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俐 斯興無 陳世孝
【摘要】 目的:探討超聲、腹部X線平片及雙源CT三種影像技術在結腸腫瘤性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
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13例術后證實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術前均采用超聲、腹部X線平片及雙源CT診斷,對三種影像技術診斷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在診斷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準確率、梗阻部位、腸絞窄符合率方面,超聲分別為45.13%、82.30%、69.91%,腹部X線平片分別為15.93%、48.67%、38.94%,雙源CT分別為94.69%、 97.34%、81.42%;雙源CT診斷優于超聲和腹部X線平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優于腹部X線平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比超聲、腹部X線平片,雙源CT對結腸腫瘤性腸梗阻診斷更有效,但價格較昂貴。在臨床上應充分考慮三種影像技術優劣勢、醫療水平、患者病情,爭取既能快速對患者進行診斷,也能兼顧患者經濟能力。
【關鍵詞】 超聲; 腹部X線平片; 雙源CT; 結腸腫瘤性腸梗阻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59-02
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是由結腸腫瘤引發的腸梗阻[1]。腸梗阻是一種常見外科急腹癥,其發病機制是機械性和物理性原因阻礙腸內容物通過,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停止排便和排氣等,其發病急,病情發展快,若處理不當,易造成腸穿孔、休克,甚至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3]。及時對梗阻病因、梗阻部位、腸絞窄等進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對腸梗阻診斷主要采用超聲、腹部X線平片及CT檢查。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13例術后證實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術前均采用超聲、腹部X線平片及雙源CT診斷,比較三種影像技術診斷結果,現作以下總結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13例術后證實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男66例,女47例,年齡23~68歲,平均(46.73±8.54)歲,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停止排便和排氣等,腹部無手術史38例,有手術史75例。納入標準:(1)患者術前均采用超聲、腹部X線平片及雙源CT檢查;(2)本人及家人同意并自愿簽訂同意書;(3)經筆者所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超聲 選擇GE多普勒彩超檢測儀對患者進行超聲診斷,探頭頻率3.5~7.5 MHz,患者取仰臥位露出腹部,從右上腹開始,以順時針方向掃描全腹,直至找到梗阻部位。主要觀察腸管大小、形態、腔內積液、腸壁厚度、腸蠕動、血流量等。最后由經驗豐富的超聲科醫生和腸外科醫生對影像進行檢查和分析。
1.2.2 腹部X線平片 患者腸胃減壓前,患者取常規站立后前位和仰臥位前后位,對患者分別進行站立位、仰臥位腹部X線平片,部分患者加照側臥位平片。由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進行閱片診斷。
1.2.3 雙源CT 選擇SIEMENS公司生產的64層雙源CT機進行掃描,掃描厚度為5.0 mm,螺距為1.352∶1,從膈頂部到恥骨對全腹進行掃描。對部分患者增強掃描,給予患者肘靜脈注射碘海醇,流速3~4.5 ml/s,計量80~100 ml,分別于30、60、180 s掃描獲得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圖像,將圖像傳送到CT工作站,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圖像進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層面曲面重建,分析出梗阻的部位及原因。
1.3 診斷標準
1.3.1 超聲診斷腸梗阻現象 梗阻部位以上腸管擴張,結腸超過6 cm,小腸擴張超過3 cm,腔內有積液、積氣、腸壁變薄等現象。腔內有較強回聲、雜亂光點、不規則光斑、絮狀物等,擴張的腸管液體明顯且形成多囊狀液體性暗區,梗阻部位黏膜出現水腫、腸壁變厚、腸蠕動減弱或消失,腔內有可見液性暗區。
1.3.2 腹部X線平片診斷腸梗阻現象 在患者發生腸梗阻4~6 h,進行站立位和仰臥位X線腹部檢查,梗阻部位以上腸管擴張,有氣液平面。不同的梗阻部位具有不同的X線平片表現。
1.3.3 雙源CT診斷腸梗阻現象 小腸梗阻情況下,出現腸管擴張,積液,內徑大于2.5 cm;結腸梗阻情況下,出現腸管擴張、積液,內徑大于6.0 cm。
1.4 觀察指標
