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
【摘要】本文以布勞-鄧肯模型及其拓展模型為基礎,利用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GSS)數據,通過實證研究,找出了父親教育水平、父親職業地位及本人教育水平、政治面貌、性別、戶籍、關系網絡等因素對個人職業地位獲得的影響力大小,從而呈現了當代中國的階層流動現狀,并認為權力因素、城鄉差別和教育不公平是阻礙階層流動的主要原因,而縮小行業差距是促進階層流動的方式之一。
【關鍵詞】布勞-鄧肯模型 地位獲得 階層流動
一、引言
近年來,社會分層與流動的問題不斷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2011年, 《南方周末》一篇“窮孩子沒有春天?”的報道指出,“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出身越底層,就讀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當代中國出現階層固化趨勢。社會階層的分化和流動的受阻有著強烈的負面影響。一方面,貧窮家庭將很可能陷入貧困之中無法翻身;另一方面,社會增加的財富越來越多地聚集在上層群體之中。階層流動受阻,加大了社會分化與貧富差距,使得國家整體財富增長的同時,處于貧困地位的人群的發展受制,陷入惡性循環。因此,了解當代中國的階層流動性現狀,找出阻礙階層流動的是哪些因素,對于我們思考脫貧問題、社會資源分配問題很有意義。社會階層流動一直是社會學研究重點之一。在微觀層面,對地位獲得模式最為經典的探討就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根據對當時社會的實證研究,提出的的“布勞-鄧肯地位獲得模型”:地位獲得=
他們認為,一個人在社會中地位的獲得是由先賦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共同導致的,并且先賦因素對后致因素也有影響,本人教育程度、初職和現職既是自變量也是中間變量。此模型的提出,為人們理解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代際傳遞提供了有力的解釋。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各地實證研究的發展,學者們分別對此模型進行了修正和拓展,認為還有一些因素也至關重要,包括性別(李春玲,2009)、族群(Bonacich,1972;Wilson,1987)、同期群(Turner, 1960)、政治忠誠(Walder, 1989)、單位地位(林南與邊燕杰,1999)、關系網絡(費孝通,1984)。本文利用拓展后的模型,來研究影響社會階層流動的主要因素。
二、實證研究
本研究數據全部采自2008年度全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08
)。該調查以2005年1% 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為抽樣框,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城市、城鎮范圍內采用分層的四階段PPS不等概率系統抽樣,共完成城鄉樣本6000個。表1列出了基本模型中需要的所有變量:
采用OLS回歸,回歸結果如表2。從表中可以發現:第一,本人教育水平深刻影響著職業地位。這一點在模型二中尤其明顯:每多接受一年教育,初職地位可提高約2個單位。在模型三中,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可使現職地位提高約1個單位。
第二,父親受教育水平主要是通過影響子輩受教育水平來作用的。模型一中父親教育水平顯著,但當我們控制了本人教育水平后,回歸系數明顯變小且不再顯著。父輩教育對子輩教育的影響力可以由兩個因素解釋:第一,父輩素質決定家庭環境,擁有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的子女更容易在學習中表現良好;第二,在義務教育之后,能否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與智力因素有關,而智力因素帶有遺傳性。
在模型一中,通過比較標準化的回歸系數發現,對子輩教育水平影響力最大的是父親職業地位,回歸系數為0.556,而不是教育水平。由于本人教育水平深刻影響著本人職業地位,這意味著父輩地位對子輩地位影響力很大,權力在其中依然發揮著作用,因為“職業地位往往同職務、職權或特權聯系在一起”(翁定軍,何麗,2007)。我們所測量的職業地位高低,是指具體職業所含有的權力、財富、聲望的差別而表現出來的社會地位差別。(仇立平,2001)。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回歸分析,筆者認為拓展的布勞-鄧肯地位獲得模型對當代中國社會地位獲得現狀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社會階層流動的狀況;使我們知道了在當代中國社會中,性別、政治面貌和關系網絡等通過不同的機制對社會流動產生著深刻影響。回歸結果表明:第一,各種社會因素主要是通過影響本人受教育水平促進或阻礙個人的階層流動,教育的不公平是阻礙階層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權力因素在社會分層中的作用依然比較明顯,這些都可能導致社會不平等的加劇,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第三,縮小行業間差距是促進階層流動的方式之一,需要得到重視。(本論文使用數據全部來自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之“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項目。該調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執行,項目主持人為李路路、邊燕杰教授。作者感謝上述機構及其人員提供的數據協助。)
參考文獻:
[1]周怡.布勞—鄧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戰[J].社會學研究,2009,(6).
[2]翁定軍,何麗.社會地位與階層意識的定量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王威海,顧源.中國城鄉居民的中學教育分流與職業地位獲得[J].社會學研究,2012,(4).
[5]仇立平.職業地位:社會分層的指示器[J].社會學研究,2001,(3).
[6]李春玲.教育地位獲得的性別差異——家庭背景對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獲得的影響[J].婦女研究論叢,2009,(1).
[7]李煜.家庭背景在初職地位獲得中的作用及變遷[J].江蘇社會科學,2007,(5).
[8]孫明.家庭背景與干部地位獲得(1950-2003)[J]. 社會,2011,(5).
[9]杜鵬 .我國教育發展對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5,(4).
[10]格倫斯基著,王俊等譯.社會分層[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11]Blau,Peter M. 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67.
[12] Harry B. G. Ganzeboom.Internationally comparable measures of occupational status for the 1988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9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