限制,周年生產雙孢菇,實現年產1000t鮮菇的工廠化生產。通過近幾年的生產實踐,結合對國內外雙孢菇工廠化生產情況的考察和了解,我們深刻體會到,阜陽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但目前生產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現就目前生產現狀提出對策和建議。
1 當前阜陽雙孢菇工廠化產業發展的優勢條件
1.1 有較好的政策環境 為解決秸稈廢棄和焚燒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秸稈的資源化再利用,近期國家出臺了《“十三五”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持續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堅持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大力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加快建設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安徽省及阜陽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如《阜陽市2017年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要求重點推廣能夠充分消耗農作物秸稈的種植模式,繼續實施以食用菌栽培為重點的秸稈基料化利用,優先扶持年生產規模達到10萬代(瓶)以上的食用菌菌種場或年商品化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3萬m2(袋、棒、包)以上的企業、合作社、專業種植大戶。同時鼓勵有機肥廠收購食用菌廢料,生產有機肥實現循環利用。該方案還被首次納入民生工程,并把秸稈綜合利用情況納入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績考核內容,可見當地政府對秸稈的資源化再利用的重視程度。以麥(稻)草和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雙孢菇工廠化生產,既實現了如下生態循環,秸稈(飼料化)—畜禽—畜禽糞便+秸稈(基料化)—雙孢菇—菌渣+廢料(肥料化)—有機肥—農作物—秸稈,又充分消耗了農作物秸稈,正符合這一政策的要求。
1.2 有豐富的原料資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全國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共計9億t左右,年綜合利用量為7.2億t左右。盡管秸稈利用途徑不斷拓展,綜合利用率已達80%,但用來生產食用菌基料的秸稈不足3%,仍然處于開發利用的起步階段。阜陽是農業大市,農作物種類很多,年產各類秸稈700萬t,目前小麥是我市最主要的農作物,全市常年種植面積約48.67萬hm2,分布在全市各個縣市區,年產小麥秸稈共計350萬t,約占秸稈總量50%,但用于雙孢菇生產的只有5000t,僅處于開發利用初步階段。又由于小麥秸稈作為燃料燃燒值相對較低,目前在阜陽除了直接還田外,其他高附加值的開發利用較少。多年來,大量的小麥秸稈露地焚燒和隨意堆放,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造成了環境污染。為了保護大氣環境和耕地安全,近年來,當地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禁止焚燒小麥秸稈,鼓勵小麥秸稈就地還田。但小麥秸稈連年大量的就地還田,又可能帶來或加重小麥病蟲害的感染。另一方面,隨著畜禽養殖的蓬勃發展,每年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對這些畜禽糞便處理不當同樣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所以雙孢菇工廠化生產,不僅周年為市場提供新鮮的雙孢菇產品,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而且可以消耗大量的小麥秸稈和畜禽糞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1.3 有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 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據報道目前我國食用菌年產量約3500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其中90%以上用于國內消費。即便如此,據統計目前我國食用菌年人均消費量也只有23.29kg,人均日消費量僅為63.82g,距營養專家提出的每人每日應該消費250g菌類還相差甚遠。我國也是雙孢菇主要的生產國之一,占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20世紀80年代,我國生產的雙孢菇多以蘑菇罐頭和鹽水菇出口到發達國家,用于國民消費的甚少。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消費觀念的改變,國內鮮菇消費市場迅速發展。據智研數據中心統計,2008—2014年我國雙孢菇的年產量和年消費量(表1)及2015—2020年我國雙孢菇預測年消費量(表2)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按照以上預測,到2020年阜陽市1000萬人口的年消費量將達到24000t以上,需要年產鮮菇1000t的企業24家,而我市目前只有一家這種產能的生產單位,遠不能滿足市場的消費需求,所以雙孢菇在阜陽具有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