對比超聲、腹部X線平片及雙源CT診斷結腸腫瘤性腸梗阻的準確率、梗阻部位符合率和腸絞窄符合率。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13例手術后均證實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超聲診斷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51例,梗阻部位符合93例,腸絞窄符合79例;腹部X線平片診斷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18例,梗阻部位符合55例,腸絞窄符合44例;雙源CT診斷為結腸腫瘤性腸梗阻107例,梗阻部位符合110例,腸絞窄符合92例。雙源CT診斷優于超聲和腹部X線平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診斷優于腹部X線平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腸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根據病因分類可分為機械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5]。結腸腫瘤性腸梗阻是一種結腸腫瘤常見并發癥,目前我國結腸腫瘤發病率高,且發病率逐年升高,結腸腫瘤引發急性腸梗阻的比例是20%左右[6]。急性腸梗阻常因病因診斷困難,病情發展快,可引起身體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心肺功能不全等,導致患者死亡,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7]。因此,對腸梗阻及時準確診斷對于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診斷腸梗阻方法主要采用腹部X線平片,通過影像上顯示的腸管擴張、氣液平面來進行診斷,由于腹部結構復雜及一些物質對X線吸收值差不多,使拍出來的結構影像相互重疊,另外影像分辨率低,對腸梗阻的病因、部位的診斷帶來困難;腸梗阻患者早期腔內積氣較少,腸管擴張無法明顯顯示,也影響對患者的有效診斷[8]。本研究中,采用腹部X線平片診斷,診斷符合率明顯低于其他兩種影像技術(P<0.05),該診斷方法應用價值較低。超聲在急性腸梗阻診斷上應用廣泛,超聲波在組織中反射、繞射、散射等形成回波,接受器進行接收,處理顯示圖像[9]。圖像能夠清晰觀察腸壁結構,同時動態觀察腸管擴張及腔內積液、積氣、腸壁厚度、腸蠕動等指標。超聲對于積液型腸梗阻診斷效果較好,對積氣型腸梗阻診斷效果較差。本研究中,采用超聲診斷,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腹部X線平片診斷(P<0.05),該診斷方法應用價值高于腹部X線平片。但不管是腹部X線平片還是超聲診斷準確率都會受到腹內條件影響。雙源CT在掃描速度、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明顯優于腹部X線平片和超聲,另外其能實現雙能量成像[5]。在對腸梗阻進行診斷時,計算機對圖像的后期處理及三維重建,可清楚顯示局部組織解剖結構,有效避免腹部不同組織間重疊和腹內條件的影響。投影后,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層面曲面重建,能全方位觀察腸梗阻情況,分析出腸梗阻原因。本研究中,采用雙源CT診斷,診斷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兩種影像技術(P<0.05),該診斷方法應用價值高。三種影像技術各有優勢,腹部X線平片價格低,操作簡單,但具有輻射;超聲價格低,操作簡單,無輻射;雙源CT診斷效果好,但價格較為昂貴。在臨床上,應結合患者病情、醫療水平選擇最佳診斷方式。
綜上所述,對結腸腫瘤性腸梗阻診斷,雙源CT診斷效果最好。但應用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醫療水平、患者病情、經濟負擔,應靈活選用。
參考文獻
[1]高連華,夏平.探討螺旋CT與X線腹部平片在腸梗阻中的聯合診斷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4(24):3472-3473.
[2]王金瑜,趙筆輝,胡燕標.腹部X線、螺旋CT及超聲對腸梗阻的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6):1135-1138.
[3]張宗斌,梁社富,李佳.超聲、螺旋CT、腹部X線診斷腸梗阻臨床對比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4):2714-2717.
[4]王勇,雷靜,韓丹,等.雙源CT雙能量虛擬平掃在結直腸病變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2(10):768-771.
[5]謝雁,趙書臣,王守海,等.CT與X線診斷腸梗阻的臨床價值探討[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4):4731-4733.
[6]王均慶,陸風旗,張雷,等.結腸癌腸梗阻的CT檢查影像學特征[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5,14(6):507-510.
[7]宮玉典,曲林濤,程鑫,等.結腸癌合并腸梗阻MRI影像特征[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9(4):388-390.
[8]黃遠彬.雙源CT臨床應用新進展[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4,20(2):17-21.
[9]褚鷙,王寶愛,坑蓉,等.多層螺旋CT與腹部X線平片分組臨床診斷老年腸梗阻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6):71-73.
(收稿日期: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