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惠
【摘要】 目的:探究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方法:選擇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7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集患者的血液樣本,分析不同溫度、不同時間、不同取樣方式、不同采血位置對檢驗結果的影響。結果:隨著血液樣本放置時間的延長,血液樣本的檢驗結果也隨之發生變化,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紅蛋白吸管的血常規檢測結果與稀釋器、微量加樣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溫保存下的血液樣本中血小板、白細胞水平與冰箱保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靜脈采血的血常規各項檢測指標與末梢采血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液樣本的放置時間、保存方式、采集方式、采血位置都會對檢驗誤差造成影響。
【關鍵詞】 血常規檢驗; 誤差; 原因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60-03
血常規檢驗是血液檢驗的基本方法,是對血液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進行檢驗,通過患者的血液變化情況來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其檢測指標一般包括三種血液細胞和血紅蛋白[1]。血常規檢驗的準確性對于指導醫生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極為必要。本研究以筆者所在醫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以期為血常規檢驗準確性提供科學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2016年4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7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糖尿病患者15例,高血壓患者11例,婦科疾病患者1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23例,其他疾病患者12例。男38例,女33例;患者年齡18~59歲,平均(36.58±4.12)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時對患者分別采用靜脈采血和末梢采血兩種方式采集3 ml血液進行檢驗,使用深圳邁瑞BS4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所有血液樣本進行檢驗,相應的檢驗試劑盒由深圳邁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集完血液樣本后將其送交檢驗。(1)分別在取樣即刻、2 h后、4 h后進行檢測;(2)分別檢測血紅蛋白吸管、微量加樣器、稀釋器不同采樣方式下采集的血液樣本;(3)分別檢測在常溫下保存的血液樣本和4 ℃冰箱中保存的血液樣本。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不同時間、不同取樣方式、不同保存方式下血液樣本的檢驗結果。檢驗指標包括: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GB)。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時間點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
不同時間點對患者的血液進行檢驗,患者的各項血液檢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采樣方式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
研究發現微量加樣器和稀釋器兩種取樣方式采集的血壓樣本檢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血紅蛋白吸管取樣方式采集的血液樣本檢測結果與微量加樣器、稀釋器采集血液樣本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同采血位置血液樣本檢測結果比較差異
靜脈采血的血液樣本各指標檢驗結果與末梢采血血液檢驗各指標檢驗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不同保存方式下血液樣本檢驗結果比較差異
8 ℃~28 ℃環境下保存的血液樣本各項指標檢測結果為:RBC:(4.31±0.75)×1012/L;WBC:(8.06±0.47)×109/L;PLT:(301.21±25.26)×109/L;HGB:(117.56±4.87) g/L。冰箱內保存的血液樣本各項指標檢測結果為:RBC:(4.31±0.75)×1012/L;
WBC:(5.21±0.58)×109/L;PLT:(211.34±24.12)×109/L、HGB:(117.56±4.87)g/L。兩種保存方式下的血液檢測結果在WBC和PLT兩項指標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血常規檢驗的準確性對于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病情程度至關重要[2]。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血常規檢測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檢驗誤差。近年來醫學工作者逐漸開始認識到血常規檢驗準確性的重要性,開始關注對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相關研究不斷增多[3-5]。有研究指出血液樣本的放置時間、采集方式、采集位置、保存方式都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6]。
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71例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隨著血液樣本放置時間的延長,其檢測結果也相應的發生變化,RBC、PLT、WBC血液細胞水平明細升高,而HGB水平則明顯下降;在冰箱內保存的血液樣本與常溫下保存的血液樣本進行比較法發現PLT、WBC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紅蛋白吸管取樣方式采集與微量加樣器、稀釋器采集血液樣本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梢采血與靜脈采血的血液樣本檢驗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提示血液樣本的采集方式、采集位置、存放時間、保存環境都會對血液檢驗結果造成影響。
血液樣本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與空氣中的微生物發生反應,常溫環境下空氣中的微生物增多,因此如果將采集后的血液樣本置于常溫環境下血液成分很容易發生改變,RBC、PLT、WBC等血液細胞水平及HGB水平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隨著血液樣本放置時間的延長其發生的變化越大[7]。因此采集的血液樣本要盡快進行檢驗,如不能盡快檢驗應盡量將其存放于冰箱內,減少其與空氣中微生物發生反應的幾率。
此外血液采集方式、采集位置也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采用血紅蛋白吸管采集血液會對檢測結果造成誤差,其主要原因在于血漿內的很多有效成分附著于吸管壁上使各項檢測指標下降。末梢采血和靜脈采血是臨床上主要采用的兩種采血部位,其中指尖末梢的血管一般較細,并不能準確反應患者的實際血液狀況,因此會導致檢測誤差[8]。
本研究通過對71例患者進行實際臨床研究發現血液采集方式、采集位置、保存方式、放置時間都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這一研究結果與以上分析一致。
綜上所述,末梢采血、血紅蛋白吸管采集血液樣本、樣本放置時間過長、常溫下保存都會導致檢驗誤差,在臨床上應盡量采取相應措施避免誤差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郭雯.血常規檢驗臨床觀察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6):2207,2240.
[2]文家遠.臨床血常規檢測的影響因素及控制對策初探[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3):150-151.
[3]李華,羅軍,傅欽珊,等.10946名企業員工血常規結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3):66-67.
[4]楊永懷.血常規檢驗中誤差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26):3296-3297.
[5]汪學武.血常規檢驗過程中的誤差原因調查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4):88-89.
[6]高梅,張凌峰,付永航.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中的價值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4):46-48.
[7]姜麗娜.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2):204-205.
[8]史晶晶.血常規檢驗中的誤差原因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3):636-637.
(收稿日期: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