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 要 隨著美育被列為國家教育方針和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美學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教育實踐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化的科學,其中必然蘊涵著豐富的美學思想。從教育美學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為這門學科建設的新視角。
關鍵詞 美育 教育美學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31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esthetics
WANG Jun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nd a new rou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order to train new talents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aesthetic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educational circle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of science, which must contain a wealth of aesthetic thinking.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esthetics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new angle of view.
Keywords aesthetics education; educational aesthe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21世紀新興生長學科:教育美學
教育是一個過程,它需要人們的不斷探索和不斷發現,在這個過程中體現著一種美,即教育美。認識教育的審美屬性對于我們應用教育學和美學原理的方法指導實際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 教育美學的淵源
1750年,德國人鮑姆加通提出了美學的概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文件發表,提出美育的重要性。1999年6月,美育被正式列入國家教育方針,從而使我們認識到:缺乏美育的教育,是難以培養出人格獨立、精神健全的公民群體的。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浪潮推動了教育美學的誕生,李澤厚在他的美學圖譜中就明確標有“教育美學”字樣。教育美學概念的提出,意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981年趙宋光率先從哲學美學角度提出教育美學的概念,并在《論教育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立美教育”的重要思想。
教育美學著眼于人的完善和發展。它關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人,以提升教育素質和品味為宗旨。教育美學的目的是要讓教育本身更符合教育的規律,契合美的規律。
我國的教育美學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孔子不僅重視智育和德育,而且更重視美育,例如他的“寓教于樂”“禮樂相濟”的教育思想。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學校所存在的課程,都是與美育有關的。可見,教育美學與教學實踐息息相關。
1.2 教育美學的研究價值
教育美學是教育學和美學的交叉學科。通過整理研究發現,從美學的角度研究教育的論著很少,教育美學的誕生豐富和發展了現代教育學。教育美學的任務是要用美學的原理和方法去指導實際的教育實踐,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
教育美學為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之元素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們都與科學的真有關。教學內容也同樣具備科學美的特點。隨著美育被列為國家教育方針和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美學會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教育實踐的重視。教育美學任重而道遠。
2 教育美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化的科學,其中必然蘊涵著豐富的美學思想。從教育美學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為這門學科建設的新視角。美學包含培養高尚人格的教育目標,這與思想政治的目標有一致之處。教育美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推動思想政治課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美,是教育作為一種實踐的本質規定。李澤厚提出“以美啟真”思想,就是要實現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現教材中“美”的元素,沿著這種“美”的元素,可以更容易地進入學科知識內部,更深入地把握學科本質知識;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師德建設,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主要特征;最后,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對學生尤其重要,這種氛圍有助于學生領悟和掌握學科知識。
2.1 思想政治課的知識之美
知識之所以“美”是源于它的“真”,只有教師鉆研教材的深度足夠深,才能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教師要有一雙發現知識“美”的眼睛,在備課時下足功夫。
我們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為例。《經濟生活》教材編寫的基本邏輯順序是:介紹消費、交換,依次分析生產、分配,最后介紹面向全球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單元是生活與消費,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第二單元講生產、勞動與經營的過程。第三單元講收入與分配,通過生產把社會財富創造出來了。那么,這些社會財富該如何合理分配呢?緊接著就應當研究財富的問題,本單元的核心內容就是介紹“財富分配”。第四單元主要介紹“市場經濟”。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整個世界市場經濟的大環境。
《政治生活》教材體現“德育回歸生活”的理念,以政治學科知識為支撐回答政治生活的有關問題并有機地滲透對學生進行政治觀點的教育。第一單元首先明確了我國的國家性質,了解自己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享有哪些政治權利和需要履行哪些政治義務,了解近些年我國在民主政治建設上的一些新變化、新做法,并通過學習、實踐、參與體驗的過程,認識到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提高自身政治素養的重要性。第二單元引導學生明確我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這是由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第三單元講的是我國的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第四單元引導學生把視野越出主權國家的范圍,轉向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國際社會,學習有關國際社會和我國外交政策的知識。
《文化生活》的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講述了文化的含義、功能和作用。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講述文化的傳播、繼承和創新的意義。第三單元“文化與民族精神”講述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第四單元“發展先進文化”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目標和要求。
《生活與哲學》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哲學一般知識。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旨在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哲學。第二單元講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外部世界。第三單元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為我們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樣的”這一壯麗畫面。第四單元是本教材的落腳點。讓學生明白“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樣”,知道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美”貴在運用,我們不妨看一下具體的教學實踐。例如在講授“信用卡”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各種類型的銀行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各種信用卡的的基本特征,從而加深學生對信用貨幣的認識。創設實體情境也就是在發現和展示知識的“美”。又如,教學“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這種思想政治課模擬情境的創設也是知識美的體現。
每門學科都有各自的課堂教學藝術,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學科也不例外。
2.2 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師德之美
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師德之美主要體現在其堅定的政治信仰上,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其堅定信仰的重要性。信仰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素養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體現出了這一職業的職業性質。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要有堅定的政治原則,樹立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應樹立對自身實踐活動的信仰,從而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自身價值;要樹立對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機和活力。如果某位教師作為一個“人”被學生的意志所否定的話,那么無論他有多么廣博的學識也絕不可能被他們所接受。從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效果來看,教育者的人格所起的作用是行“不言之教”,它雖不比理論那么嚴謹清晰,但比語言更有說服力,更能表達對象本心。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獲得教學動機、方向和道路思想規范的前提。在思想動機上,提高宣傳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良狀況;在努力方向上,要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解放、社會全面進步的思想,推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在具體道路上,逐步接近加強和改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總體目標。
2.3 思想政治課教學機智之美
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所以要求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教育機智,即在處理某個意料之外的問題時有高度的理智感、責任感、道德感和智慧。
一位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節的內容時,告誡同學們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觀察到有學生產生了厭煩情緒:“都什么時代了,還講這個?”顯然,教師必須解開這個困惑,否則就很難達到教學效果。為此,他啟發學生:“日本人的生活那么富裕,為什么家長還要讓孩子來中國的大草原長途跋涉?而為什么中國還沒有擺脫貧困,我們的青少年們已經經不起艱苦生活的錘煉了呢?”這位老師成功運用他的教育機智緩解了本節課的尷尬氣氛,同時也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怎樣才能擁有良好的教育機智呢?首先,必須擴展充實自己的學科內和學科外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變化多樣的動態教學過程中掌控課堂,化解尷尬氛圍。其次,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作為一名政治教師要時刻關注時事,了解時政最新動態。
2.4 思想政治教學的人文之美
教室內,樓道口的黑板報,校園里的宣傳欄,還有校園廣播都是我們學習思想政治的途徑,也是實現政治社會化的幾種方式。但凡步入一所學術氛圍非常濃厚的學校,我們通常能夠看到哲人的雕像,教學樓走廊內醒目的標語。教育,是一種生態,甚至也是一種氣場,與時俱進,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是每一個教育者的責任和使命。
“人類可以看出一粒貝殼的美麗,但是棲息在貝殼里的生命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貝殼形成這樣的形狀是為了給殼內的生命提供最佳生存環境。它的‘美絕對是與功能相伴而成……”用這個比喻來說明教育之美再準確不過。
育人定始于立美,修身乃德育也,而以美育及世界觀參之。相信教育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定能夠為思想政治教學注入新鮮的力量,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活力,更出彩地列于眾多學科當中,讓教育盡顯成人之美。
參考文獻
[1] 孟慶男.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2] 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4:1.
[3] 楊斌.美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
[4] 程光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