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芬 沈良盛
【摘要】 目的:探究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肢體功能訓練的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82例,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41例,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比較術后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和訓練依從性情況。結果:觀察組依從率和優良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肢體康復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乳腺癌術后患者臨床護理中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且促進了患者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乳腺癌術后; 護理干預; 肢體功能鍛煉; 應用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89-02
目前,乳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臨床中常采用手術治療作為最根本的治療手段。手術的實施使患者發生創面感染、皮瓣壞死,最終導致術后肢體功能障礙[1]。應用護理干預,可對患者心理與認知方面進行全面干預,提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本文就筆者所在醫院41例乳腺癌術后患者行護理干預,提高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具體分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住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2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41例)和對照組(41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6~61歲,平均(47.5±3.8)歲;絕經前23例,絕經后18例;根治術15例,改良根治手術20例,保乳手術6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67歲,平均(45.3±3.9)歲;絕經前29例,絕經后12例;根治術23例,改良根治手術11例,保乳術7例。所有患者均經過CT、X線等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檢查,并明確診斷,同時患者的臨床表現符合有關乳腺癌的診斷標準,且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已明確診斷為乳腺癌者;(2)自愿參與本課題研究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
排除標準:(1)患有心、肝腎功能障礙疾病者;(2)患有精神、心理障礙者;(3)長期服用鎮靜藥物者;(4)有麻醉藥物過敏史[3]。
1.2 方法
對照組給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正確指導患者在術后進行功能鍛煉,勞逸結合,營養均衡,利于肌體恢復。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具體做法如下。
1.2.1 建立護理干預小組 由護士長、責任護士、主管護師組成,結合患者疾病情況給予針對性護理,責任護士簽名準確標注時間,由護士長檢查與指導,保證護理干預得到有效落實。
1.2.2 心理干預 根據術后患者的不同心理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并通過交流了解患者內心需求,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和精神支持,以便取得患者的信任,構建良好護患關系。根據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采取有效的交流方式將有關疾病的知識、注意事項及主治醫生的業務水平詳細告知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幫助患者增強抵抗疾病的信心,以便在治療和會過程中積極配合。
1.2.3 認知干預 由于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導致對術后疾病的恢復造成影響,提前將術后可能發生肢體功能障礙、應對措施、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詳細介紹給患者,以便有足夠思想準備。
1.2.4 行為干預 患者返回病房,協助患者取屈臂內收姿勢,利用三角巾將肩關節包繞,使肩關節活動受限,并將患肢墊高為10~15 cm,固定、連接負壓引流裝置,并加強巡視。術后24~48 h,正確指導患者在床邊做伸指、轉腕適當練習。術后第3天開始指導患者做肘關節功能練習鍛煉,5~6次/d,10遍/次。術后5 d練習屈肘、前臂活動,并給予患者支持,指導其根據患肢耐受程度可行進食、摸同側耳朵等活動。以肩部為中心,抬高患肢做前后擺動動作,5~6次/d,5~10次/min。術后10 d指導患者依照疾病恢復情況做梳頭、摸對側耳朵等鍛煉,在鍛煉結束后,與患者交流并仔細查看傷口,并進行記錄,自制有關患者疾病的信息記錄本,以便定期隨訪,醫生準確了解患者疾病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療效,肢體功能鍛煉依從性和患者的肢體功能康復評分進行對比分析。
1.4 療效判斷標準
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療效判定標準:優為肢體功能徹底恢復,能夠生活自理;良為肢體功能有所改善,可完成部分生活自理;差為肢體功能無改善,無法生活自理[4]。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肢體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判標準:(1)按時訓練,遵照功能鍛煉計劃完成全部計劃內容;(2)部分按時訓練,遵照功能鍛煉計劃完成部分計劃內容;(3)不訓練,為遵照鍛煉計劃內容不進行鍛煉[5]。依從率=(總例數-不訓練例數)/總例數×100%。
肢體功能康復情況臨床中使用肩關節的綜合恢復功能量表進行評判,包括:疼痛(滿分為30分)、日常的生活能力(滿分35分)、肩關節的活動程度(滿分為25分)、關節局部的形體(滿分5分)及肌力(滿分5分),分數越高代表肢體功能康復效果佳[6]。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療效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為90.24%,對照組優良率為70.7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肢體功能訓練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依從率為82.93%,對照組優良率為60.9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康復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關節局部的形體、疼痛、日常的生活能力、肌力及肩關節的活動程度改善情況均較對照組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些年來,乳腺癌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目前,臨床治療過程中常選用手術作為根治方法,在術后,患者常表現出不良影響,如皮瓣壞死、創面感染等,造成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因此,應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增強動能鍛煉,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起到重要作用。在患者進行術后肢體功能鍛煉過程中,應根據患者實際的疾病情況,以及心理、行為等內容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7]。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并提高患者疾病、肢體鍛煉的認知度,從而樹立患者預后康復的信心。給予患者具有針對性的功能行為鍛煉,使得患者對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提升,減少水腫現象出現,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患者在乳腺癌術后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制定康復訓練,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給予心理支持和認知指導,從而提高了患者配合訓練的依從性[8]。本文就筆者所在醫院82例乳腺癌術后患者臨床護理進行研究資料表明,行護理干預的觀察組依從率、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護理干預的實施,可幫助患者的肢體功能獲得良好的恢復效果。同時觀察組肢體功能康復評分較對照組優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的應用可有效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肢體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并使得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較突出。
參考文獻
[1]王琦.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9):221-222.
[2]徐衛英,黃誠.乳腺癌術后運動計劃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6):67-69.
[3]王文芳.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對乳腺癌手術患者情緒狀態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3):119-120.
[4]賀麗賢.系統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3):816-817.
[5]陳錦堅,羅愛萍,何顏英,等.乳腺癌術后康復操的臨床應用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2):138-142.
[6]蔡亞先.乳腺癌術后的目標性心理護理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8):100-101.
[7]張麗紅.系統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康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9):2734-2735.
[8]王麗平.乳腺癌護理過程中優質護理服務的作用解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1):88-90.
(收稿日期: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