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要】 目的:探討微柱凝膠技術在新生兒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檢測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輸血科接收的疑似新生兒溶血病(HDN)標本9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試管法和微柱凝膠技術兩種檢測技術對98例標本進行檢測,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檢測結果。結果:A組患兒標本試管法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35例,其中ABO血型不合33例,Rh血型不合2例;B組微柱凝膠技術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37例,其中ABO血型不合34例,Rh血型不合3例,兩組標本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柱凝膠技術與傳統的試管法用于新生兒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檢測,結果均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微柱凝膠技術在操作方面更為簡單、快捷,在結果讀取及陽性檢出較傳統方法具有優勢,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陽性檢測現象。
【關鍵詞】 試管法; 微柱凝膠技術; 新生兒溶血病;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47-02
新生兒溶血病(HDN)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期疾病,是一種由于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的胎兒或新生兒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新生兒溶血病對新生兒的正常生長發育有直接影響,同時也給患兒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與經濟負擔[1-2]。對于新生兒溶血病臨床提倡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我國新生兒溶血病主要為母嬰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次之,實驗室檢查對新生兒溶血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作用,傳統檢查方法為試管法,雖然檢測結果準確但操作較為復雜,檢測效率并不高[3]。本研究通過對98例疑似新生兒溶血病血液標本采用傳統試管法與微柱凝膠免疫檢驗技術檢測,探討微柱凝膠免疫試驗技術在新生兒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檢測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輸血科接收的疑似新生兒溶血病標本9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為單胎妊娠,患兒出生7 d內存在明顯的黃疸、血紅蛋白降低、貧血、高膽紅素血癥等癥狀,經實驗室檢查,臨床癥狀觀察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符合第八版《兒科學》相關診治標準。98例標本來源:男48例,女50例,年齡12 h~7 d,平均 (5.5±1.3)d,足月產87例,早產兒11例,采用傳統試管法及微柱凝膠技術對98例標本進行檢測。
1.2 研究方法
A組標本采用傳統試管法檢測,首先將待檢查的紅細胞應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配制成3%~5%紅細胞懸液,取1滴紅細胞懸液加入2~3滴廣譜抗人球蛋白并進行離心處理,分別置于相同規格試管中在37 ℃條件下孵育1 h,完成孵育后進行反復徹底清洗,滴加抗人球蛋白后進行離心處理,對檢測結果進行觀察,抗人球蛋白卡選用戴安娜公司生產的DG Gel Coombs卡,抗人球蛋白試劑選用IMMUCOR公司生產的Anti-IgG。
B組標本采用微柱凝膠技術檢測,首先準備微柱凝膠試劑卡,檢測前觀察試劑卡的外觀是否完好,若存在有雜質、干膠、氣泡等不可使用,后將試劑卡放置在室溫下平衡處理,再采用專用離心機離心處理5 min;標本準備,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應用EDTA抗凝,取10 μl抗凝血紅細胞加入1 ml生理鹽水配制成1%濃度的紅細胞懸液,將備好的抗人球蛋白檢測卡做好標記,待檢的細胞加入標記好的微管中,各50 μl,加入微柱凝膠孔后在2000 r/min條件下離心5 min,觀察紅細胞在凝膠帶的聚集位置。
1.3 觀察指標
結果判讀標準:微柱凝膠法通過觀察紅細胞滯留在微柱的上端或分布在凝膠中作為檢測陽性標準;-為100%紅細胞沉積于微管底部;+/-為100%的紅細胞沉積于微管的下段1/3內;DAT 1+為80%的紅細胞沉積在微管下端的2/3內;DAT 2+為80%的紅細胞沉積在微管上段2/3內;DAT 3+為80%的紅細胞沉積在微管上段1/3內,DAT 4+為凝集的細胞全部位于微管頂部;dp為雙群,Hemo為溶血。試管法則以肉眼及光鏡下檢查紅細胞凝聚作為陽性評估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兒標本試管法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35例,其中ABO血型不合33例,Rh血型不合2例;B組微柱凝膠技術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37例,其中ABO血型不合34例,Rh血型不合3例,兩組標本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DAT結果判讀中發現,A組標本有9例檢出DAT 1+,12例檢出DAT 2+,2例檢出DAT 3+,可顯示DAT 1+~3+梯度;B組檢出11例DAT 3+,18例DAT 4+,僅表現為DAT 3+~4+的變化梯度。
3 討論
試管法抗人球蛋白試驗是臨床傳統的檢測新生兒溶血疾病的方法,但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對紅細胞進行反復洗滌,檢測方法相對較為繁瑣、復雜,在實際臨床實驗室應用中具有檢測效率低下的缺點,并且手工操作、結果判讀等影響因素可能導致臨床診斷價值的降低。微柱凝膠技術是基于傳統血型血清學的一種免疫學新型檢測技術,通過結合免疫學技術與凝膠分子篩技術,在離心處理下抗原、抗體反應以及抗體致敏凝集紅細胞滯留在微柱上進行結果判讀,一般未凝集或未致敏的紅細胞分布于微柱的底部,而凝集的紅細胞或致敏的紅細胞主要位于微柱上段或分布于凝膠中,通過觀察紅細胞滯留的位置反應不同強度的凝集反應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簡單以及結果準確的優點[4]。
新生兒溶血性疾病主要由血型不合導致溶血性黃疸、病毒或細菌感染誘發的感染性黃疸、先天膽道畸形所致的阻塞性黃疸,通過DAT陽性結果的判讀以及患兒臨床癥狀表現可對新生兒溶血病進行分類[5]。本組研究結果中由ABO血型不合導致的微柱凝膠直抗陽性36例,試管法直抗陽性33例,兩組方法直抗陽性率比較并無顯著差異,提示微柱凝膠技術與傳統試管法直抗檢測均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以及敏感性[6]。在Rh血型系統檢查結果中發現,傳統試管法可檢測DAT 1+~3+梯度,而微柱凝膠法則僅表現為DAT 3+~4+的變化梯度,通過回顧分析可知,DAT結果強弱可初步反應患者溶血的病情程度,而在微柱凝膠技術則無法形成有效的強度梯度[7],因此缺乏一定的半定量評估作用,在這方面可能不如傳統試管法具有優勢[8]。
綜上所述,微柱凝膠技術與傳統的試管法用于新生兒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檢測結果均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微柱凝膠技術在操作方面更為簡單、快捷,在結果讀取以及陽性檢出中較傳統方法具有優勢,但仍存一定程度的假陽性檢測現象。
參考文獻
[1]文藝.新生兒溶血疾病臨床診斷方法的分析與探討[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9):46-47.
[2]甘泉涌,葉海輝.新生兒溶血DAT 三種檢測方法的比較[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5):38-40.
[3] Noriyuki E,Kingo C,Takafumi S,et al.An exploratory trial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a preliminary multicenter report[J].The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2016,10(6):501-512.
[4]王萍.微柱凝膠法在O型血孕婦產前IgG抗體效價檢測中的應用[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5,25(6):1-3.
[5]黃志穩,李金花.三項試驗在新生兒溶血病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6,37(10):2436-2438.
[6]張勇萍,楊世明,安寧,等.母嬰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及其血型血清學檢測的臨床意義[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3,29(11):1229.
[7] Paxton L,Hawkins C,Crispin P.Selecting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y patients for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J].Intern Med J,2016,46(10):176-179.
[8]管政,張軍,陳麗,等.3種微柱凝膠抗人球蛋自片在檢測孕婦IgG血型抗體效價中的應用比較[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8):872-877.
(收稿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