1.4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量轉移和農業現代化的進展,手工操作,家庭作坊式傳統雙孢菇栽培,越來越沒有發展的空間。傳統的雙孢菇栽培在培養料建堆發酵,上料播種和蘑菇采收等生產環節,均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在當前農村勞動力缺乏條件下是不能滿足用工需要的。而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在培養料隧道發酵,上料播種和蘑菇采收等生產環節由機械設備代替大量的人工操作,不僅節約用工成本,提高勞動效率,減少病蟲污染,而且菌絲培養和出菇管理實行智能化控制,數字化管理代替傳統的憑經驗判斷,提高了管理的精準度,有利于實現雙孢菇生產的標準化和產業化,代表著未來雙孢菇發展的方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2 當前阜陽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2.1 缺乏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的專門人才 雙孢菇工廠化生產是生物工程、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技術的有機結合,在我國這幾個專業屬于不同的學科,所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的專門人才全國范圍內普遍缺乏。多數投資者不具備食用菌專業基礎知識,又看好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的前景,不惜高薪從外地聘請有栽培經驗的師傅,但由于各地氣候條件存在差異,外地的生產經驗和技術不可能生搬硬套,一般要經過2~3批次的生產摸索和適應。再加上,多數栽培師傅沒有經過專業理論的系統學習,面對生產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能很快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問題不斷重復出現,給生產帶來了不確定性,也給生產單位帶來一定風險。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1)全國農業院校及當地職業技術學院,設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專業,除開設生物學基礎課程外,還要開設相關食用菌機械制造、自動化控制等專業課程,培養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專門人才,以適應食用菌生產發展的需要。(2)各生產單位或企業結合自身生產需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包括生產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采取引進來和送出去的方式,加強學習和交流,培養自己的人才,壯大人才隊伍,增強人才后備力量。(3)當地政府做好協調工作,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產學研聯合,共建研發平臺,共享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加快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的開發與推廣。
2.2 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及改進 阜陽的雙孢菇工廠化生產也和全國大部分生產單位一樣,是借鑒國內外先進生產經驗和技術工藝,雖然在全省處于技術領先地位,但由于受資金、技術等條件的影響,機械設備和菇房建材均由國內購置,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生產設備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致使雙孢菇單產不高,質量不穩定。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1)加快了解和研究發達國家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現狀和技術水平。國際上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發達國家已發展至高度專業化、機械化、智能化的現代化水平。從培養料發酵,菌種制作,栽培管理到銷售和加工等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公司完成。如荷蘭FANCOM公司專業研究自動化控制系統,將雙孢菇各生育期要求的適宜環境條件實行多因子隨變控制技術,即當某一環境因子發生變化時,其余因子自動作出相應修正和調整,以更好地節能和優化環境組合條件。生產單位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加快了解和研究發達國家的設備和技術。(2)加快引進和真正消化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政府要加大對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單位的扶持力度,包括人力和財力。鼓勵生產單位吸引外商投資,引進關鍵技術和設備。選派有食用菌專業基礎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有生產經驗的一線生產人員,走出國門培訓和學習,認真鉆研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真正把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生產實用技術,創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3)政府牽頭建立食用菌生產試驗站或研究中心。阜陽作為農業大市,要搶抓當前機遇和充分利用優勢條件,成立食用菌專業研究機構。研究適合市場需求的雙孢菇品種,同時研究該品種在工廠化生產中對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節條件的最適技術參數;研究不同原料的培養料配方及發酵技術;研究覆土材料的結構、保水性、持水力對出菇的影響等技術。加大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力度,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更好地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推廣,避免企業投資的盲目性,降低投資風險。
2.3 建立完善生產到零售的全程冷鏈,延長鮮菇貨架期 采收后的鮮菇在常溫條件下只能存放1~2d,若經過風吹和光照更容易開傘和變色(褐色),從而降低商品性。建議生產單位配套建設冷藏庫,采收后的鮮菇放入0~4℃的冷庫內可存放5~7d。批發商和零售商也要有冷藏設備,保障鮮菇在售前、運輸途中、零售過程都有冷藏環境,讓消費者真正吃上新鮮的蘑菇。
2.4 開發雙孢菇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 雙孢菇生產單位要加強與食品加工廠聯合,開發雙孢菇系列產品,如蘑菇罐頭、鹽水菇、什錦蘑菇、糖醋蘑菇等及開發雙孢菇的醫療保健價值,延長產業鏈,做大做強雙孢菇產業。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