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琴 林麗美
【摘要】 目的:研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使用PDCA護理模式護理對患者顱內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療效。方法:將2015年1-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20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平均分為兩組,100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照組),10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PDCA護理模式護理(觀察組),觀察兩組患者患者顱內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的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4 h、術區引流管、腦脊液漏、氣管切開、留置尿管、糖尿病、開放性顱腦損傷、營養評分<18分等因素情況下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選擇PDCA護理模式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幾率,能夠對患者的康復更有幫助。
【關鍵詞】 PDCA; 重型顱腦損傷; 感染; 效果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6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08-02
神經系統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是重型顱腦損傷,嚴重危害著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并且患者產生并發癥幾率高,患者死亡率也極高。PDCA的臨床護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中不但能夠提高醫療質量,并且可保障醫療安全,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現在對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使用PDCA護理模式護理的情況進行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20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法平均分為觀察組(100例)和對照組(100例)。對照組男70例,女30例;年齡30~72歲,平均(39.4±4.9)歲。損傷原因:50例交通傷,15例跳樓傷,22例生產意外傷,其他傷13例。觀察組男74例,女26例;年齡31~74歲,平均(39.6±5.5)歲。損傷原因:48例交通傷,16例跳樓傷,24例生產意外傷,其他傷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患者給予PDCA護理方式。具體如下,P計劃:由護理人員、護士長及科室主任組成感染控制小組,針對護理工作中不足的問題,進行改進,制定例會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及工作制度的操作規范及評價標準。D執行:感染控制小組根據給部門提供的數據尋找患者受感染因素,并嚴格實施措施,對實施過程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并加以改進。C檢查:對感染控制小組各成員實施的結果進行定期及不定期的抽查,查看實施的實際情況。A處理:根據督查結果,及時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修正提出新的改進措施。把此次PDCA的結果作為下次的目標,臨床路徑得以順利實施并不斷循環,從而問題得以解決。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發生的情況。腦脊液細菌培養呈陽性即可判斷為顱內感染。住院期間出現以下項目超過4項(包括3項),即可判斷為肺部感染:(1)白細胞升高;(2)發熱;(3)膿痰、痰多、呼吸加快、咳嗽等呼吸系統癥狀;(4)小片狀陰影現于患者肺部X線片中;(5)痰中培養出致病菌;(6)肺部可聞及干濕性啰音;尿細菌定量培養中尿沉渣白細胞數>10/HP或者菌落數≥105 CFU/ml即可判斷為泌尿系感染。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區引流管、腦脊液漏、氣管切開、留置尿管、糖尿病、開放性顱腦損傷、營養評分<18分等因素情況下感染發生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軟件對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同部位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各種影響因素下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區引流管、腦脊液漏、氣管切開、留置尿管、糖尿病、開放性顱腦損傷、營養評分<18分等因素情況下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當今我國顱腦損傷中重型顱腦損傷就占據了18%~20%,因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危急,并且病情變化快,來勢兇猛,患者常出現并發癥情況,有極高的死亡率[1]。在臨床治療中治療困難,對患者的護理復雜,故在對患者及時診斷治療過程中需要給予患者精心合理的護理措施。這不單單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可以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鞏固,進而對患者康復起到促進作用,從而降低患者死亡率[2]。
1954美國管理專家戴明年根據信息反饋原理提出PDCA循環模式,主要是對質量細節量化,監控過程環節,全程互動以確保質量體系運作[3]。PDCA循環模式可分為四個階段:P計劃(plan)、D實施(do)、C檢查(check)、A處理(action),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不斷循環、螺旋式上升[4]。研究表明,近年來PDCA循環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5]。
因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出現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故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給予PDCA護理方式,使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得以提高,護理過程更加程序化,在護理成員層層把關下,可促使護理人員積極處理問題,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6]。研究表明,PDCA的臨床護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中不但能夠提高醫療質量,并且可保障醫療安全,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7]。
在本次試驗中,對照組患者顱內感染為11例,肺部感染為35例,泌尿系感染為26例,合計感染例數為72例。觀察組患者顱內感染為8例,肺部感染為31例,泌尿系感染為22例,合計感染例數為61例。觀察組患者不同部位感染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4 h情況下感染率為25.49%,術區引流管情況下感染率為38.23%,腦脊液漏情況下感染率為55.17%,氣管切開情況下感染率為93.11%,留置尿管情況下感染率為37.83%,糖尿病情況下感染率為55.55%,開放性顱腦損傷情況下感染率為55.00%,營養評分<18分情況下感染率為93.7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4 h情況下感染率為21.21%,術區引流管情況下感染率為15.38%,腦脊液漏情況下感染率為13.15%,氣管切開情況下感染率為65.27%,留置尿管情況下感染率為15.55%,糖尿病情況下感染率為27.02%,開放性顱腦損傷情況下感染率為16.66%,營養評分<18分情況下感染率為41.66%,觀察組患者在不同因素下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PDCA護理模式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使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幾率,對患者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莉萍.以等級醫院評審為契機探索醫院感染管理新模式[J].現代醫院,2015,4(11):27-28.
[2]龔龍飛,沈崢,鄧麗萍.神經外科病房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臨床特點和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5,4(12):32.
[3]翟云霞,張丹芬,賈琳.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侵入性導管感染發生情況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4,2(6):71-72.
[4]羅瑞華.重型顱腦損傷轉診前的急救護理[EB/OL].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6(18):101-102.
[5]吳小波,蘇星,仲悅萍,等.抗血栓壓力泵治療對顱內壓影響的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5(20):121-122.
[6]孫榮鳳.Autar量表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應用觀察[J].當代臨床醫刊,2016,3(5):52-53.
[7]王智霞,岳愛霞,徐國強.顱腦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7(11):60-61.
(收稿日期:2017-01-09)