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賢
【摘要】 目的:探析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取系統性急救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與特點。方法:納入筆者所在醫院2014-2016年收治確診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從該群體抽取100例,并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重型顱腦損傷救治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重型顱腦損傷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對兩種搶救護理方式進行分析,分析并歸納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應用價值。結果: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搶救下觀察組患者所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事件、死亡事件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調查問卷方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觀察組總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搶救過程中合理運用系統性急救護理模式,不但能夠縮短搶救所需時間,且可提高搶救質量,順利搶救患者生命,降低并發癥事件發生率,有利于患者康復,也對構建和諧護患環境有積極影響,值得推廣。
【關鍵詞】 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 重型顱腦損傷; 臨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84-02
目前工業建設和交通發達,因交通事故、自然災害及生產事故等誘發的損傷呈現明顯升高趨勢,其中重型顱腦損傷對患者的生命危害程度相對較高,此類患者出現損傷后需要立即接受有效搶救,否則可能引發死亡事件[1]。一般而言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搶救黃金時間在其傷后1 h,期間配合搶救的護理程序是否具有針對性及科學性,對于縮短搶救時間及保障救治質量等均有重要意義[2]。本文通過對筆者所在醫院近年來救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歸納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對該病癥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筆者所在醫院2014-2016年收治確診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共100例,男71例,女29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81歲,平均(47.8±3.1)歲。入院時所有患者均需進行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分數范圍在3~12分,平均(6.3±2.3)分。患者受傷原因包括如下:車禍、高處墜落、重物撞擊,例數分別為54、27、19例。患者中73例患者屬閉合性損傷,27例患者為開放性損傷。納入標準:意識處于昏迷或者深昏迷狀態,時間持續超過12 h或清醒后再次陷入昏迷狀態;進行神經系統檢測,存在陽性體征。用隨機數字表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情具體情況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重型顱腦損傷急救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系統性急救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在接觸到傷者2~5 min,依次完成下列護理操作:大致判斷患者傷勢情況,在接到急診電話之后要盡可能詳細地了解患者的受傷現狀,諸如受傷時間、頭部著力位置、方式,對于患者受傷之后神志狀態及肢體活動等也需要有所掌握,這對于幫助醫生事先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腦挫裂傷及是否有顱內血腫有重要意義,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通知醫生立即到達現場,在最短的時間內告訴醫生患者相關情況;確認所有急救所需用到的藥品和物品準備完全;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諸如呼吸頻率、意識情況、心率等密切監測,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一般情況下患者如果腦細胞處于缺氧狀態時間超過6 min,則可能出現不可逆傷害,因此在整個搶救過程中都應該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觀察患者瞳孔具體變化,記錄患者是否存在嘔吐或者頭痛癥狀,確認無存在肢體活動障礙;確認患者其他器官是否合并嚴重創傷或者有無其他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合并創傷[3-5]。(2)在10~35 min依次完成以下操作:確認患者呼吸道保持通暢,給予吸氧措施,如病情嚴重則將氣管切開或者進行氣管插管;最短時間內完成靜脈通路建立,完成止血處理,確保循環血量在有效范圍內;控制或者降低顱內壓以免出現腦疝并發癥,在15~30 min通過快速靜脈滴注方式對患者應用溶有10 mg地塞米松的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方式給予20~40 mg劑量的呋塞米,每間隔6 h給予1次,兩者交替使用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6];留置尿管,并對尿量進行觀察記錄;完成交叉配血處理,剃頭以隨時接受手術治療;完成相關數據記錄并向患者或者其家屬進行詳細說明,取得同意書簽署;開啟生命綠色救護通道;如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另外部分患者由于受傷突然,在接受搶救時意識依然保持在清醒狀態,此時恐懼、焦慮及憂郁等心情都可能對搶救工作造成消極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對此類患者應該做好充足的心理支持和疏導工作,配合搶救也避免因情緒激動發生顱內壓升高情況[7]。(3)期間全程貫徹對患者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病情全面檢測,最快發現或者預測可能存在的并發癥;確認基礎護理、飲食護理和心理護理等方面落實到位;做好各種通道、皮膚還有臥位等護理;期間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觀察治療期間是否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并立即采取對應處理措施。
1.3 統計學處理
對本文需處理研究數據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應用價值對比
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搶救下觀察組患者所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事件、死亡事件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滿意度對比
通過調查問卷方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服務內容滿意度,觀察組總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這對于搶救質量有直接聯系:受損程度、救治時間及相關技術,其中患者是否得到及時的搶救及救護人員救治水準,兩者結合,對于患者預后質量有著重要影響[8-9]。
在本文所得相關數據中可知,采取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患者所需搶救時間明顯短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同時該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及死亡事件例數也更具優越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大多數病情嚴重,在早期階段即處于意識昏迷狀態,而筆者所在醫院根據多年來對此類患者救治臨床實踐,對急救工作的相關流程進行優化,縮短救治所需時間,提高對患者的救治效率,爭取寶貴的時間,不但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同時也緩解了患者所需承受的經濟負擔,減輕患者家庭壓力。
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在保障了救治效率和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同時,也讓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及積極性得到提升,無需等到具體醫囑下達即可自動配合醫生完成相關操作,讓護理準備工作變得更主動更有預見性,提高效率及患者及其家屬的信賴程度[10-12],在本文結果數據中可知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內容總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搶救過程中合理運用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模式,不但能夠縮短搶救所需時間,且提高搶救質量,順利搶救患者生命,降低并發癥事件,有利于患者康復,也對構建和諧護患環境有積極影響,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染云,范燕娜,王國權,等.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3):51-54.
[2]李紅敏.顱腦損傷患者在急診急救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6,6(9):318-319.
[3]鄧明瑞.院前急救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干預價值評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144,146.
[4]劉萍.護理程序在重型顱腦損傷綠色通道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28(7):1241-1242.
[5]李桂琴,宋建文.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浙江創傷外科,2016,21(1):198-200.
[6]樊莉.院前急救護理程序化在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5):304-305.
[7]婁艷華,胡惠賢,黎春瑩,等.全程護理模式在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12):1689-1690.
[8]鄧愛華,張霞.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河北醫學,2016,22(4):683-686.
[9]張麗玲.系統性急救護理在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搶救中應用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0):1426-1429.
[10]雷文雁.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觀察與急救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3):223-224.
[11]周慧飛,鄒靜.系統性急救護理程序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效率及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1):200-201.
[12]夏蕓.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一體化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9):107-108.
(收稿日期: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