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摘要】 目的:研究兒科疾病中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兒科疾病患兒367例,抽取靜脈血進行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分析其診斷價值。結果:本組367例患兒,經鏡檢后發現293例患兒檢查結果異常,占79.84%。293例患者中,呼吸道疾病占44.71%,包括肺炎支原體感染、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統疾病占21.85%,包括腹瀉、胃炎、傳染性肝炎;傳染病占16.38%,包括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血液系統疾病占15.71%,包括地中海貧血、缺血性貧血、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其他1.37%。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陽性率6.83%,以Ⅰ型居多,肺炎支原體陽性率4.10%,以Ⅱ型居多,流行性感冒陽性率6.14%,以Ⅰ型居多,手足口病陽性率3.41%,以Ⅰ型居多。結論:常見的兒科疾病如感染、貧血、消化道疾病、手足口病等均可能導致患兒細胞形態發生變化,并且變化有跡可循,因此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在兒科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兒科疾病;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 診斷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57-02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是常規檢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許多優勢[1]。首先,其應用方便,檢測快捷,可以及時得出診斷結果[2]。其次,多數常見的疾病均會導致外周血細胞形態發生變化,因此其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并且外周血細胞檢查可通過檢測細胞數量大小及形態變化,細胞核變化和其他異常,對常見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因此準確性較高[3]。目前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也是常用于兒科疾病檢查中的一種方式[4]。兒童患病后,細胞變化特殊,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可提供較為準確的結果分析,對于準確診斷疾病有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兒科疾病患兒367例,其中男188例,女179例,年齡1~11歲,平均(5.8±1.8)歲;患兒血標本均選擇自動化血液分析儀進行監測,同時進行血涂片鏡檢進行復查。疾病診斷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復查診斷參考《41條血細胞復檢規則》[5]。
1.2 方法
抽取患兒靜脈血2 ml,制作血涂片,將綠豆大小的血液滴落在涂片上,均勻地推開,呈不規則長方形,長度25~35 mm,寬度18~20 mm,對其進行瑞氏姬姆薩染色,嚴格遵照臨床檢驗操作規范。復檢包括白細胞形態、分類、數量,血小板形態、數量、聚集現象,紅細胞染色、大小、形態,寄生蟲類型(包括微絲蚴、附紅細胞體、杜利氏體、弓形蟲等),淋巴細胞形態,粒細胞形態(包括中毒顆粒、退行性變、Dohle體、空泡變性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類型疾病患兒鏡檢血液細胞的形態學特征,常見傳染病患兒的異型淋巴細胞分布。
2 結果
2.1 不同類型疾病患兒鏡檢血液細胞的形態學特征
本組367例患兒,經鏡檢后發現293例患兒檢查結果異常,占79.84%。293例患者中,呼吸道疾病占44.71%,包括肺炎支原體感染、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統疾病占21.85%,包括腹瀉、胃炎、傳染性肝炎;傳染病占16.38%,包括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血液系統疾病占15.71%,包括地中海貧血、缺血性貧血、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其他1.37%
2.2 常見傳染病患兒的異型淋巴細胞分布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陽性率6.83%,以Ⅰ型居多,肺炎支原體陽性率4.10%,以Ⅱ型居多,流行性感冒陽性率6.14%,以Ⅰ型居多,手足口病陽性率3.41%,以Ⅰ型居多。
3 討論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主要是指抽取患者外周血,以血液分析儀器或者顯微鏡法觀察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等的數量和形態改變[6]。當人患各種疾病時,外周血細胞形態均可能出現改變,特別是白細胞的形態,可以有效地輔助診斷,給予臨床醫師較為客觀的參考。一般患兒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熱、貧血、出血等癥狀,均可借助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以提供診斷的依據[7]。
本研究中,絕大多數患兒鏡檢顯示血細胞形態學異常,其中以呼吸道感染類疾病為最多,其次為消化性疾病[8-9]。一般感染性疾病在兒科中最為常見,而感染性疾病一般可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中發現異常。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患兒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比例均有所升高,細菌性疾病患兒則會表現出明顯的白細胞增多,并且可通過中性粒細胞核轉移及幼稚粒細胞與病毒感染進行鑒別診斷,同時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還可辨別患兒感染性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中性粒細胞大小變化、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空泡及中毒顆粒、杜勒式小體變性)則一般提示重度細菌感染存在[10]。而消化性疾病也有很高的鏡檢異常率,腹瀉和消化道疾病會引起白細胞形態改變,主要辨別特征為紅細胞大小不均。紅細胞變化主要說明了患兒存在貧血性疾病,如紅細胞體積變化一般提示貧血,并且三種不同的貧血外周血細胞形態不同,可進行鑒別診斷,一般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為小細胞,而大細胞則為巨幼細胞性貧血。同時缺鐵性貧血患兒會表現為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且中央染色區擴大。不僅上述常見疾病類型可通過外周血細胞形態學表現,一些如寄生蟲、難以發現的手足口病也會表現出血細胞形態異常。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雖然可極大地提高檢驗效率,減少工作量,但目前的技術仍然無法達到對異型淋巴細胞、有核紅細胞、白細胞幼稚細胞等進行有效識別,因此顯微鏡下檢驗仍然可提供相對更加準確的檢查結果。
綜上所述,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是方便而快捷的臨床檢驗方式,可廣泛運用于兒科常見疾病的檢測中,許多常見的疾病如病毒、細菌感染、貧血、消化系統疾病等均會表現出外周血細胞形態學異常,因此其可為醫師及時地診斷疾病提供較為準確的參考資料,減少誤診與漏診率。
參考文獻
[1]杜穎.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在兒科疾病臨床診斷中的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8):1054.
[2]莫和國,隋洪,陳光輝,等.外周血細胞形態學觀察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5):72,75.
[3]付振艷,孫彥平,王英輝,等.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意義[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6):47-48.
[4]楊燕,金曉希,徐金蓮,等.兒科住院患兒異常外周血細胞形態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18):2255-2257.
[5] Moura C G,Souza M A,Kohal R J,et al.Evaluation of osteogenic cell culture and osteogeni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human cell co-culture on modified titanium surfaces[J].Biomedical Materials,2013,8(3):035002.
[6]次曲.在兒科疾病中血細胞形態學檢驗重要性初探[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14(4):204.
[7]熊昊,孫燕,胡群,等.嬰兒急性白血病30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3):177-179.
[8]王麗,金瑄.60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細胞形態學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4):1636-1637.
[9] Zhang Q Y,Chabot-Richards D,Evans M,et al.A retrospective study to assess the relative value of peripheral blood, bone marrow aspirate and biopsy morphology,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s,and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B 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neoplas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Hematology,2015,37(3):390-402.
[10]郜紅琴,王曉芬,苗慧麗,等.探討外周血細胞形態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價值與重要性[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11(1):27-28.
(收稿日期: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