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 劉金龍 吳旭江
【摘要】 目的:探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為2014年6月-2016年6月來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共73例,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36例,采用常規去骨瓣減壓術治療,研究組患者37例,采用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良好、中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生存和死亡的例數分別為20例、9例、5例、2例和1例,臨床結局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手術前、術后1 d、術后3 d和術后1周的顱內壓分別為(35.6±3.3)、(24.4±3.6)、(22.3±2.2)、(16.6±1.3)mm Hg,手術前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顱內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發生急性腦膨出、遲發性血腫、顱內感染、切口腦脊液漏和切口疝等并發癥發生率為21.6%,明顯比對照組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手術前和術后1個月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43.6±3.3)分和(13.4±2.1)分,手術前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的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和臨床結局,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和并發癥發生率,是一種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
【關鍵詞】 標準大骨瓣手術; 重型顱腦外傷; 常規去骨瓣減壓術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43-02
重型顱腦外傷是在外力作用下導致的一種損傷性類型,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筆者所在醫院以重型顱腦外傷患者73例為研究對象,探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為2014年6月-2016年6月來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共73例,所有患者均經CT掃描證實為顱內損傷,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36例,女14例,男22例,年齡17~64歲,平均(40.8±2.4)歲;其中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伴腦挫裂傷10例,硬膜下血腫伴腦挫裂傷8例,單純硬膜外血腫9例,顱內血腫伴腦挫裂傷7例,單純硬膜下血腫2例。研究組37例,女14例,男23例,年齡16~65歲,平均(39.9±2.5)歲;其中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伴腦挫裂傷11例,硬膜下血腫伴腦挫裂傷7例,單純硬膜外血腫8例,顱內血腫伴腦挫裂傷8例,單純硬膜下血腫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損傷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通過CT對患者的血腫位置進行確定,選取患者的顳頂部行馬蹄形皮骨瓣,手術直徑稍微比血腫直徑大,根據患者手術過程中的腦水腫實際情況選擇還納骨瓣還是縫合硬膜。由于患者的腦挫裂傷非常嚴重,患者容易患繼發性腦水腫,因此可以采用敞開硬膜并去骨瓣減壓。
研究組患者采用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在患者的顴弓上耳前1 cm部位,將手術切口向患者的耳廓后上方延伸,直到頂骨結節,沿著正中線到額部發際選擇5個鉆骨孔,其中有三個主要的孔位為額骨顴突后、額突眉弓下靠近中線及耳前靠近顳底,其余的孔在切口內,充分暴露患者的額低,當暴露顳底時,將碟骨嵴外的1/3咬除,沿著顱窩底擴大。清除患者的硬膜外血腫,對硬腦膜進行處理,做好顱內止血,將患者的硬腦膜打開,暴露頂葉、中顱底和前顱底,可以清楚顯示出額葉、顳葉,此時將腦壞死組織及血腫徹底清除,做好止血工作。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顱內壓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對比,同時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臨床結局。其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文獻[1]我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進行評價,患者的臨床結局采用GCS評分標準進行,其中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3分重度殘疾,4分中度殘疾,5分良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結局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良好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期顱內壓情況對比
研究組的手術前、術后1 d、術后3 d和術后1周的顱內壓分別為(35.6±3.3)、(24.4±3.6)、(22.3±2.2)、(16.6±1.3)mm Hg,手術前的顱內壓和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術后3 d和術后1周的顱內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急性腦膨出、遲發性血腫、顱內感染、切口腦脊液漏和切口疝等并發癥發生率為21.6%,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8.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研究組手術前和術后1個月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43.6±3.3)分和(13.4±2.1)分,手術前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的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重型顱腦外傷是臨床的一種重急癥,病情非常兇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2]。臨床上對于重型顱腦外傷一般采用快速降低顱內壓力的方式進行治療,常規去骨瓣減壓術的降壓效果并不理想,沒有將患者的病灶完全暴露[3-4]。傳統去骨瓣減壓治療,為了達到更好的降壓效果,往往敞開硬膜,不予縫補,因此術后容易發生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及硬膜下積液等并發癥,因此在臨床上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5-6]。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的效果良好,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廣泛。采用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同時還能夠將患者的額顳頂硬膜下血腫、腦內血腫及硬腦膜外血腫完全清除,將挫裂傷區的壞死腦組織清除干凈,并且在手術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控制巖竇撕裂出血、顱中窩顱底出血及顱前窩出血,具有較高的安全性[7-8]。手術過程中能夠及時將撕裂的腦硬膜修補好,以防止腦脊液的滲漏,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在手術過程中,應該將硬腦膜及時縫合,避免腦組織和皮下組織粘連,從而減少術后癲癇和腦脊液滲漏的發生[9]。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良好、中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生存和死亡的例數分別為20、9、5、2、1例,對照組的分別為12、10、8、4、2例,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結局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能夠減少患者死亡,改善其臨床結局;研究組的手術前、術后1 d、術后3 d和術后1周的顱內壓分別為(35.6±3.3)、(24.4±3.6)、(22.3±2.2)、(16.6±1.3)mm Hg,手術前和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顱內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減少危險;觀察組患者發生急性腦膨出、遲發性血腫、顱內感染、切口腦脊液漏和切口疝并發癥發生率為21.6%,明顯比對照組的低(P<0.05),說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研究組手術前和術后1個月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43.6±3.3)分和(13.4±2.1)分,手術前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1個月的明顯比對照組的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的研究報道數據吻合[10]。說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能夠減少患者死亡,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減少急性腦膨出、遲發性血腫、顱內感染、切口腦脊液漏和切口疝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建國,施煒,楊柳,等.常規骨瓣與標準大骨瓣在重型顱腦外傷手術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5,41(4):483-484.
[2]劉飛皎.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44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2):183-184.
[3]賈作.標準大骨瓣減壓手術治療顱腦外傷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7(21):87-88.
[4]張旭春,吳恒剛,陳東海.重型顱腦外傷行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5,28(1):156-157.
[5]段友強.標準去大骨瓣減壓手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1):108-110.
[6]楊波.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的效果評價[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3):62-63.
[7]李昕宇,李東崗,周偉.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臨床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6):15-16.
[8]黃永金,嚴飛,格日樂圖.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的效果觀察[EB/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5):66.
[9]周紅軍,黃智.重型顱腦外傷采用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治療的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4,17(38):377.
[10]朱揚清,張衛,金浩,等.大骨瓣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31):6781-6782.
(收稿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